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10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215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工作,保证员工及时准确获取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安全技术知识以及公司会议通知等,提高员工辨别危险程度的能力,提高避免伤害的能力,以采取必要的行动增强避免伤害的自觉性,特制订本导则以供参考。一、组织标准导则(1)班组长为班组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班组安全工作负全面负责。(2)班组设一名兼职安全员,协助班组长全面开展班组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2.
Phytoremediation technology is regarded as a simple and efficient way to remove heavy metals from contaminated soil. A reasonable disposal of metal hyperaccumulators is always and resource-saving. The a major issue in waste reuse heavy metal-accumulating Cynondon dactylon (L.) was investigated where heavy metals were desorbed by a facile acid-treatmen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more than 90% of heavy metals (Zn, Pb and Cu) was extracted from Cynondon daetylon with 0.2 mmol· L^-1 HCl. The plant residue was used to adsorb heavy metals ions. The adsorption fitted the Langmuir isotherm model with the saturation adsorption capacity of 9.5 mg·g^-1 Zn^2+, 36.2 mg·g^-1 Pb2+ and 12.9 mg·g^-1 Cu^2+, and the surface eomplexation and the backfilling of heavy metal imprinting cavities exist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the adsorption.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s indicated that the plant residue exhibited a high removal rate of 97% for Cu. Also, the material could be recycled. The method offers a new disposal approach for heavy metal hyperaccumulator.  相似文献   
73.
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的氨氮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估算辽河吸附态氨氮入海通量,采用平衡吸附-解吸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解吸等温式;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饱和吸附量较大,分别为3 643.82和2 693.71 mg/kg,相当于粗砂的8.04和5.94倍;西辽河冲泻质泥沙黏粒和粉粒所携载的吸附态氨氮的入海通量分别为170.10和164.52 mg/kg. 占沉积物氨氮吸附总量的14.99%;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解吸比例较小,分别为30.66%和42.04%,入海后可分别为上覆水提供氨氮52.15和69.16 mg/kg;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所吸附的氨氮是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的腐殖质含量远远高于粗沙,在其所形成的团聚体结构中存在的孔隙填充方式——氨氮吸附是导致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饱和吸附量较大、解吸比例较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4.
冬季气温低,相对湿度也低,所以我们会感到干燥。而我们呼出的空气基本上是体温下的饱和蒸汽,所以我们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人体内的水分流失也随之加快,口千舌燥、声哑干咳、皮肤干燥、尿少便秘的状况更加严重,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缺水信号。除了多喝水,该怎样通过日常饮食来缓解冬季干燥呢?  相似文献   
75.
根据海上围油栏围油原理,使用小型围油设备模拟出在围油栏除油后海上剩余溢油的质量M。收集稻壳、小米壳、小麦壳3种农作物废料作为吸油材料,室温下分别测出3种吸油材料对质量为M的溢油的饱和吸附时间。在吸附平衡的条件下,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出3种吸油材料吸附海水表面M质量溢油后的平衡吸附浓度ce。根据物理吸附理论,由平衡吸附浓度ce和平衡吸附量qe分别得出3种材料的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从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比较了3种农作物废料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稻壳的吸油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76.
介绍了零价铁的性质特点以及基于零价铁的化学还原技术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其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并通过中试研究验证了该技术对于氯化脂肪族化合物(CAHs)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77.
UV-B辐射增强对不同大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不同生育期3个大麦(Hordeum vulgare)品种光合和蒸腾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对照(自然光)和辐射增强(辐照强度14.4 kJ.m-2.d-1)2个UV-B辐射水平。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明显抑制大麦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与对照相比,UV-B辐射增强可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对胞间CO2摩尔分数基本没有影响。不同大麦品种对UV-B辐射增强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单2号对UV-B辐射增强较为敏感,而苏啤4号较不敏感。  相似文献   
78.
传统生物滞留池对N、P去除效果较差且不稳定,甚至会出现N、P的负去除现象.文章采用改良复合填料,结合双层填料和滤池饱和区组合设置,构建了4组模拟生物滞留实验柱,分别加入传统填料(C1)和改良复合填料(C2、C3、C4),并设置滤池饱和区的组合式排水系统以强化脱氮除磷效果.利用半合成模拟雨水作为实验进水对出水中氮磷的去除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比较.此外,还评价了介质深度、干旱期对生物滞留柱中磷的截留和反硝化酶活性的影响.填充C2的实验柱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最佳(93.70%);填充C1的实验柱对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差(57.36%);填充C3的实验柱去除硝酸盐和总氮的性能最佳(分别为83.54%和92.15%).结果 表明,通过改良填料羟基铝蛭石污泥、双层填料和滤池饱和区组合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径流水质,并可为高效雨水处理提供新的生物滞留池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79.
80.
为了探讨内源性SO2生理作用和毒理作用的化学机制,采用真空减压法、超声波法、通气法、光谱扫描法及摇瓶法等对SO2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化学形态及其脂/水分配系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气态SO2不仅易溶于水,而且更易溶于有机溶剂;2)SO2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主要是物理性溶解,其主要以SO2分子状态存在于溶液中,在饱和溶液中90%以上是以自由分子状态存在,在较低浓度下也有50%左右以自由分子状态存在;3)SO2的脂/水分配系数仅为0.16~0.20,使存在于生物膜(脂相)系统的内源性SO2很容易进入水相并转化为亚硫酸盐,这将导致其在组织细胞内的半寿期很短,这符合信号分子的特征.由此结论:1)以SO2生理盐水溶液作为SO2供体,可作为研究内源性SO2生理作用和毒理作用的新模式;2)内源性SO2在组织细胞内的失活途径是:SO2→SO32-/HSO3-→SO42-.此外,论文认为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液并不能作为"SO2供体"用以处理生物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