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404篇
安全科学   82篇
废物处理   35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692篇
基础理论   224篇
污染及防治   10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 (BPA)的广泛分布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为探究超薄硫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US-CN)对BPA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及其降解机理,使用US-CN对BPA进行了光催化降解,使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检测了光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性氧自由基(ROS),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自然布局分析(NPA)计算了BPA的原子电荷值,使用LC-MS检测了BPA光催化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 结果表明:①US-CN在可见光(VL)下(简称“US-CN/VL体系”)100 min内对BPA的去除率可达66.39%,去除率的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约为石墨相氮化碳(CN)的6倍. ②在US-CN/VL体系中添加L-组氨酸后,60 min内BPA的去除率从50.00%降至6.45%,表明单线态氧(1O2)是导致BPA降解的主要ROS. ③在US-CN/VL体系中,1O2可能由超氧自由基或溶解氧转化产生. ④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BPA分子易被1O2攻击的富电子原子位点, 并检测出BPA的5种降解中间产物,推测BPA在US-CN/VL体系中可能存在去甲基化和羟基化两种降解路径. 研究显示,US-CN在可见光下能产生以1O2为主的ROS,攻击BPA的富电子原子,对BPA有良好的光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84.
该文分析了亚油酸、单棕榈酸甘油酯、α-细辛脑、海藻糖、二十二碳酸甲酯和异植醇对强壮前沟藻、赤潮异弯藻、米氏凯伦藻、球形棕囊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藻细胞内SOD、GSH和抗超氧阴离子等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和藻胆蛋白相对含量和相对比例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它们对赤潮微藻生长的抑藻活性。结果表明,海藻糖显著抑制了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其余5种化合物对4种(或5种)赤潮微藻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比较此6种化合物和重铬酸钾对赤潮微藻生长的半抑制效应浓度,发现在抑制某种或某些赤潮微藻生长上,5种化合物(除二十二碳酸甲酯)表现出比重铬酸钾更为明显的优势。α-细辛脑和异植醇明显改变了藻细胞抗氧化酶SOD和/或GSH和/或抗超氧阴离子活性,破坏了抗氧化酶防御系统,进而导致膜脂质过氧化,致使MDA含量明显增加。藻胆蛋白各组分相对含量和相对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可能致使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干扰了赤潮微藻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最终导致藻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5.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8):17-23
为研究重金属镉污染的生境对黄鳝的慢性毒性效应,文章采用野生黄鳝为试验材料,测定暴露在0~0.64 mg/L镉浓度下黄鳝的耗氧率、外周血红细胞异常率、肝指数、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肝脏卵黄蛋白原(VTG)含量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镉胁迫下,黄鳝平均体重下降,体长缩短,个体肥满度由0.094%降低至0.074%;镉浓度由0 mg/L增至0.32 mg/L时,黄鳝的耗氧率显著增大,当镉浓度增加到0.64 mg/L,黄鳝的耗氧率显著降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及细胞核异常率显著增大;MDA含量由2.96μmol/g增至4.57μmol/g;肝指数随镉浓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此外,镉胁迫下雌性黄鳝VTG含量显著降低,雄性黄鳝VTG含量显著升高,对雄性黄鳝表现出雌激素效应。研究结果为预防和治理重金属污染环境下黄鳝的养殖与繁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6.
该文以不同碳源反硝化生物滤池(DNBF)出水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为对象,研究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SMP对Cu~(2+)的螯合能力。结果表明,SMP螯合Cu~(2+)的过程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吸附等温曲线;在温度为35℃和pH为5时,以乙酸钠为碳源的DNBF出水中SMP螯合Cu~(2+)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为0.574 g/g。采用冷场发射式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三维荧光光谱仪等表征SMP,显示SMP与Cu~(2+)作用前后的形貌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SMP与Cu~(2+)发生螯合作用主要依赖于蛋白质、多糖和腐殖质中富含的-COOH、-NH2和-OH等官能团。  相似文献   
87.
李玉琼  童蕾  严涵  尤悦  卢钰茜  刘慧 《环境科学》2021,42(11):5294-5302
河水-地下水交互带是污染物发生富集、降解和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场所.抗生素作为一类广泛关注的有机污染物,探索其在交互带中的分布特征对认识特殊生境下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交互带氧化还原条件变化敏感,沉积物组成特殊,建立了一种有效提取交互带中22种抗生素及4种磺胺类代谢产物的前处理方法,并对样品初始状态、提取温度、提取液pH值以及有机提取溶剂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汉江下游河水-地下水交互带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H=3的乙腈/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Mcllvaine缓冲液(1 :1,体积比)对未经氧化的沉积物原样在40℃条件下进行3次微波提取,目标抗生素的回收效果最好.汉江下游交互带沉积物中共检出11种抗生素,其中以土霉素(OTC)和氧氟沙星(OFL)为主,最高检出含量分别为6.77 ng ·g-1和5.81 ng ·g-1.不同交互剖面中抗生素含量的垂向分布差异较大,主要与沉积物岩性、抗生素理化性质和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等影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8.
卢昕妍  王菲  张丽敏  任晓鸣  于南洋  韦斯 《环境科学》2021,42(11):5284-5293
环境中新兴污染物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研究的关键问题.为全面筛查太湖西岸武进和宜兴地区地表水中的潜在极性有机污染物,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和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进行非靶向筛查,利用精确质量数、同位素分布和二级碎片信息进行质谱库匹配共识别出162个有机物,包括46种农药、34种药物、8种个人护理产品、27种添加剂、17种有机合成中间体和30种动植物代谢物或天然物质,其中45个有机物经过标准品验证.对42种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对3种营养级模式生物物种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发现25种污染物具有中等风险以上,12种污染物具有高风险.非靶向筛查能够在无先验信息和标准品的情况下全面识别潜在未知污染物,不仅快速、准确和分析通量高,还能为后续生态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
池玉蕾  石烜  任童  王晓昌  金鹏康 《环境科学》2021,42(9):4374-4382
为了阐明溶解氧对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供氧区溶解氧浓度分别为2~3、1~2和低于1mg·L-1的运行条件下微生物应对低碳源环境生长与代谢特性的差异.随着供氧区溶解氧浓度的降低利用外碳源和内碳源脱氮量分别升高了20.23%和80.54%,内碳源的除磷利用效率升高了13.89%,进而使低碳源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得到强化.高通量测序和RDA分析结果表明,降低供氧区溶解氧浓度驱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整,促使脱氮除磷功能微生物(如:Dechloromonas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基于PICRUSt预测分析可知,在低溶解氧浓度的运行环境中微生物与基质利用、能量合成和代谢调控功能相关的基因活性更高,保证了功能微生物在低碳源条件下稳定生长并维持较高的脱氮除磷效率.本研究为提升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脱氮除磷功能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来自深海环境的多环芳烃降解菌Celeribacter indicus P73~T能够高效降解菲,为揭示菲生物降解的分子机制,对其降解途径进行分析.通过GC-MS联用技术鉴定出菌株P73~T降解菲的2个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1-羟基-2-萘甲酸和1-萘酚.通过分析菌株P73~T全基因组,发现了菲降解基因簇(P73_0346-P73_0354),编码包括环羟基化双加氧酶、二氢二醇脱氢酶、环裂解双加氧酶、异构酶、水合醛缩酶等.通过验证环羟基化双加氧酶大亚基基因突变株ΔP73_0346::kan的菲降解能力,证实基因P73_0346编码了菲双加氧酶.依据代谢物检测、基因组分析和突变株功能验证结果,推测菌株P73~T降解菲经由菲C3,4-双加氧途径,更进一步地确定了参与此途径的菲双加氧酶等降解相关基因.本研究不仅揭示了菲降解的分子机制,也为菲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