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249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91.
进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时间变化的i AWBM模拟和比较,有助于评估模式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改善对水循环过程中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的认识.本文利用i AWBM的模拟数据,分析了GNIP代表站降水中δ18O的时间变化特征、降水中δ18O与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区域大气水线,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9个GNIP代表站的降水同位素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点均能被模拟出;各代表站模拟与实测的降水同位素长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的信度(p0.001),均方根误差在一个合理的估计范围;i AWBM很好地再现了出现在维也纳、雅库茨克和渥太华站的显著温度效应,出现在香港、波哥大、昆明、哈拉雷和拉罗汤加岛站的降水量效应,以及出现在曼谷站的温度效应和降水量效应共存的特点;模拟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区域大气水线与实际大气水线相近.说明i AWBM具有模拟不同气候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时间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2.
分析了我国29个GNIP站1961—2015年逐月降水中δ~(18)O与局地气象要素(近地面的气温、降水量和大气可降水量、外向长波辐射以及500 hPa高度的风速)和大尺度环流因子(Nino 4区海表温度距平及南方涛动指数)的关系,并基于层次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我国降水中δ~(18)O的分区,计算了区内降水中δ~(18)O依各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站点降水中δ~(18)O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差异显著,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降水稳定同位素环境效应分界线.我国降水中δ~(18)O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北部区(包括西北和东北地区)、中部过渡区(含华北及青藏地区)和南部区,其中北部区和中部过渡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吻合,中部过渡区与南部区大体与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相一致.不同地区控制降水中δ~(18)O的气象因子存在差异:北部区为温度,中部过渡区为温度、500 hPa高度风速以及外向长波辐射,南部区是500 hPa高度的风速.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我国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的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密闭培养对纤细角毛藻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碳源对赤潮藻生长的影响,以赤潮藻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为研究对象,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培养,模拟赤潮发生时碳源缺乏的生长环境;分析碳源不足对纤细角毛藻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影响,采用密闭培养的方法,分别在正常组和缺氮组的营养条件下培养纤细角毛藻,测定生物量、营养盐浓度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等重要监测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条件对纤细角毛藻的生物量存在显著影响.在正常组,c(NO3--N)(NO3--N为硝酸盐)随着培养时间呈下降趋势,ρ(NO2--N)(NO2--N为亚硝酸盐)和ρ(NH4+-N)(NH4+-N为铵盐)与藻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ρ(PO43--P)(PO43--P为磷酸盐)和c(SiO42--Si)(SiO42--Si为硅酸盐)与藻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在缺氮组,c(NO3--N)、ρ(NO2--N)、ρ(NH4+-N)、ρ(PO43--P)和c(SiO42--Si)均与藻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整个试验周期中,正常组和缺氮组δ13C和δ15N值越来越正.其中,正常组的δ13C值比缺氮组的更正,平均高2.286‰;缺氮组的δ15N值比正常组的更正,平均高3.307‰.正常组和缺氮组的δ13C、δ15N值与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显示,碳源和氮源的不足分别会导致更正的δ13C和δ15N值,推测赤潮发生会导致δ13C和δ15N值偏正,赤潮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作为赤潮监测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94.
为了探究寒旱区湖泊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颗粒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来源与环境相关性,于2019年1月对南海湖冰封期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有机δ13C、δ15N及C/N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南海湖冰封期悬浮有机质δ13C的变化范围为-31.94‰~-27.87‰,δ15N变化范围为15.16‰~18.66‰,C/N变化范围为3.90~5.13.沉积物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39‰~-18.83‰,δ15N值变化范围为7.04‰~13.66‰,C/N值变化范围为7.66~12.23.悬浮有机质δ13C和δ15N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进水口区和湖心岛区,沉积物则都为湖心岛区表层沉积物.端元混合模型分析表明,冰封期悬浮有机质主要由内源水生藻类主导,水质保护区藻类贡献率达到82.33%,与该区域浮游植物丰度最高相符.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内源水生植物,在水质保护区贡献率高达89.7%.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冰封期内悬浮有机质与表层沉积物δ13C、δ15N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低温情况下悬浮物δ15N与温度(P<0.025)、硝态氮(P<0.019)呈显著负相关,与亚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34).原因主要与外源贡献率和生物作用的同位素效应有关.悬浮物δ13C和CO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8),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46),COD和悬浮物δ13C很可能具有同源性,在湖泊冰封期具有一定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5.
本文对北京市和厦门市大气CO_2及δ~(13)C进行观测,研究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CO_2浓度及δ~(13)C的季节和昼夜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市和厦门市CO_2浓度均呈现秋冬季高于春夏季,而δ~(13)C秋冬季低于春夏季,季节差异原因可能是秋冬大气边界层降低,化石燃料消耗增加,贫13C的CO_2气体大量排放。观测期间,两个城市日变化模式均表现为CO_2夜间高于白天,δ~(13)C夜间低于白天;且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两地CO_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δ~(13)C有不同程度降低。冬季,北京市由于受西、北部高山阻挡,在东南风条件下使得其夜间大气CO_2浓度显著增高,δ~(13)C值则显著降低。根据两地新增CO_2的δ~(13)C值(δs)推测,北京市受到煤炭燃烧贡献较大,厦门市季节差异较大,推测受植物排放CO_2速率及气象条件等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6.
基于氮稳定同位素分馏原理,运用瑞利分馏方程,论文构建了活性污泥脱氮性能评价模型,以分析城市污水的微生物脱氮效率与活性.实验通过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长期监测,确定了模型的主要参数.为验证模型在不同出水无机氮组成情况下的适用性,本研究监测了反硝化限制作用、硝化限制作用、氨化限制作用3种情况下的脱氮效能.结果表明,这3种情况下的脱氮效能均可以通过测定活性污泥的δ15N值,利用该评价模型预测.为验证该模型在不同脱氮能力下的适应性,本研究设置了3种典型工况,测得的3种工况下活性污泥的δ15N值分别为13.97‰、8.33‰和4.47‰,利用评价模型得出的脱氮效率分别为96%、71%和22%,与实际脱氮效率吻合度高,污泥脱氮活性也呈现递减趋势.说明该模型对于具有不同脱氮能力的水处理系统均适用.该模型可避免复杂的布点监测等过程,仅通过污泥的δ15N值即可了解整个系统的脱氮能力及污泥脱氮活性,对污水处理厂的强化脱氮具有指导意义;为评价污水处理过程中氮的去除效果提供了更为便捷、准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
湖泊沉积是环境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 ,在沉积过程中有机大分子α纤维素不易发生降解 ,其碳链上的C、H、O原子也不会与外界发生交换 ,故沉积物α纤维素的碳同位素能真实地反映原始环境信息。湖泊沉积物中的α纤维素含量少 ,笔者经过反复条件试验 ,得出了从湖泊沉积物提取α纤维素的简便可行的方法。泸沽湖是云贵高原上一半封闭湖泊 ,湖区人为活动干扰较微弱 ,该湖对环境变化敏感。笔者提取了泸沽湖沉积物柱的α纤维素 ,并研究了其碳同位素 ,结果表明 ,α纤维素碳同位素灵敏、精确地反映了该湖一百年来的环境信息 :泸沽湖沉积物有机质以内生为主 ;气候变化趋势为冷—暖—冷—暖。  相似文献   
98.
四川黄龙沟天然水中的深源CO_2与大规模的钙华沉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有大规模钙华沉积的四川黄龙沟中,使用化学成分数据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对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区钙华沉积的地表溪流水质基本上受到两种水混合的制约,即断层泉水和山区的融雪(冰)水。泉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经由断层提供的CO2,结果高浓度的溶解CO2使得其溶解的碳酸盐岩比普通的岩溶泉溶解的碳酸盐岩高得多,同时也导致硅酸盐岩的溶解。黄龙沟中上游的泉水相对于方解石接近于平衡。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和它们的δ13C值是大约由c=0.02mol·L1δ13C=-3‰的CO2(aq)与含有δ13C=+3‰的碳酸盐岩在封闭系统条件下反应的结果。估计这些CO2中约有70%来自上地幔。所有泉水的水化学数据均落在高岭石稳定域内,但对Na长石和Ca长石具有侵蚀性。由于这些长石矿物的溶解速率太慢,所以水中的化学成分远离长石稳定域。地表溪流的DIC种类之间达到同位素平衡,在不同观测点发现的δ13CDIC变化主要是由于从水中释放出的CO2的程度不同引起的。水样的δ18O值与其采集点的海拔高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研究区的地表溪流的氧同位素组成受到蒸发的制约。在流经钙华沉积物的地表溪流中白天和夜晚的水化学及pH的日变化表明生物作用促进了碳酸盐的沉积,尽管作用不显著。据估计研究区碳酸钙的日沉积速率是4778kg·km2,即约1mm·a1。  相似文献   
99.
ABSTRACT: Stable isotopes of deuterium and oxygen-18 of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 together with anion concentrations and hydraulic gradients, were used to interpret mixing and flow in ground water impacted by artificial recharge. The surface water fraction (SWF), the percentage of surface water in the aquifer impacted via recharge, was estimate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depths using measured deuterium/hydrogen (DIH) ratios during the 1992, 1993, and 1994 recharge seasons. Recharged surface water completely displaced the ground water beneath the recharge basins from the regional water table at 7.60 m to 12.16 m below the land surface. Mixing occurred beneath the recharge structures in the lower portions of the aquifer (>12.16 m). Approximately 12 m down-gradient from the recharge basin, the deeper zone (19.15 m depth) of the primary aquifer was displaced completely by recharged surface water within 193, 45, and 55 days in 1992, 1993, and 1994,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recharge season, recharged surface water represented ~50 percent of the water in the deeper zone of the primary aquifer ~1000 m downgradient from the recharge basin. A classic a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recharged surface water resulted from the recharge induce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hydraulic gradients. The distribution and breakthrough times of recharged surface water obtained with stable isotopes concurred with those of major anions and bromide in a tracer test conducted during the 1995 recharge season. This stable isotope procedure effectively quantified mixing between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  相似文献   
100.
云南个旧锡铜多金属矿集区为中国最重要的锡、铜多金属矿集区之一,经过同位素统计分析得出:硫的来源以生物地层沉积硫和海水硫酸盐为主,并可能混入了岩浆硫源;铅的来源复杂,并含有过量的放射性成因铅,明显有上地幔物质参与,且经过了均匀混合,组成稳定;碳来源由海相碳酸盐衍生而来,并主要与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且可能有部分直接来源于深源碳;氧来源于浅部地壳经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