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消除城市内涝,打造宜居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由于城市高速发展和涉水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城市内涝问题.经过4年的创新实践取得卓越成效,现已建设的30个海绵试点建设城市经受住了汛期暴雨考验.针对试点建设过程中发现的我国在治理内涝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技术和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应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规划建设并智慧管控;加强领域内的技术人才培养;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开展雨洪控制的多学科交叉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92.
不同晶型锰氧化物去除水中亚甲基蓝染料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蔡冬鸣  任南琪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2):1971-1976
利用溶液法和固态合成法制备α、β、γ和δ晶型粉末二氧化锰,借助等电点测定技术、颗粒计数仪、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平衡实验考察了上述物质对水溶液中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δ二氧化锰去除染料的能力相对最强,试验条件下染料去除率达99.0%,脱色能力受pH变化的影响也最小;其脱色机理可能是染料中的N原子与二氧化锰表面羟基形成的氢键作用,以及静电吸引的叠加,其中氢键去除占主导地位.其它晶型的二氧化锰只在强酸性时存在表面羟基;故只在强酸性时有良好的脱色能力.pH值是影响去除染料能力的关键因素,脱色能力随pH值的变化规律因晶型而异,体系温度和颗粒分布也对去除能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3.
采用两段中温UASB工艺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水 ,结果表明 ,当系统CODCr容积负荷高达 2 6 8kg m3·d时 ,CODCr去除率维持在 90 %以上 ,两反应器运行稳定 ,抗冲击能力强 ;继续提高负荷 ,甲醇转化为乙酸的途径将逐渐取代甲醇直接生成甲烷的途径 ,两反应器中有机酸浓度逐渐升高 ,pH值逐渐降低。正常运行过程中 ,一段、二段UASB反应器的pH值分别在 4 9~ 5 8、5 5~ 6 2之间 ,碱度分别在 90~ 2 3 0mg L、110~ 3 0 0mg L之间 ,ORP分别在 - 3 10~ - 2 2 0mV、- 3 90~ - 2 90mV之间。本系统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范围与处理其他废水的两段厌氧系统有很大的差异性 ,这是由甲醇废水本身的简单性、易降解性等决定的  相似文献   
94.
不同16SrDNA靶序列对DGGE分析活性污泥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探讨不同通用引物扩增16S rDNA靶序列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影响,更合理的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活性污泥样品.从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中获取活性污泥,以3对通用引物341f/534r、968f/1 401r和341f/926r扩增16S rDNA序列,用DGGE分离PCR扩增产物.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引物对进行DGGE分析时,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存在显著的差异.341f/534r和968f/1 401r的靶序列分离效果较好,341f/926r的靶序列分离效果较差.引物341f/534r和341f/926r DGGE图谱显示S2和S3相似性高,引物968f/1 401r DGGE图谱显示S1和S2相似性高.由此可见采用不同引物对进行DGGE分析时,群落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和动态是不一致的.341f/534r的DGGE图谱中条带丰富,多样性最好,968f/1 401r的DGGE图谱次之,341f/926r DGGE图谱条带最少,多样性也较差.因此,在利用DGGE分析活性污泥样品时采用引物341f/534r和968f/1 401r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95.
不同DO下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运行效果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A/O-MBR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了不同溶解氧(DO)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处理效果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DO浓度在0.2~4.0mg/L对COD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COD平均去除率均在90%以上.DO浓度变化对NH4+-N去除影响较大,DO浓度下降到0.2mg/L时,NH4+-N平均去除率由99%下降到65%.通过PCR-DGGE分析,较高DO条件下(4.0,2.0mg/L)的总细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较低DO条件(0.5,0.2mg/L),但其群落结构变化与与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对应关系不明显;氨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较明显,且在不同的DO条件下起主要作用的氨氧化菌的菌属不同,其群落变化与反应器的NH4+-N去除效果相对应,DO为2.0,0.5mg/L时氨氧化菌群落结构比较相似,此时反应系统的脱氮效果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96.
用TTC与INT-电子传递体系活性表征重金属对污泥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Zn2+、Cd2+、Hg2+、Ni2+、Pb2+和Ag+对污泥TTC和INT 电子传递体系活性产生的影响 ,比较了这 2个参数在表征污泥活性受重金属抑制时的灵敏性 .结果表明 ,各种重金属抑制污泥TTC 电子传递体系活性的IC50小于抑制INT 电子传递体系活性的IC50,TTC 电子传递体系活性反映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灵敏性大于INT 电子传递体系活性 .实验的重金属离子呈现出不同的毒性作用 ,以TTC 电子传递体系活性为评价参数 ,毒性顺序为 :Hg2+>Cd2+>Cu2+>Ag+>Zn2+>Ni2+>Pb2+,以INT 电子传递体系活性为评价参数 ,毒性顺序为 :Hg2+>Ag+>Cu2+>Cd2+>Zn2+>Ni2+>Pb2+.  相似文献   
97.
PCR-DGGE技术解析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为了揭示发酵法生物制氢反应器厌氧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从运行不同时期取厌氧活性污泥 ,通过细胞裂解直接提取活性污泥的基因组DNA .以细菌 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F338GC/R5 34进行V3高变异区域PCR扩增 ,长约 200bp的PCR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分离后 ,获得微生物群落的特征DNA指纹图谱 .研究表明 ,不同时期的厌氧活性污泥中存在共同种属和各自的特异种属 ,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数量具有时序动态性 ,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协同变化的特征 .微生物多样性由强化到减弱 ,群落结构之间的相似性逐渐升高 ,演替速度由快速到缓慢 .优势种群经历了动态演替过程 ,最终形成特定种群构成的顶级群落 .  相似文献   
98.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了连续流搅拌槽式(CSTR)发酵制氢反应器中2种产氢发酵类型的菌群组成和发酵类型转化过程中的菌群种类和数量变化及其对产氢速率、生物量和发酵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梭菌属和肠杆菌科在决定产氢发酵类型方面有重要作用.以梭菌为优势种群的乙醇型发酵比以肠杆菌为优势种群的丁酸型发酵具有更佳的产氢能力.实验结果能够与生物发酵系统常规监测指标形成很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99.
产酸相最佳发酵类型工程控制对策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对二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证明,产酸发酵阶段对整个厌氧生物处理系统运行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产酸发酵三种类型之一的乙醇型发酵被证明是产酸相的最佳发酵类型。采用连续流二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对产酸相乙醇型发酵在实际工程中能够直接控制的运行参数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产酸相乙醇型发酵的最佳参数:温度为34~38℃,pH为4.0~4.4,Eh为-300~-400mV,HRT为5~6h;污泥负荷应不大于4gCOD/gVSS·d,以2.5gCOD/gVSS·d最佳。  相似文献   
100.
基于BPNN模型的微生物群落演替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STR型产酸-硫酸盐还原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根据原型试验,利用带动量的自适应学习速率梯度下降算法,建立BPNN模型,预测碳硫比(C/S),硫酸盐负荷率(Ns),pH值和碱度(ALK)4个关键生态因子对硫酸盐去除率(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信息流(IF),分割连接权值(PCW)和偏导数(PaD)3种方法,定量化分析网络各层神经元的连接权值,从而明确了引发微生物群落生态演替全过程的主导因子是C/S.不同的生态因子在生态演替的3个阶段所起的主导作用各不相同.pH值是演替阶段I的主导因子,C/S是演替阶段II的主导因子,Ns是演替阶段III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