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地球一小时"降温是理性回归的开始。"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真谛,不是一时的应景关灯,而在于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参与"地球一小时",不只是在这一小时关闭电源,而是在每年剩下的8759小时,时时绷紧节能降耗这根弦,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从绿色出行、环保购物做起。  相似文献   
92.
93.
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是人类在对自然界的不断索取和破坏的经验教训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而划定出的加以保护的自然区域.由于它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为探讨沈阳市棋盘山水库湿地保护地近30年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文章运用3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保护地1986~2015年生态系统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5年间,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地景观破碎度和空间异质性不断增加,水库周边建设用地围绕水库向南部、北部不断扩张,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和提升,但总体上看,2000~2015年人类活动强度低于1986~2000年,说明该时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提升保护地景观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出了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5.
因为多种多样的生态、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保护非洲的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经济利益的驱使并非首要问题,然而忽视这一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保护目标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6.
《农村生态环境》2004,20(3):24-27
  相似文献   
97.
对沈阳市郊区43对蔬菜保护地与相邻的露地土壤中交换性Ca、Mg含量状况及Ca/Mg比值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与露地土壤相比,保护地土壤交换性Ca平均含量下降6.38%,Ca/Mg比值下降10.34%,交换性Mg平均含量上升4.74%。蔬菜保护地及露地土壤的Ca/Mg比值与交换性Ca含量呈极显著相关(r分别为0.721和0.757,n=43,P<0.01),Ca/Mg比值与交换性Mg含量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065和-0.117,n=43)。交换性Ca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蔬菜输出到系统外的Ca量相对较多、含钙肥料施用量减少及土壤pH下降;交换性Mg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适宜的pH范围(5.0~6.5)有利于Mg以交换性形态存在,土壤中高浓度的Ca2 、K 、NH 4抑制了蔬菜对Mg2 的选择性吸收。  相似文献   
98.
嘉善县域近年地下水大量开采产生了系列问题,这使得寻找新水源地成为嘉善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嘉善县确定以太浦河作为新取水口,分设二个地表水水厂,统一供水.该取水工程的建设运行,不但要求加强上游来水水质的监测和评价,而且周围水环境的基础标准也必须同步提高.调查嘉善境内太浦河沿岸地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影响该区域水质量的主要污染因素,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出水源保护的相关措施,控制污染,保证水质.  相似文献   
99.
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Geographic Society)成立于1888年1月27日,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民间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的华盛顿D.C.。该学会是在当年1月13日由33位初期创会会员决议创设,在经过两周左右的讨论后正式确定该学会的组织章程与营运计划,并正式运作。国家地理学会的使命是"增进并传播地理知识",并订有三大目标:(1)研究与探索,去了解这个世界;(2)教育,与会员分享不断增加的知  相似文献   
100.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