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人工合成麝香的环境污染、生态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工合成麝香作为一种替代型香料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工行业,由于其持续不断地输入环境,其中的一些典型化合物如加乐麝香和吐纳麝香等在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的浓度日益升高,并且在动物体和人体组织中产生了蓄积作用,其效应相当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此,人工合成麝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已成为药物和个人护理品污染物(PPCPs)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人工合成麝香的种类与应用情况、环境来源和污染水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从人工合成麝香的生物蓄积行为、环境降解行为和生物转化行为等3个方面,对人工合成麝香所具有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概述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环境激素毒性、遗传毒性效应、生理生态毒性、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微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展示了人工合成麝香所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效应.最后,根据目前对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有关重点研究内容的建议,为合理评价和降低人工合成麝香的生态风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2.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限制中国国际贸易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因此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十分必要.本文探讨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的基本类型、研究与应用的典型实例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3.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后对陆生高等植物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经过5a植物修复处理后的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柴油初始投加量分别为5 000,15 000,30 000 mg/kg),用重量法测定了土壤中残留矿物油含量,同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供试植物,以种子发芽及根伸长试验、早期幼苗生长试验、叶片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为指标对受试土壤进行生态毒理学综合评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的矿物油均  相似文献   
94.
重金属镉在黑土和棕壤中的解吸行为比较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郭观林  周启星 《环境科学》2006,27(5):1013-1019
采用一次平衡法对Cd2+在黑土和棕壤2种土壤类型中的解吸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d2+在2种土壤中的解吸行为均有明显的滞后性.相对于棕壤,Cd2+在黑土中的解吸有更长的滞后阶段.Cd2+在2种土壤中的解吸过程是一个快速反应的过程,当解吸平衡时间在30min左右时,吸附态Cd2+的解吸量能达到总解吸量的90%以上.Cd2+在2种土壤中的解吸效率都比较低,相对于总吸附量而言,Cd2+在黑土和棕壤的解吸百分比分别低于9.0%和15.1%.解吸速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随着解吸量和解吸时间增加而下降,土壤性质对解吸速率的下降并没有明显的影响.Freundlich方程是描述Cd2+在这2种土壤中等温解吸的最佳方程,而Elovich方程是描述其在这2种土壤中解吸动力学变化的最佳方程.  相似文献   
95.
蚯蚓细胞色素P450生物标记物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蚯蚓(Eisenia fetida)为试验动物,通过强化预处理(盐水洗脱)、改变离心力和溶解微粒体膜等实验,建立了蚯蚓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多环芳烃(菲)为供试外源污染物,分别以滤纸接触法和土壤投加法,进行了蚯蚓细胞色素P450含量与菲污染诱导的量-效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和调整离心力,加入增溶剂等方法,可有效去除干扰,使蚯蚓微粒体样品的450峰值由完全被干扰掩盖(在455~457nm处滞后出现),转变为在450nm±1nm达到最大值.滤纸接触试验(10-6,10-5,10-4,10-3和10-2mg·mL-1)和土壤染毒试验(1,2,4,8 mg·kg-1)均表明,蚯蚓体内P450含量与菲浓度存在量-效关系.对土壤染毒不同诱导时间(1,3,7,14,28d)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菲对蚯蚓毒性为诱导刺激(7d)效应和诱导抑制(14d和28d)效应,导致蚯蚓体内P450总量分别为对照组的0.99~1.41倍及0.77~0.88倍(p<0.05).蚯蚓细胞色素P450含量测定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低耗、敏感的优点,是适合于土壤低剂量污染暴露毒性诊断的生物标记物指标.  相似文献   
96.
PFOS/PFOA环境污染行为与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周启星  胡献刚 《环境科学》2007,28(10):2153-2162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和全氟辛酸(PFOA)是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近年来发现在环境系统中日益广泛分布,并在生物体内蓄积或发生致毒效应.本文首先从PFOS/PFOA在环境中的污染及其水平、在野生动物体内的暴露、对人体的暴露以及污染与暴露变化趋势等4个方面,分析了PFOS/PFOA最新的环境污染与生物暴露情况;从PFOS/PFOA在大气环境中的转运转化过程、在污水污泥中转运转化过程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蓄积、代谢转化与降解过程等3个方面,阐述了PFOS/PFOA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还概述了最近几年在PFOS/PFOA所导致的生态效应及其可能的机理研究进展.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今后在PFOS/PFOA污染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7.
孙约兵  周启星  任丽萍 《环境科学》2007,28(6):1355-1360
采用室外盆栽模拟方法,比较和分析了镉(Cd)-砷(As)复合污染处理对球果菜(Rorippa globosa,十字花科焊菜属,1种从农田杂草中新发现的镉超富集植物)的生长及其对Cd、As吸收和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Cd-As复合污染条件下,由于Cd、As的拮抗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促进地上部对Cd的吸收和积累.在Cd-As复合污染处理浓度为10 mg/kg和50 mg/kg时,株高和地上部干重达到最大(分别为35.9 cm和2.2 g/盆),叶片中Cd积累量高于同浓度单一Cd处理.Cd-As复合污染高浓度处理表现出对球果菜生长以及Cd的吸收和积累有协同的抑制作用.同时,球果菜根部对As的吸收能力大于其地上部,相应的富集系数≤0.3,转移系数≤0.6,说明球果菜对As有一定的排斥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球果菜有很强的忍耐Cd-As复合污染的能力,对修复Cd-As复合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98.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强化措施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环保技术,有着高效、经济和生态协调等特点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而且由于其修复的彻底性和环境友好性而在治理污染土壤实地过程得到广泛应用.概述了当前植物修复研究的基本类型和修复机理,并着重从生物技术、农艺措施和物理化学等强化手段上阐述了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污染土壤,以进一步提高超富集植物的修复效率,为大规模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商业化应用提供技术途径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中国水生态分区初探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管理自然资源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主流趋势.基于生态分区和地理分类单元开展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已广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淡水生态分区是生态分区的一个重要类型,与水文分区和水环境功能分区相比,其在管理、评价和保护河流、溪流和湖泊等淡水水体资源、环境及水生生态系统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本研究比较了国内外主要水体分区体系,分析各分区体系的优劣,强调在中国开展水生态分区研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水生态分区的目标、范围和指标体系的设想,指出中国水生态分区应根据中国淡水生态系统实际和环境特征,着重突出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水生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与影响,并就中国水生态分区的范围、分类指标及水生态分区在将来环境管理中与其他现行分区体系的协调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0.
一株苯并[a]芘高效降解真菌的筛选与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长期受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够降解苯并[a]芘(B[a]P)的真菌,经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命名为BF-1),并对其以B[a]P为唯一碳源进行反复驯化,考察了B[a]P浓度、不同重金属和培养基对其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BF-1在B[a]P浓度为5mg.L-1,32℃振荡培养约6d的条件下,降解速度最快,B[a]P的降解率达68.28%.BF-1在B[a]P浓度分别为10与25mg.L-1,32℃振荡培养6d的条件下,B[a]P的降解率分别为73.29%与87.36%.Cu2+(50mg.L-1)基本不影响BF-1对B[a]P的降解率;Cd2+(100mg.L-1)、Pb2+(300mg.L-1)对BF-1降解B[a]P有一定影响,但仍表现出较高的耐受能力;而Zn2+(200mg.L-1)对BF-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选用含5mg.L-1B[a]P的土豆葡萄糖液体培养基,6d后B[a]P的降解率为71.31%.对比前述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对B[a]P降解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BF-1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