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23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研究了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培养试验表明,在本研究浓度范围内,施磷明显提高了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含量,提高率为15%—134%,且这种作用在培养前3天之内就已经很明显,在整个培养期比较稳定.施锌也增加了磷的有效性,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培养的第7天始)逐渐增强.施锌可减缓有效磷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吸附试验表明,石灰性褐土磷含量或磷吸附量的提高均可降低其对锌离子的吸附容量和吸附能力.吸附磷提高了KCl解吸的活性较高的锌量,降低了HCl解吸的专性吸附态锌(活性很低的锌)量,即磷含量(吸附量)增加了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因此,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2.
以密云水库上游某铁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了矿区内不同采样点的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土样中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数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1×107~1.08×109copies/g干土和8.65×107~2.69×109copies/g干土.重金属含量与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分析以及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区内重金属污染改变了土壤中的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和结构.Cu污染对AOA的数量起到了显著抑制作用(r= -0.653*, P<0.05),但是对AOB则没有明显作用;Zn污染对尾矿库区域土壤的AOA/AOB比值影响显著(r= -0.606*, P<0.05);Cd污染改变了AOB的种群分布,降低了AOB的多样性水平.土壤中Cr长期干扰并没有改变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和结构,但是明显得抑制了氨氧化速率,表明重金属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土壤生态系统的氮循环.  相似文献   
93.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在土体改良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效益。为了对MICP固砂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提出将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ERT)与MICP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开展相应的室内试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试验过程中,将石英砂填入高度60 mm、直径176 mm的圆柱模具,并在四周设计了16个电极,采用喷洒工艺在砂土表面限定区域进行了三轮MICP处理,利用自主研发的ERT系统对不同处理阶段的试样进行了电阻率测试,对比分析了MICP处理过程中试样内部电性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MICP处理过程中,处理区域呈现低电阻率特征,低电阻区的范围与电阻率大小主要与菌液和胶结液在砂土介质中的入渗扩散过程有关。(2)对MICP固化砂样进行洗盐风干后,之前处理区域由低电阻区转变为高电阻区,主要是因为微生物诱导生成的碳酸钙胶结作用导致砂土介质的密实度增大。(3)利用ERT技术可以有效追踪MICP处理过程中砂土内部电阻异常区的形成与扩展,并与MICP固砂过程与固化效果建立联系,说明采用ERT技术监测MICP固砂过程具有可行性,为研究MICP固砂机制和评价固化效果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94.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以MODIS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构建多元特征建立水质反演模型,分析了2006~2018年的南海透明度(SD)、总氮(TN)、叶绿素(Chl-a)、化学需氧量(COD)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综合营养指数分析了南海富营养化的时空趋势.结果表明:GEE结合多元回归模...  相似文献   
95.
校园大气微生物的时空分布及与人群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北师范大学校园8个学生集中活动区(空间)共15个测点的空气微生物进行了取样和分析,并对主干道、绿地及其周围道路进行了16h昼间变化(时间)的监测。结果表明:①校园空气微生物代表的空气环境质量属于较清洁;②校园微生物以细菌为主,真菌次之;③校园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呈现以下的规律性:道路〉操场〉复合绿地〉餐厅〉宿舍〉图书馆〉教室〉行政楼;④校园细菌和真菌时间变化有分异。最后针对调研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环境卫生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6.
生态建设规律、过程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而不是一、二个因素。从一、二个因素去分析生态建设和规律 ,在某些侧面和角度 ,比较透彻深刻 ;但在其它角度和侧面 ,显得乏力 ;单个角度、少数因素的分析因片面性、局限性强 ,未能系统地提示不同因素对生态建设作用的作用机制 ,因而无法有效地指导生态建设。多因素综合分析能将单因素分析的优点综合起来 ,并能弥补单因素分析的诸多缺陷 ,从而能够较为准确地解释说明生态建设发展的原因、动力、机制和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
李逢帅  巨天珍  马超  咸龙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082-4092
基于OMAERUV数据日产品,对甘肃省2008~2017年吸收性气溶胶指数(UVAI)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省近10a UVAI空间格局为由西北向东南区域逐步递减,UVAI的高值区域一直分布在酒泉市及邻近区域,为吸收性气溶胶污染源中心;甘肃省UVAI的稳定性呈现从东北向西南区域逐渐降低的规律;UVAI月均值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每年的月变化均呈现"V"型;四季UVAI水平为:冬季 > 春季 > 秋季 > 夏季,四季变化规律基本同步,十年来四季的UVAI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四季中主导的吸收性气溶胶来源不同.基于PM2.5的UVAI指示的空气质量等级分析,甘肃省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从气象因素与UVAI相关性分析来看,降水量、气温均与UVAI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风向也对其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植被覆盖度与UVAI呈现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西北部、武威市中部区域,呈现负相关的甘肃南部天水、陇南等区域为较高的植被覆盖区域.从人类活动因子与UVAI相关性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与UVAI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尤其以第二产业与UVAI相关性最高;UVAI与汽车保有量、能源消耗总量及人口密度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说明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及建筑粉尘也是吸收性气溶胶的重要来源.针对甘肃省UVAI时空分布特点、自然及人类活动因素分析情况,提出了减少人类活动强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8.
金都集团向“白色污染”发起攻击近日,一个可替代泡塑餐盒的纸浆餐盒展示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金都集团在这里发起了消除“白色污染”的攻击战。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观念的改变,每年有数以百亿计的泡沫塑料餐盒,被抛进...  相似文献   
99.
四川某公路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能攀  涂国祥  邓辉 《地球与环境》2005,33(Z1):412-416
堆积体位于四川某公路K43+040-K43+210段岷江左岸,其物质组成主要是后缘基岩崩塌形成的粒径较大的块体,架空现象明显。特殊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使得采用传统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其稳定性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在大量野外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堆积体的形成机制、坡体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离散元方法分析了堆积体开挖后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其运动过程,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0.
岩体质量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书强  巨能攀  许模  邓辉 《地球与环境》2005,33(Z1):319-324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南某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岩体质量的分析评价,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岩体质量条件下,洞室开挖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差异。较全面地讨论了岩体质量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