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为了研究淮南矿区主采煤层自燃氧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选取8个煤样进行煤质分析、表观结构特征和程序升温试验,比较了同层煤和不同层煤自燃特性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对于同层煤,其特征温度比较接近;谢桥、丁集、潘三3个矿的CO体积分数大于顾桥、潘北和朱集的。对于不同层煤,挥发分越低,煤样的临界温度越延迟;13煤层的临界温度在70℃左右,干裂温度在110℃左右,8煤层的临界温度在80℃左右,干裂温度在120℃左右。6煤层的临界温度在70℃左右,干裂温度在120℃左右;同时确定了各煤层煤自燃预测预报的主要和辅助指标,其中CO和C_2H_4为主要指标,碳氧化物比值为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煤层煤自然发火特征的异同性及规律,以淮南矿区1号、3号、6号、1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发火实验,对不同煤层煤的自然发火期周期、煤样70℃时放热强度和R70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煤层煤样自燃性由强到弱依次为:3煤>6煤>1煤>13煤;变质程度相近的4个煤层,3煤自然发火期最短,这与煤体中硫分和水分含量高有关;13煤变质程度较高,且前期放热强度、耗氧速率增长缓慢,其自燃性较弱;4个不同煤层煤的耗氧速率、CO,CO2产生率,以及C2H4/C2H6值随煤温升高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煤中CH4气体大量解吸出现于煤温60℃之前,煤中灰分在80~120℃开始逐渐吸热融化,解析和融化均会抑制煤氧接触并且减小煤氧反应放热总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水浸干燥作用对煤自燃特性的影响,采用真空干燥法与自然风干法分别处理水浸过的煤样,通过程序升温试验测试原煤样与处理后的2种煤样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CO体积分数和C_2H_4体积分数,根据CO体积分数增长速率突变点和C_2H_4产生温度分别计算3种煤样自燃特征温度,分析水浸干燥作用对据煤样自燃特征温度的影响;通过氧化放热公式计算3种煤样的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分析水浸干燥作用对煤样氧化放热性能的影响;最后分析水浸干燥作用对格雷哈姆系数R_2、R_3和链烷比预测煤自燃特征温度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浸干燥作用改变煤的自燃特性,升高煤自燃特征温度,降低煤氧化放热性能,使格雷哈姆系数R_2、R_3预测煤自燃特征温度的准确性降低,但对链烷比预测煤自燃特征温度的准确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刘微  孙世梅  杨泽霖  王凯 《安全》2021,42(7):74-78
为预防急性职业中毒二次事故的发生,采用事故致因"2-4"模型,研究在安全管理网公示的171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114起发生二次事故的行为原因,分类并统计各类原因的发生频次概况.结果表明:个人层面事故原因分析中,盲目施救、缺失应急救援演练、未进行针对性应急演练、安全培训不到位、作业过程中无人监护等一次性行为导致事故发生频率最高;不具备相关应急救援知识、操作者不能清醒地认识到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贸然救援、管理者应急救援意识淡薄、盲目施救的冲动心理和无知属性等习惯性行为致使事故发生的频率最高;组织层面事故原因分析中,安全管理体系欠缺主要为缺少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种新型的高效纤维滤池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高效纤维滤池对SS和浊度的去除效果,并对进水SS浊度的变化对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出水浊度与取样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SS的质量浓度为10~50 mg/L、浊度为10~50 NTU条件下,出水的SS的质量浓度和浊度可分别降至10 mg/L和5 NTU以下;随着进水SS浓度和浊度的增大,出水SS浓度和浊度也相应地增大;在同一反冲洗周期内;反冲洗前l min的出水水质最好,反冲洗过程及反冲洗后1~2min过滤效果较差,随着时间的递增,处理效果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有效容积88.7 L的上流式厌氧填料床反应器启动厌氧氨氧化工艺.结果表明,在反应器运行的第119天NH4+-N,NO2--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100%,97.40%和91.71%,3种氮素的比值ρ(NH;-N):ρ(NO2--N):ρ(NO3--N)为1∶1.35∶0.28.随后通过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的方式提高客积负荷,HRT从开始启动时的35.5 h逐步下降至15.2 h,至反应器运行末期,TN的客积负荷达0.10 kg/(m3·d),获得的具有厌氧氨氧化活性的污泥镜检呈红棕色.  相似文献   
7.
以东城区、顺义区、朝阳区、平谷区为例分析北京四大功能区的机动车排放特征并构建排放清单,通过调查统计各区路网分布、机动车类型、行驶里程等,运用COPERT模型计算不同车型各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并分析污染物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小客车数量均占据各区主导地位。CO、碳氢化合物主要由小客车贡献,而大客车及各类货车是PM2.5、PM10及NOx的主要贡献来源。顺义区和朝阳区的污染物年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区。基于功能区划分来讨论机动车排放特征并建立排放清单能为城市规划及污染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临沂市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酸雨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临沂市近11年的酸雨频率为47.0%,酸雨11年平均PH值为4.84,出现酸雨次数较多。酸雨季节变化特征为秋季和冬季酸雨频率较高,春季和夏季酸雨频率较低。临沂酸雨形成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经分析造成临沂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低槽冷锋、切变线、倒槽等影响的降水过程,约占临沂酸雨的92.2%,其它天气系统如江淮气旋、静止锋等造成的酸雨所占比例为7.8%。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问题,制定科学的区域节能减排政策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运用"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3-2012年中国整体旅游业、旅游业各分部门、大陆各省区(不含西藏)旅游业CO_2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及三大地带旅游业CO_2排放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heil指数法分析了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运用AreView软件对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的省际差异进行直观图示。分析结果显示:1993-2012年,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量从1 480.868×10~4t升至6 274.129×10~4t;全国及三大地带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出先显著下降、再缓慢梯度下降的趋势;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的区域总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整体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为94%-98%,区域间差异占主导地位;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省际差异明显,属于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弱显著区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河北、湖南、河南、广西、甘肃和新疆等省区频繁出现在旅游业CO_2排放强度强显著区之列,因此上述省区应是中国旅游业CO_2未来节能减排的区域重点。据此提出差别化的CO_2减排对策:东部地区应通过技术改进和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来降低CO_2排放强度,并以此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旅游业节能减排;中部和西部地区应加强与东部地区合作,将提高能源使用率、降低CO_2排放强度作为旅游业减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含水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方法现状,确定主要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为水压干扰、煤泥水干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测定新方法,运用自动水位补偿方法剔除水压对测定结果的干扰,通过设计装有复合材质倾斜滤网的煤泥沉淀池,完成对煤泥的过滤和导流,实现对煤泥水的净化。此方法直接测定瓦斯压力,避免反推计算,从而减小了环境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干扰。依据理论设计了含水煤层瓦斯压力测定装置,并进行了井下对比试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运用新设计装置测定结果比普通方法更接近理论值,数据利用价值高。该装置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测定结果准确,可为含水煤层瓦斯治理提供数据支持,确保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