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4篇
  免费   1656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199篇
废物处理   75篇
环保管理   152篇
综合类   2455篇
基础理论   261篇
污染及防治   631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207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5年   22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冀小元 《陕西环境》1996,3(1):25-27
1水资源短缺导致水的必然回用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淡水只有世界的7%,人均供水量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北方80%以上的城市供水不足,包括北京,水源污染每年给中国造成40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损失。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连南方的深圳、三亚、海口等市也缺水。如果城市人口到2010年增至6亿多,那么由于抽水马桶、淋浴器和洗衣机的使用增加,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将急剧增加,城市缺水首先发生在华北,然后发展到沿海城市,最后延伸到内地。我国每年约使用500…  相似文献   
2.
周涛  杨瑞昌 《环境科学学报》2004,24(6):1079-1083
将热泳力和微通道流动两项国际前沿热门研究成果相结合。 研究微通道内流动的可吸入颗粒物热泳沉积效率的变化规律。 选择能描述有别于一般通道的具有强换热特性的微通道公式, 计算分析其中换热特性和流动特性。 通过在同样条件下一般通道与微通道内, 利用热泳的效应, 产生的脱除可吸入颗粒物效率的比较, 得到在微通道内有大的热泳沉积效率的结论。 这一结果给我们利用微通道内热泳脱除可吸入颗粒物以新的启发。 通过多微通道组合可以实现高效率脱除可吸入颗粒物。 若这一思路能够赋予实践, 将为脱除细微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提供重大  相似文献   
3.
污水处理厂出水中雌激素活性物质浓度与生态风险水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艳  黄璜  胡洪营  李轶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2):1488-1493
再生水在环境和景观水体利用中,由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特别是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长期生态风险备受关注. 以再生水生态风险控制为目的,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再生水)中雌激素活性物质浓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归纳了8种雌激素活性物质的出水浓度水平,比较分析了各物质的雌激素活性和生态风险. 结果表明:8种物质的质量浓度分布在ng/L~μg/L,其中ρ(类固醇)最低,为nd~50 ng/L;ρ(酚类)及ρ(酞酸酯类)主要在μg/L水平,个别高达40 μg/L. 雌激素活性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再生水)中3类雌激素活性物质的雌激素活性和生态风险顺序均为类固醇物质>酚类物质>酞酸酯类物质.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厂应优先控制乙炔基雌二醇(EE2)、雌酮(E1)和雌三醇(E3)等3种雌激素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城市合流制管网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老城区合流制管网排除系统下游干管进行降雨径流监测,分析降雨径流和生活污水混合后的水质变化特征,以便为合流制管网污染控制提供数据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市合流制管网污染程度较高,其污染过程受降雨过程、管道汇流过程、地表径流污染特征和管道沉积物冲刷等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5.
缓冲体系对厌氧发酵生物产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碳酸盐和磷酸盐缓冲对于厌氧发酵从葡萄糖中制取H2的影响,将经过热处理的初级消化污泥接种到不同浓度碳酸盐和磷酸盐基质中进行厌氧发酵产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和磷酸盐的缓冲对于厌氧发酵制氢有较大影响.当NaHCO3浓度为4g·L-1时,每1mol葡萄糖的产氢量达到最大,最大值为1.68mol,这比不加NaHCO3时的产氢量提高了282%.磷酸盐的浓度对于厌氧发酵产氢也有较大影响.在NaHCO3浓度为4g·L-1,NaH2PO4·2H2O和K2HPO4·3H2O浓度均为500mg·L-1时,葡萄糖的产氢率可达到1.94mol·mol-1,这比不加入磷酸盐时提高了56%.实验中产氢一般从接种后12h开始,历时10h左右结束,最大产氢速率可达到0.44mol·h-1·mol-1.  相似文献   
6.
河道滞留塘系统是以颗粒物沉降为污染物主要净化机理的污染河流净化技术.通过1年的现场试验研究,考察了悬浮颗粒物SS在滞留塘中的沉降和沉积特性.在本试验条件下,随水力停留时间(HRT)延长(HRT为1.5~7 h),SS平均去除率逐渐增加,介于20%~40%之间,而SS去除速率则快速降低,SS去除速率与进水SS浓度成正比关系;不同季节河水中SS的沉降性能有较大差异,冬季河水中有机物含量较低的易沉降颗粒物比例较春秋季河水的为高,滞留塘HRT的选择应以去除易沉降颗粒物为标准,本研究条件下5 h以内是适宜的HRT选择范围.在滞留塘动态运行中,SS的沿程沉积量呈指数规律下降.  相似文献   
7.
光合细菌及活性污泥法联用工艺处理明胶废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简称PSB)及活性污泥法联用工艺处理明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可行性。经过光合细菌及活性污泥先后次序的变换,得出了最优处理工艺。结果表明:\"PSB+活性污泥\"工艺、\"活性污泥+PSB\"工艺COD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94.7%和96.0%;\"活性污泥+PSB\"工艺有较强的去除钙质和耐冲击负荷的能力,该工艺适合处理此种含高钙、高氯、高碱明胶的废水。  相似文献   
8.
城市污水污泥微波热水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玮  王伟  黎攀  荀锐 《环境科学》2008,29(1):152-157
在80~170 ℃进行1~30 min的城市污水污泥微波热水解,微波频率2 450 MHz,最大输出功率1 kW,考察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和悬浮固体(SS)溶解率,污泥上清液COD和TOC浓度、污泥粒径、形态变化和碳氢氮含量等污泥热水解特征,分析污泥离心脱水性能的改善和减量化效果.结果表明,微波加热使污泥有机物水解反应快速发生,水解过程受温度影响显著.热水解5 min时,150℃和170℃的VSS溶解率为15.8%和29.4%;10 min时COD溶解率达到19.07%和25.75%,COD和TOC浓度在170℃分别为9 860.0 mg/L和2 949.70 mg/L.超过5~10 min,VSS和COD水解率增加缓慢.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到污泥热水解后菌体细胞破裂.与碳和氢相比,污泥中氮的水解率更高,170℃微波热水解5 min氮的水解率达到67%.150℃和170℃热水解10 min离心脱水污泥含水率降低到73.1%和65.5%,脱水性能改善,相应减量化率为33.9%和51.7%.  相似文献   
9.
王丽丽  李定龙  陈栋 《环境化学》2009,28(2):302-303
臭氧是影响城市大气环境的重要污染气体之一,近地层臭氧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所排放的NO和NMHC(非甲烷烃)等污染物在大气中经光化学过程产生.目前近地层臭氧浓度的形成和变化已成为大气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众多研究表明,高浓度的近地层臭氧会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近年来,北京市大气光化学污染不断加剧.尤其是在夏季,近地层臭氧浓度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北京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物.本文对近地面的O3及其前体物NO,NO2和CO进行连续观测,对O3的浓度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污水处理厂已成为环境中抗生素抗性菌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利用传统的异养菌培养法对无锡市6座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的5种抗生素(氨苄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抗性菌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比了在不同工艺和不同季节条件下抗性菌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5种抗性菌在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均可检出,进水中抗性菌浓度为103~10~5CFU·m L~(-1),出水中抗性菌浓度为10~2~10~4CFU·m L~(-1),其中,氨苄霉素抗性菌最多,占总异养菌的比例超过50%.污水处理工艺没有选择性去除抗性菌的效果,出水中抗性菌占总异养菌的比例相对于进水有增加趋势.相比其它传统工艺(氧化沟、SBR等),MBR工艺对去除氨苄霉素、红霉素抗性菌表现出一定优势;夏季目标污水处理厂对抗性菌的去除量略多于冬季,且只有环丙沙星抗性菌的去除量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