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91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刘倩  王彬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2,44(3):409-412,419
生态修复是救济生态环境损害的方式,或体现为民事法律责任,或体现为行政法律义务.作为民事法律责任的生态修复体现了以环境权为权源通过民事法律规范以司法途径救济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方式,作为行政法律义务的生态修复体现了"行政命令+行政处罚+代履行"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方式.将生态修复作为民事法律责任是目前的主流做法,但将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3.
4.
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是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点对象之一。目前我国已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培训等方式与部分国家开展了气候变化合作,但总体来看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其合作需求了解得尚不够深入,且缺乏整体系统性的谋划和战略。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和分析现有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需求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未来,我国可通过在现有合作框架下与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展开气候合作,打造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不断优化和深化目前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提高合作的针对性;通过抓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等方式不断加强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影响力;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在气候治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开展多方合作;鼓励私营部门交流,增强互信程度。  相似文献   
5.
构建绿色消费综合指数,形成系统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对构建激励约束并举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消费的资源环境影响构建绿色消费综合指数,并运用该指数对北京、天津、上海的绿色消费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我国各省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绿色消费指数的平均水平(简称我国平均水平)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上海和我国平均水平的绿色消费综合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5—2017年达到峰值;(2)从北京、天津、上海横向比较来看,北京市的绿色消费综合指数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上海次之,天津市除个别年份外,整体居于末位,仅从指数来看,与我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3)生活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共交通水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指标在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是现阶段影响我国绿色消费综合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美贸易争端剑指《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制造2025》具体实践中,已经根据经济与环境共生的理念,提出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具有高度的战略关联性和目标协同性。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环境和资源,我国工业消耗占整个国家能源消耗的73%,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我们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生。  相似文献   
7.
8.
虞伟  杜园园  张燕 《环境保护》2023,51(14):59-64
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模式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在乡镇尺度的实践。本文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的基本内涵,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试点为例,从保护原真性生态、发展生态型产业、倡导亲自然生活、增进知识分享、体现包容性治理五个主要策略,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施的具体路径,并从政策体系、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三个方面对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10.
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是碳市场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科学、可操作的配额分配方法与配额管理体系是保证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由于排放量高、工艺流程简单且数据基础较好,中国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均优先将发电行业纳入配额管理,出台既有共性又兼具差异的配额分配方法.通过对比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法,总结对于机组分类、修正系数、产品计量和配额结转等关键问题的处理方式,发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存在发放时间滞后、缺少结转规定、缺乏调控机制和方法尚不完善等问题.建议从方法和管理两方面完善发电行业配额分配制度,包括建立配额总量约束、明确配额结转规定、完善掺烧机组配额核定方法和优化修正系数的选取并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