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的异质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虽然就业与收入仍旧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水平也成为劳动力迁移决策的重要考量指标。基于2012和2014—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显示:(1)近60%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都有着明确的居留意愿,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地区间差距较大;(2)房价、污染物排放增长率、高等教育招生增长率存在较大的省际差异。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发现:(1)房价、教育招生、空气质量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显著,每平米房价提高1 000元,居留意愿将降低1.573个百分点;(2)烟尘排放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降低3.270个百分点;(3)高等院校教育招生规模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提高0.222个百分点。研究认为,政府应该转变财政支出理念,由经济建设向社会服务支出倾斜,增加教育、环境治理、保障型住房建设等社会投资支出,进而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好的生活及发展环境,引导城镇人口空间集聚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生态驾驶行为对车辆运行状态的综合影响,助力生态驾驶行为推广应用策略,结合驾驶模拟和实车驾驶试验,重点分析了生态驾驶行为对单个小汽车能耗、排放及运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驾驶行为能有效降低机动车能耗和尾气排放;同时,相同条件下,生态驾驶行为降低车辆能耗的比例远大于车辆行驶时间增加的比例。因此,对单个小汽车而言,生态驾驶行为的节能效益大于其对车辆运行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定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从城市群视角出发引入生态位理论,界定生态文明位内涵,构建涵盖社会子系统生态位—经济子系统生态位—资源环境子系统生态位共29项指标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对生态文明位和生态经济指数的二维模型,测算京津冀城市群6个案例城市在2007—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趋势以及地位。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生态文明水平(相对生态文明位)最高,邢台生态文明水平最低,石家庄、秦皇岛、承德、天津生态文明水平分别排名第2、第3、第4、第5。2007—2011年,北京、承德、邢台生态文明水平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秦皇岛、石家庄、天津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但生态经济指数测算显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生态资源环境的占用消耗大,承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潜力。并基于该二维模型,将京津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分为4种类型:发展失衡型、相对和谐型、高质量发展型、资源环境优势型,分别确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环境负荷的发展状况及其与循环经济发展C模式目标值的符合度,将京津冀2005—2015年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的变化同C模式目标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经济水平超预期发展的前提下,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均超过了目标值。预测发现,延续现有发展模式,能源消费总量与2050年的绝对脱钩目标存在3.5亿t(以标准煤计)的差距,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绝对脱钩目标存在2.6亿t的差距。为实现脱钩,建议京津冀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完善产业结构并协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能效,降低能源强度。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使205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60.0%。  相似文献   
5.
深度脱碳旨在通过各经济部门碳强度急剧下降实现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该研究首先明确了深度脱碳内涵特征,对深度脱碳领域学术文献以及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等发布的前沿报告进行深度阅读,梳理出深度脱碳研究主题。之后,使用文献计量法基于深度脱碳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识别结果,分析了深度脱碳研究的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深度脱碳本质上是通过技术、社会和经济政策等路径推动部署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实现整个能源系统从高碳排放型过渡为与“净零排放”配套,相比脱碳,深度脱碳“涵盖范围”和“路径规划”特征决定了深度脱碳是一种更高级的脱碳过程。(2)目前深度脱碳研究主题主要分为深度脱碳面临的挑战、深度脱碳技术路径、面向深度脱碳的政策研究、深度脱碳成本和效益评估四类。(3)深度脱碳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2015—2018年)深度脱碳研究的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细分研究领域和研究前沿;快速发展阶段(2019—2021年)不断涌现细化的新兴研究主题,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转向新的视角。最后,提出了深度脱碳研究对中国的启示:在研究视角上,应将宏中观层面的深度脱碳拓展至微观主体层...  相似文献   
6.
相较于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和下游的湿地生态,黄河中游地区存在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以黄河中游流经的2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空间关联网络分析该地区环境污染的空间关联性,然后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究,并得出黄河中游协调发展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地级市间的环境污染相互影响呈现出典型的复杂网络特点,山西省是需要重点治理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影响黄河中游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是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型方案是黄河中游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欧盟国家开展节能减排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较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盟与中国在节能减排法律框架、管理方式、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异同,提出中国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子信息产品的大量生产与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原材料获取、生产、销售运输和使用阶段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并得出电子产品在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最为重要。生产商不但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更应该注重生产低能耗产品。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严峻挑战,需要人类社会采取共同措施和行动积极应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人类共同命运的领域,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以共同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各国力量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国际平台。文章通过分析可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三位一体"特征;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前提条件,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和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整合各国力量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包容各国文明,凝聚价值共识,成为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价值基础,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生动实践。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国际平台,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案例。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发展是否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以往研究针对互联网发展和城市创新之间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但鲜有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深入剖析。众所周知,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既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也成为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关键。因此,文章从专利视角入手,在系统梳理互联网发展与城市绿色创新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005—2019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互联网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相比较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对绿色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经过内生性讨论和更换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来进行再次回归分析,结果依旧稳健;②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互联网发展主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加强外部监督水平这三个途径来推动地区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③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和城市规模下,互联网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和大型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而对东部地区和规模较小城市的促进作用一般。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向社会经济各领域渗透,以各产业融合促进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互联网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既要重视创新资源的投入,又要提高创新产出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挖掘地区绿色创新潜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以实现地区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