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定量为主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不同城市群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度。通过分析发现:第一,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整体协调度不高,绝大部分属于轻度失调类,经济发展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二,协调度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递减的梯度变化,而社会与经济的滞后性影响力却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象;第三,协调度呈现"三高两低"的城市集聚格局,其中3个协调度高值城市集聚群分别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2个协调度低值城市集聚群位于内陆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3.
防灾公园是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强化防灾公园的防火功能,有效阻隔火灾蔓延、抵御外火入侵,宜在其周边栽植防火树林带。本文通过对防灾公园中防火树林带的规划设计与防火功能分析,提出了提高其防火功能的主要措施,即形成防火规模、选择防火性能好及辐射热遮蔽率高的树种和适宜的栽植模式并设置水雾喷洒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防火树林带的防火功能。  相似文献   
4.
董宏杰  曾坚  于洋  丁锶湲 《灾害学》2023,(1):100-110
海岸带处于海陆交界的特殊地带,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各类灾害。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尤其是安全疏散工作,是海岸带区域“陆海统筹”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首先,通过分析海岸带区域的灾害特征提取出台风、洪涝、地震和火灾四类典型灾害;其次,以点(疏散人群)、线(疏散通道)、面(疏散场所)要素梳理安全疏散系统空间构成;随后,以四类典型灾害为例,基于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构建综合防灾视角下的安全疏散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包含致灾因子危险性(H)、承灾体暴露性(E)、孕灾环境敏感性(V)和安全疏散能力(C),并进一步将其解构为包含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14个方案层和35个指标层的四级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对厦门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风险评估结果并总结特征,在韧性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构建安全疏散空间体系、建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安全疏散系统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及障碍因子诊断对协调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SR模型集成改进TOPSIS和障碍度诊断模型,选取2005-2015年西部地区20个典型河谷型城市为评价单元,对生态安全系统时空演化规律及障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临界安全级(Ⅲ)水平;2)生态安全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性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各城市生态安全差异有缩小趋势,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城市数量在减少,生态安全水平上升的城市数量在增加;3)准则层中用地状态和经济响应是制约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指标层中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城镇化水平7项因子成为主要的障碍因子。因城市规模不同,西部河谷型城市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子变化特征不一。  相似文献   
6.
围填海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海洋管理的难点。我国的围填海长期以来保持较高规模,其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等问题已经得到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水道分割、水体交换、通透式的平面设计是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的先进理念。多年来,虽然我国的围填海工程中人工岛式、多突堤式和区块组团式的案例大大提高,但往往也存在刻意追求填海形态、忽视填海区块内和区块间的水体交换等问题。因此,如何对水网分割、水道往复的围填海平面设计理念进行深刻理解并大力提倡,保证填海区域的水循环性,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基于水循环的通透式围填海平面设计理念的内涵、原则,结合案例分析了这种理念下填海工程的优点,并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围填海平面设计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鉴于城市人口膨胀、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生态村作为一种新的解决方式,于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各国应运而生。它通过最大限度地享有共有设施的私人住宅群的建设,旨在现代生活背景下重建具有诸多社会、物质方面优点的社区。生态村吸收了传统社区的协作及社会、文化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社区。通过研究比较国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生态村实例,借鉴其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可持续社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应急能力,对于加速我国公众整体应急知识的普及和应急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大学生应急能力需求现状调研结果,该文率先大胆开展了应急防护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采用统一的理论和实操考核,进行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估,发现未经教育前多数大学生缺乏相关理论和实际经验,尤其在应急行动能力方面表现较差。通过应急救援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学生应急基本知识正确应答率由30%左右上升到60%以上,学生应急技能操作熟练率由20%左右上升到70%左右,学生应急能力综合评估平均分由25.5分提高到73.5分,合格率从35%提升到了93%。可见应急防护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的开展,从整体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应急救援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效果显著。同时,通过对比测试组学生各部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对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稍显欠缺,今后还需采取措施加强此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质量应该得到更多关心。以视觉障碍人群为研究对象,讨论在紧急状态下,符合他们行为特点的疏散方式。32名被试者在室内进行了3组不同条件下的疏散实验测试,分别为无引导员疏散、每人配置引导员疏散与单引导员集中疏散三种模式。从实验结果与ANOVA分析可以看出,视觉障碍人群在每人配置引导员情况下与无引导员疏散情况下步行平均速度基本一致,而单引导员集中疏散的模式中,步行平均速度要比其它两种情况高很多。基于实验的观察与数据的分析结果,从建筑内部防灾疏散分区划定、信号引导系统设计以及引导人员配置等几个方面,提出视觉障碍人群的疏散模型。通过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推进城市、建筑安全设计规范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南运河河道整治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天津南运河河道沿岸的场地特征,确定了南运河河道整治景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重点探析南运河线形文化景观遗存和滨河环境空间利用的实现形式,并认为南运河河道整治景观设计应建立沿岸连续的步行系统。依据道路与河面的高度差,建立6个不同的景观节点,采取生态护堤措施,保护和完善生态廊道,建立统一完善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