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0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PSFR(压力-状态-功能-风险)模型,选取16个分项指标、34个评估指标,建立了4层次指标体系,兼顾流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根据环境特点及功能分区将河北省滦河流域划分为6个评估单元展开生态安全评估。结果表明: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水平位于三级到二级之间;潘大水库上游评估单元刚刚达到二级较安全水平;引滦入津、大黑汀下游和青龙河秦皇岛评估单元属于临近二级的三级水平;冀东沿海的秦皇岛和唐山评估单元生态安全指数较低,但均大于50,属于三级一般水平。研究表明,水资源过度开发是各评估单元共有的不安全因素,面源污染严重和生态风险较高也是造成流域生态安全指数不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的贸易壁垒在不断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用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FDI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低碳经济为研究背景,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合同数作为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的约束变量,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FDI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FDI并不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但FDI对环境污染有长期稳定的影响;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能够缓解这种影响,促进我国环境水平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绿色发展对供应链社会责任治理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和理论回顾,分析了绿色发展驱动下供应链社会责任所呈现的特点,然后从供应链内外部视角解析了绿色发展战略对供应链社会责任的驱动作用,最后提出了绿色发展驱动下供应链社会责任"外部环境—供应链成员间协作—企业内部绿色运营"三位一体协同治理模型。本文从绿色发展视角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为供应链社会责任行为规范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论有利于引导供应链节点企业采取绿色行为与进行低碳决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严重。本文提出,农用地土壤污染是工业排放、农业生产、国家产业发展、农业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污染责任人认定难度大,不宜套用欧美等国家场地污染防治中"先确定污染责任人,由责任人承担责任"的立法思路,更不宜将农户认定为污染责任人,而应采取"先由政府承担污染防治责任,污染企业确定后,再向其追偿"的立法思路。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中应注意农用地和场地污染防治的差异,由政府承担已污染农用地的修复治理责任,将历史性污染与新产生的污染区别对待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构建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物理耦合模型对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技术、产业与环境间耦合关系进行定量辨识。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市场成交额、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常住人口增长率分别对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贡献率最高。(2)京津冀在TIE系统的综合水平具有明显的优良等级关系,呈现北京好于天津好于河北状态。(3)北京市TIE系统耦合与协调度都达到优秀水平,天津与河北目前均处于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滞后于生态环境的转型发展阶段,两地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及生态环境的支持效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7.
为实现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分析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能源消费与城市碳排放的相互反馈机制,以构建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天津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因素对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的影响,设置并对比不同综合减排方案的减排效果.结果 表明:构建的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模型有效;若系统按现有趋势发展,天津市水土资源净碳排放量在2020-2030年将保持逐年上升趋势;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加速增长能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能源效率提升是实现水土资源利用减排的有效途径,产业节水发展对减少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作用较小,但由于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仍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水资源约束和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综合调控方案,天津于2025年左右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达峰.未来城市发展应主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同时重视水资源底线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基于水-碳-生态足迹和IPAT-LMDI扩展模型,探究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系统的物质代谢强度及驱动因子,并结合DEA-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剖析了城市群物质代谢效率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水资源代谢强度有所放缓,能源代谢强度在2013年出现拐点后逐渐降低,而土地资源代谢强度则在2007年后逐渐增加;城市群及不同功能区的整体物质代谢压力指数均值超过50,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经济富裕程度与人口规模是物质代谢压力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科技发展水平则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生态环境缓解效应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城市群物质代谢效率增幅不显著,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中部核心区的代谢效率水平明显高于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解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探究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联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2000—2015年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约16.44%的城市达到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增长逐渐趋缓,成渝城市群达到峰值(5.21hm2)后逐年稳定下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处于良好协调状态,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耦合协调度的提高。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存在倒“ U”形EKC曲线关系,由于自然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差异,成渝城市群(拐点出现在2008年)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协调关系好转早于中下游城市群(拐点分别在2019年、2012年)。四川、安徽应作为降低资源消耗的重点对象,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周围城市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研究成果能为区域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点源污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尤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为重。该文在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来源、特征介绍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模拟模型进行了梳理,根据国内学者对入河系数、农田种植、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等方面的研究做了概述,并在流域监测、3S技术、污染源区识别以及多领域结合等方面对整个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研究进行了建议和展望,最后对该文所述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