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61篇
  免费   1667篇
  国内免费   1380篇
安全科学   15384篇
废物处理   407篇
环保管理   9625篇
综合类   25136篇
基础理论   2000篇
污染及防治   991篇
评价与监测   1418篇
社会与环境   1507篇
灾害及防治   540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516篇
  2022年   677篇
  2021年   1039篇
  2020年   888篇
  2019年   928篇
  2018年   623篇
  2017年   832篇
  2016年   1185篇
  2015年   1610篇
  2014年   4020篇
  2013年   2716篇
  2012年   3329篇
  2011年   3133篇
  2010年   2541篇
  2009年   2835篇
  2008年   3071篇
  2007年   2870篇
  2006年   2520篇
  2005年   2634篇
  2004年   2853篇
  2003年   2955篇
  2002年   2144篇
  2001年   1651篇
  2000年   1430篇
  1999年   1161篇
  1998年   1102篇
  1997年   1006篇
  1996年   931篇
  1995年   855篇
  1994年   651篇
  1993年   443篇
  1992年   437篇
  1991年   399篇
  1990年   441篇
  1989年   48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土  赵禹  李茵 《环境工程》2023,(11):46-53+77
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城区及城镇居住人口密集,供水企业规模各异,管理情况参差不齐。其中,管道漏损控制领域普遍存在营运和管理方面的困难。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供水企业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手段措施来实现碳达标和碳中和的行业目标,而漏损控制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控制点。目前,大部分供水企业采取传统的管理措施和管道探漏方法。文章以澳门供水漏损管理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总结出漏损管理5大具体措施,强调将漏损管理与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模式相结合,列举了互联网感知技术在测漏、管网瞬时压力管理等领域应用案列来介绍新型漏损管理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响应机理及决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农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投资的响应及程度将直接影响农村垃圾治理成效.基于989份农户调查数据,将个体内在感知层面的环境责任感、政策认知和外在关系层面的制度信任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探究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水平的影响机理,并利用双栏模型(DH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投资意愿水平为7.62~16.42元/月·户,对农村生产垃圾治理的投资意愿水平为134.62~435.08元/hm2·季;(2)环境责任感和政策认知正向影响农户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生活垃圾治理投资水平,政策认知还对农户农村生产垃圾治理投资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3)制度信任直接影响农户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同时还正向调节农户政策认知和农村垃圾治理投资意愿及水平,并在环境责任感和垃圾治理投资意愿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建议在完善农村垃圾治理政策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户对相关环境政策的了解度,增强农户环境责任感,从而激发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投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上而下"的能源清单法,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2017年人为热排放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及其耦合的UCM对夏冬两季分别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建成区人为热排放增温效应的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1)长株潭2017年人为热排放总量为3.49x1017J/a,平均人为热排放强度为14.22 W/m2,工业、建筑、交通和人体新城代谢对人为热的贡献率分别为48.15%、40%、11.3%和0.55%.(2)人为热的引入使得城市群主城区夏季和冬季的平均温度分别升高了约0.7℃和1.5℃;冬季增温效果是夏季的2倍.(3)不同密度分区人为热排放导致的增温效果不同,总的来说,工业/商业区>高密度住宅区>低密度住宅区.  相似文献   
4.
姜诗明 《安全与健康》2021,(5):58-60,66
班组安全建设在复合材料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和研究目前班组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优秀班组的先进安全管理经验,结合复合材料制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特点,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组安全建设方法,为复合材料制造企业班组安全建设提供有益实践,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绩效,保障了企业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
管理学中的"奥格尔维法则"是由美国奥格尔维·马瑟公司总裁奥格尔维提出的,其强调的是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公司固然是因为它有好的产品,有好的硬件设施,有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人才。光有财、物,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变化,只有具有大批的优秀人才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相似文献   
6.
资源创造性利用是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动力,也是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需求。访谈表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认识不足、机理不清、促进效应有限等现实问题。鉴于共同富裕短板、弱项、潜力均在乡村,要从不同视角持续关注。紧扣这一问题,要厘清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驱动逻辑、创新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共同富裕模式与实现机制等;还要落脚于村民参与机制与内生动力培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及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机制、数字赋能机制与路径、旅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空间效应与土地利用优化等实践中,并促进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发展等。以便为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利用、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7.
辜建强  王永峰  季荣 《环境化学》2023,(7):2242-2250
四溴双酚A(TBBPA)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情况常见于电子电器拆解厂或回收站周边土壤,而重金属对TBBPA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转化和残留的影响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14C标记的TBBPA来探索不同浓度水平重金属(Cu、Cd和Zn)对两种土壤(红壤和乌栅土)中TBBPA降解转化、矿化、不可提取态残留形成等环境行为的影响.经60 d培养,乌栅土中92.2%±0.5%的TBBPA被转化为不可提取态残留或代谢产物,其中7.2%±0.8%被彻底矿化为CO2;灭菌作用极大地抑制了乌栅土中TBBPA不可提取态残留的形成(由77.2%降至9.9%),表明土壤微生物在不可提取态残留的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而红壤中仅有9.9%±0.5%的TBBPA被转化成不可提取态残留,<0.5%被矿化为CO2,与灭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当土壤重金属(>500μmol·kg-1)存在时,乌栅土中TBBPA矿化和不可提取态残留形成率分别降低14%—78%和31%—86%,而可提取态TBBPA(即生物可利用态)增加0.5—4.4倍,其中水溶态残留增加0.3—1.5倍,进而增加TBBPA在土壤中的持久...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PR)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2018~2020年)以及实施前后(2017年和2021年)西安大气PM2.5中EPFRs的浓度特征、种类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该计划实施后西安大气PM2.5中EPFRs平均浓度(5.03×1014spins/m3)比实施前(7.18×1014spins/m3)下降了29.9%,表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对EPFRs的控制是有效的.冬季浓度(8.61×1014spins/m3)是夏季(3.10×1014spins/m3)的2.8倍,其主要类型为以碳为中心附近受含氧官能团影响的自由基.相关性及平行因子分析显示,燃煤源(35.3%)、交通燃烧源(30.0%)和扬尘源(27.8%)可能是西安大气PM2.5中EPFEs的主要来源.冬季交通燃烧源占比最...  相似文献   
9.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是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长久以来,中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分散在不同部门,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与经验,但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有交叉、指标相矛盾等问题,且随着自然资源管理业务与职能的重构,现有成果与经验难以简单延续或物理拼接。新形势下,如何通过理论和技术体系重构,以指导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成为目前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从自然资源的管理视角出发,在系统梳理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与调查监测工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过往调查监测工作的成效与不足,辨析了管理视角与学术视角下调查监测的关系,探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作业模式,并以耕地保护业务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该模式在具体业务中的应用。认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是管理视角下的业务工作内容,以业务为主线、“空天地海网”立体感知技术为手段,是实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时性、业务化运行的必由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工作的有效展开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引起了全球性大流行,其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在不同环境介质中被广泛检测出,环境作为SARS-CoV-2的潜在传播媒介持续受到关注.综述了SARS-CoV-2的传播途径、环境检出情况、环境生存力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流行病学和消毒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SARS-CoV-2能够稳定存活于特定环境介质一定时间,根据不同环境选用针对性的消毒控制方法能有效提高疫情防控能力.SARS-CoV-2以多种方式污染环境,离开宿主后能在环境中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其生存力受温度、相对湿度、环境介质物理性质、光照、空气污染物、消毒残留物等多方面的影响.环境水体中SARS-CoV-2核酸与疫情暴发存在一定相关性,现有消毒技术通过不同机制对SARS-CoV-2产生不同强度的杀灭效果.因此,加强SARS-CoV-2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归研究,摸清环境传播的影响因素,能更好地切断SARSCoV-2的潜在传播途径;此外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