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37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5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千名学生绿色行\"活动的项目化管理的具体组织和实践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生活动资源、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饮食习惯一直被认为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因素。基于对29省29所高校9192份大学生食堂就餐的实地调查问卷,从南北差异视角探讨了个体食物浪费行为的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相对北方籍大学生,南方籍大学生浪费食物的概率更高,南方籍大学生在高校食堂就餐时食物浪费量和浪费率也高于北方籍大学生。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证实南北方主流饮食模式是引发浪费差异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匹配大学生南北方籍贯和所就读高校的南北区位,并以“南方大学生在南方高校求学”模式为基准,发现“南方大学生到北方高校求学”模式下,个体有更低的食物浪费概率、浪费量和浪费率。但“北方大学生到南方高校求学”模式下,个体没有显示出较低的食物浪费概率、食物浪费量和食物浪费率,从而稳健地证实南北方主流饮食模式是引发浪费差异的关键所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高职高专学生在我省大学生群体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和使用中 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列举了大学生在学校多种场合和情景中礼仪素养缺失的种种表现,并多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简要提出了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及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有、无排球技术基础学生的对比分析,探讨软式排球的健身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软式排球较硬式排球技术更易学习掌握,更易在学生中组织比赛,有着很重要的健身价值。为使软式排球更具有健身和娱乐性,应在比赛中灵活制定比赛规则。  相似文献   
6.
加强干部队伍监督管理是高校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群众监督将发挥其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对高校干部队伍监督管理的目标、内容、重点,以及在高校干部管理中的特点及难点作了分析,对完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特别是对其中的群众监督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通过基于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利用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5所在校职业学院大学生调查数据,对目前职业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及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缺位现象;生态实践行为有待提高.同时,利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意识、生态实践行为与大学生的信息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母体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独立学院的教学如若完全沿用母体高校的方法和要求,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为此,在独立学院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四忌。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以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资助的方式和途径,论证了政府资助私立(民办)高校的必要性;并就我国如何资助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给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0.
    
Scientis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globe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engaging with public stakeholders to share their enthusiasm, explain their science, and encourag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to enter the sciences. However, without direct considera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s and interests, scientists may design activities around their own goals, limiting the impact on school stakeholders (i.e., students, teachers, paraprofessional staff, students’ parents, and other caregivers). We drew from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o describe how expanding the conception of place beyond the biophysical can help engage school stakeholders in meaningful ways. We describe the multidimensional PLACE framework that we developed to integrate perspectives, knowledge, and values of all stakeholders in engagement programming. The framework is organized around topics that stakeholders should discuss early on to ensure successful partnerships. We recommend that scientists identify and use pedagogy that is inclusive; language framed around dialog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aims and motivations centered on engagement; cultural funds of knowledge of place (i.e., disciplinary, personal, or experiential knowledge); and evaluation of engagement based on meaningful metrics. Two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how the PLACE framework components, when addressed, can lead to robust, successful partnerships between scientists and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