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油菜秸秆为原料,在600℃下热解得到生物炭和磷酸改性生物炭,并用共沉淀法制备3种改性生物炭-LDHs(Mg-Al-NO_3)复合材料.采用批量吸附法研究不同pH、吸附时间和不同生物炭/LDHs配比条件下复合材料对双酚A的吸附特性,借助XRD、FTIR和BET等测试手段探究了复合材料吸附双酚A的机制.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LDHs(Mg-Al-NO_3)复合材料吸附双酚A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 h,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复合材料对双酚A的吸附效果稍逊于改性生物炭,改性生物炭在复合材料中所占比重越大,吸附效果越好.当pH值在5.0—9.0范围内变化时,改性生物炭-LDHs(Mg-Al-NO_3)复合材料对双酚A的吸附量呈下降趋势,且在pH=9.0时达到最小值.等温吸附模型数据表明,复合材料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效果更好.通过XRD、BET、FTIR测试研究发现,由于LDHs占据了生物炭表面的活性位点,致使生物炭与双酚A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降低了复合物的吸附能力.本研究结果初步阐释了改性生物炭-LDHs(Mg-Al-NO_3)复合材料吸附双酚A的机理,为生物炭-LDHs复合材料处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EGSB—SBR工艺处理实际果汁废水(COD 2 608~6 500 mg/L,p H 5.0~7.0)。在EGSB反应器成功启动及驯化完成的情况下,连续运行49 d。实验结果表明:第25天起,控制EGSB回流比为3.00∶1,EGSB反应器可在无须添加Na HCO3的条件下稳定运行,从而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第25天起,平均进水COD,BOD5,SS分别为5 968,2 130,1 020 mg/L,平均出水COD,BOD5,SS分别降至131,11,50 mg/L,平均COD,BOD5,SS去除率分别为98%,99%,95%;组合工艺对该实际果汁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的接触式瞬时速度测量方法的局限性,采用非接触测量技术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A)及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对平直巷道及断面突扩后风流状态进行试验测试。在巷道试验模型条件下,PIV技术可以瞬时获得巷道突扩流场信息,平直巷道速度流线基本呈平滑直线,突扩隅角有大涡存在,并且涡流区测风方向极不稳定,而且风速很低,风速平均值在0.1~0.2 m/s波动,表明在煤矿井下测风时可以有条件地忽略涡流区。LDA技术测试得到巷道断面各点统计平均流速,由于受突扩涡流及二次流的影响,平直巷道断面风速从壁面以跃迁方式"突变"达到均值,断面风速分布呈近似均等的动态波浪线分布而非准抛物线型分布。结果表明,LDA与PIV测量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测试以湍流为特征的巷道流场风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抗压实验法厌氧颗粒污泥机械强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首先对厌氧颗粒污泥样品进行筛分,然后测定其机械强度,解决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现有抗压实验法出现的精确度与重现性较差的问题。通过对不同来源厌氧颗粒污泥样品机械强度的测定、对比分析发现,厌氧颗粒污泥的机械强度大小与反应器的规模、反应器所采用水力负荷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且与其主要金属元素(Ca、Fe和Mg)含量的大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收集分析广州能见度及影响因子数据的特征,使用R-project统计软件作为建模工具,采用多层裂区实验构建模型基本框架,选择影响显著的因子进行变量变形处理,对年、月、日、小时的数据特征进行层层分割设计,并在对应层次引入代表时间含义的虚拟变量以提高模型的表征水平,加入二次项、交叉项等提高模型的精度,得到拟合度高、适用性强的能见度拟合及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
幸鸿  徐伟嘉  蔡铭  刘永红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0):2102-2108
耦合微观交通仿真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模型,分别对含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和不含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街道峡谷污染物排放进行计算,并以此为排放源,采用k-ε两方程模型与组分输运方程对风向与街道垂直时的污染扩散情况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k-ε两方程模型与组分输运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风向与街道垂直时三维街道峡谷内的污染物扩散情况.峡...  相似文献   
7.
基于GPS浮动车法的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城市干道东风路1902~1903路段为研究对象,根据交通流理论建立了速度-流量模型,采用GPS浮动车速度数据和视频检测流量数据计算了模型的关键参数——阻塞密度,实现了从速度到流量的推算,并采用COPERTⅣ模型计算了不同速度等级下的综合排放因子,通过源强法计算该路段00:01─24:00的小时排放量.对CO,NOx,VOC和PM综合排放因子的速度敏感性分析表明,当平均速度达50 kmh后,随速度的增加综合排放因子下降明显变缓;对小时排放量的分析表明,污染物排放量主要集中在车流量的高峰时段,且与车流密度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0.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交通干线附近细颗粒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中山大学大气环境监测平台数据,对广州市交通干线附近的ρ(PM2.5)和ρ(PM1)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研究交通干线附近细颗粒污染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8-2012年广州市PM25超标严重,但ρ(PM2.5)有所下降.受季节性污染源及气象因素影响,广州市夏季ρ(PM2.5)平均值为42 μg/m3,明显低于春、秋、冬三季.ρ(PM2.5)在工作日与周末差异明显,周末明显高于工作日,而ρ(PM1)在工作日与周末差异不明显.ρ(PM2.5)与ρ(PM1)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上呈白天低、夜晚高,上午低、下午高的特征.ρ(PM2.5)日变化呈单峰,19:00左右达到最大值(53 μ.g/m3);而ρ(PM1)呈双峰变化,在20:00左右达到高峰值(43μg/m3),上午09:00左右也有一小峰值(37 μg/m3).ρ(PM2.5)和ρ(PM1)的相关性较好,R(相关系数)为0.94,PM1是PM25的主要构成颗粒,所占比重平均值为0.65.ρ(PM2.5)和ρ(PM1)均与交通流量存在相关性,在白天和夜晚变化趋势相一致,但交通流量白天与ρ(PM2.5)更为密切,夜晚则与ρ(PM1)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10.
浅论环境影响评价在油田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区的环境较为敏感,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围绕着油气田开发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文章介绍油气田开发环境影响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油田环境管理的措施为:实施战略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前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在设计阶段严格执行环评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HSE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新疆油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