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滨潮间带采集细砂,通过室内柴油泄漏模拟试验,利用自制电阻率监测系统对轻非水相液体在砂土-地下水系统垂向渗透过程进行电阻率变化动态监测;通过配制不同含油率砂土测定其静态电阻率变化规律,探讨电阻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取样分析测定污染含水介质稳定后含水率及含油率,对监测结果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利用显微成像法对污染砂土进行了微观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污染砂土微观形态上胶结现象明显;柴油渗透海滨砂土过程电阻率大小同含水饱和度,比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均可用Archie公式拟合,n值分别为2.36和0.15;通过电阻率测定可以有效估算柴油透镜体厚度;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含油率和含水率的垂向分布.本研究为轻质油品储罐或者海上油品输运过程泄露造成的海滨砂土地下污染扩散过程监测及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可为其他典型石油泄漏污染场地的电阻率法探测或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影响因素下石油污染土电阻率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配制标准样品的方式,利用Miller Soil Box法研究了土壤类型及组成、石油种类、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和孔隙率对石油污染土电阻率的影响,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确定了电性变化主控因素,探讨了石油污染土电阻率公式.结果显示,不同土壤类型及组成的石油污染土电阻率大小存在差异,但影响因素主次顺序均为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孔隙率;不同石油种类污染土电阻率差异较小;电阻率受土壤初始含水率影响较大,不同初始含水率状态下电阻率变化规律不同.通过引入含油饱和度改进Archie型公式,重新拟合石油污染土电阻率和污染物含量数据后发现,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变化趋势更接近.  相似文献   
3.
石油炼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清洁生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油炼制业是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在我国,该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清洁生产潜力,发掘这些潜力对于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通过频度统计-资料调研-专家咨询的方法,建立了炼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采用了定性指标也参与定量化评价的方法,对某炼油厂新建600万t/a常减压蒸馏装置进行了清洁生产评价实践,判断出其清洁生产潜力,提出了清洁生产改进措施。通过实践,验证了评价程序与方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该研究对炼油企业拟建项目的清洁生产评价、现有工程的清洁生产审核以及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后的清洁生产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不同浓度原油污染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鳃和内脏团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及鳃结构的影响,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探讨潮间带原油污染对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在剂量-效应方面,2种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内脏团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总体上表现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效应;SOD诱导与过氧化氢酶(CAT)抑制同时出现,规律大致相反.在时间-效应上,SOD活性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 CAT与GPx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在鳃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酶活性最高为371.663U/mgprot.暴露前期(6h)缢蛏2种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鳃和内脏团中MDA含量最高值分别为5.030和10.705nmol/mgprot,后期逐渐平稳.IBR结果表明鳃中生物标志物对原油污染敏感度更高.原油暴露会使鳃丝结构发生变形或引起鳃丝脱离等现象.研究表明,缢蛏鳃更适宜作为潮间带原油暴露生物监测与评价的器官.  相似文献   
5.
松花江污染事故发生后,国家更加重视对已有石化工业园区的风险排查以及事故预防,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基础。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类比分析,分析了已有区域风险识别与普通风险识别的不同,探讨了识别的原则和重点,指出了识别的程序和相应的方法,并给出了实例论证,为区域环境风险识别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取得良好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本文以河南电力设计院实施办公一体化协同平台为例,对电力系统的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知识管理需要采取战略制定、团队建设、知识地图构建、知识库建设、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而在建设中,需要在前期培训、员工参与、方法的综合使用、知识创新等方面需要重点关注;最后指出基于WIKI和价值链等的知识管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青岛北站规划区原场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磊  贾永刚  潘玉英 《环境科学》2013,34(9):3663-3668
污染程度确定及健康风险评价是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的前提.调查了青岛北站规划区Cu、Cr、Pb、Cd、Zn、Ni这6种重金属含量,并对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人为影响倍数来表征污染物超过背景值的程度,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以及内梅罗指数中嵌入Igeo综合指数的新方法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评价;最后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重金属含量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区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Cu>Ni>Pb>Cr>Zn,其中Cd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Cu、Ni次之,Cr、Pb、Zn污染轻微;各元素总体平均变异程度为Cd>Ni>Cr>Zn>Pb>Cu;研究区内土壤各重金属分布特征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差异不大.土壤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大小为Cr>Pb>Cu>Ni>Cd>Zn,均小于风险阈值1;致癌风险Ni>Cd,均低于致癌风险阈值,各重金属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原油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其所带来的污染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通过自制的有机玻璃水槽,建立模型模拟自然地层的非均质性,模拟了原油在沿海土-水系统中的运移过程,探讨了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底部隔水层、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岩性突变界面对原油在砂土中运移速度和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底部隔水层对原油的运移具有阻碍作用,会改变其运动速度和路径.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初始含水率越高,原油的侧向运移速率和垂向运移速率越大(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垂向运移速率随含水率增大,由0.43 cm·min~(-1)增大到1.00 cm·min~(-1),在低含水率区域原油侧向运移速率分别为0.08 cm·min~(-1)(粗-细界面)和0.10 cm·min~(-1)(细-粗界面),而在含水率较高的区域则为0.14 cm·min~(-1)),而过高的含水率又会阻碍原油的运移.土壤孔隙越大,垂向运移越快,侧向运移越慢,反之,垂向运移越慢,侧向运移越快(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在粗砂中的垂向平均运移速率为0.54 cm·min~(-1),而在细砂中仅为0.33 cm·min~(-1),自然泄漏时原油在粗砂中的最大扩散范围为9.10 cm,在细砂中为12.50 cm).原油在土壤中运移遇到岩性突变界面时,会产生聚集效应,在聚集处产生侧向运移,试验中在粗-细界面扩散宽度为6.70 cm,在细-粗界面扩散宽度为29.00 cm.  相似文献   
9.
基于层次分析与集对理论的城市污染场地风险等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污染场地风险评价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其中评价系统的客观随机性、评价因子选取的不完整以及监测数据的不精确都易导致评价结果失真,不能客观反映场地的实际风险情况。在综合考虑场地污染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的基础上,本文将递阶分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场地污染风险分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各指标的权重;并用模糊聚类思想建立了评价指标集,同时对综合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根据对综合评价指标的取值研究,将污染场地风险等级划分为低、中、较重、重和严重5类;构建了一个基于不确定信息的场地污染风险集对分析模型。实例验证表明,集对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评价手段合理,为场地污染风险等级划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重分布过程及影响因素,建立3种不同组合的非均质土层物理模型(编号分别为L-a、L-b、L-c)进行原油泄漏后重分布过程的室内模拟,分别代表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浅层泄漏)、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内部泄漏)和土层界面(浅层泄漏)存在条件.待原油重力渗透稳定后分别进行升降水位和降水的模拟试验,由PET聚酯膜绘制、CCD相机拍摄和基于CMYK的灰度分析等图像采集和分析法获得平面运移分布图、纵剖面灰度变化图,采用风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获得采样点含水率和含油率对比图,分析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水位波动下,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大面积粉质亚黏土弱透水层可有效截获原油,使原油在其左右及上侧大量聚集;3组试验中原油的重分布过程以垂向运移为主,但在粗-细界面和细-粗界面会因油水驱替和毛细压力导致其部分横向运移.②模拟降水时,受到淋滤和水位波动的综合效应,原油油聚区不能在短时间内随水位线移动,体现其滞后性;在模拟降水结束后油聚区大量分布于水位线位置和细-粗界面处;降水对土壤中的原油具一定稀释作用.③L-a和L-c组表层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分别为800、538 cm2)较大,采样点含油率极差(分别为6.23%、6.80%)较大;而L-b组内部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235 cm2)较小,采样点含油率极差(2.99%)较小.研究显示,地下水位波动及降水对非均质土层中原油的周期性聚集和释放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及岩性界面存在土层中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