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磊  胡玉乾  孙鹏 《灾害学》2021,(4):194-199
基于中国地面降水日值格点数据和藏东南滑坡事件目录,构建累积降雨量—历时关系阈值(E-D)模型,量化藏东南地区降雨型滑坡事件降雨阈值,分级预测1990-2019年319个降雨型滑坡,并分析909个滑坡点对居民地、道路、河流的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昌都市降雨阈值略高于林芝市,藏东南地区阈值在0≤D≤100区间内介于世界范围滑坡降雨阈值的上限和下限。②“极易发生”的降雨型滑坡30年内可能发生次数高达104次和101次,分别位于昌都市丁青县的中部地区和林芝市墨脱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中北部;“易发生”降雨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于工布江达县中部、墨脱县北部、左贡县境内沿江河地带;“较易发生”降雨型滑坡集中分布于丁青县东南部、八宿县和左贡县西部的江河地区。③藏东南地区受滑坡影响的居民地主要分布于边坝县中北部、丁青县南部、察雅县中西部和贡觉县的东南部地区;受滑坡影响的中、高危险性道路段主要集中在边坝县中北部、丁青县南部河流附近、洛隆县中部、察雅县西北部、江达县东南和贡觉县境内的沿金沙江附近地区;受影响的水系主要为边坝县中北部河段、丁青县南部河段、洛隆县中部河段、察雅县西北部的澜沧江河段、江达县东南和贡觉县境内的金沙江河段。本文研究为藏东南地区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下南昌县早稻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早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变化状况及其与气温、产量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早稻生产。利用1996-2017年江西省南昌县早稻生长发育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对南昌县的气候、气温与LAI的关系、LAI变化特征及LAI与产量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7年南昌县历年平均气温、早稻生育期间的平均气温分别以0.4℃·(10a)~(-1)和0.6℃·(10a)~(-1)的趋势增温;早稻秧苗移栽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的LAI递减率分别为0.4·(10a)~(-1)、0.5·(10a)~(-1)、0.2·(10a)-1,分蘖期、乳熟期的LAI虽然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较平稳的变化趋势,历年早稻平均LAI呈下降的趋势,下降率为0.3·(10a)~(-1);在营养生长阶段通过气温升高缩短生育期导致LAI减少,生殖生长阶段气温的升高直接导致LAI的减少;LAI与早稻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无相关性,成熟期的株茎数分别与拔节期的LAI、抽穗期的LAI之间,理论产量与抽穗期的LAI之间呈一元二次回归关系。早稻拔节期的LAI达到3.4,成熟期每平方米株茎数最高可达414.1;抽穗期的LAI达到7.6,成熟期每平方米株茎数最高可达548.5;抽穗期的LAI达到9.9,理论产量最高可达749.00g·m~(-2);在乳熟期,LAI每增加1.0,成熟期每平方米株茎数可以增加34茎、理论产量可以增加50.0 g·m~(-2)。气候变暖下早稻LAI下降,理论产量每年约下降5.09 g·m~(-2)。提前播种、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是应对气候变暖导致早稻产量下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环境雌激素进入生物体后,可通过多种方式介导发挥类似内源雌激素的作用,干扰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进而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其中,基因组方式介导的雌激素效应主要通过与细胞核内的雌激素受体(如ERα和ERβ)结合;而非基因组方式介导的雌激素效应则主要通过与膜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近年来对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PER1)的研究表明,该受体是区别于雌激素核受体的膜雌激素受体,可单独介导雌激素诱发的非基因组方式雌激素效应,然而目前对其介导的雌激素效应机制研究并不完善。综上,本文结合近年来对GPER1的研究进展,从该受体的发现、特性以及其介导的雌激素效应和相关通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田琳琳  王正  胡磊  任光前  朱波 《环境科学》2019,40(4):1939-1949
随着农业非点源氮(N)污染的加剧,农田周边溪流成为重要的活性N汇和潜在的氧化亚氮(N2O)排放源.为查明长江上游农业源溪流中溶存N2O浓度的全年动态变化特征,于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开展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农田源头溪流N2O浓度的连续采样观测,采用水-气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测定顶空气体中N2O浓度,根据相关参数计算出本研究水体中的溶存N2O浓度,并同步测定溪流水体物理化学指标,分析水中溶存N2O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的典型农业源溪流的硝态氮(NO3--N)是最主要的活性N赋存形态(年均1.45 mg·L-1),溪流水体溶存N2O质量浓度(以N计)全年平均为0.57 μg·L-1(范围0.26~1.28 μg·L-1),冬、春、夏和秋季的均值分别为0.63、0.45、0.53和0.64 μg·L-1,但季节间无显著差异.溪流水体溶存N2O浓度全年都处于过度饱和状态(饱和度年平均为203.9%,范围109.7%~546.5%),可见,农业源溪流全年均为潜在的N2O释放源.溪流溶存N2O浓度的变化主要由水体NO3--N浓度决定,N2O的主要产生机制为反硝化作用;溪流季节平均N2O饱和度在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水中溶存N2O饱和度的变化主要受水温和NO3--N浓度的共同影响.研究还发现农业源溪流中溶存N2O浓度在4~10月(湿润季节)间波动明显,较强降雨可促使其水中NO3--N浓度在雨后短期内升高,进而促进水体反硝化作用,导致雨后溪流中溶存N2O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N2O是导致臭氧层空洞和全球变暖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农业生产活动是其主要来源,而土壤盐分则是影响N2O排放的关键因素.基于21篇同行评议文献中528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形成的数据集,运用R语言Metafor软件包进行Meta分析,进而评估土壤盐分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盐分累积对N2O排放量有显著正效应,中度和高度盐渍土N2O排放量比非盐渍土高75.57%和28.85%.室内培养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林地和农田的土壤盐渍化导致N2O排放量增加124.79%和131.64%,而野外定位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裸地和农田中,土壤盐分对N2O排放的影响均不显著.盐分对N2O排放的影响趋势则因土壤(NH4+∶NO3-)、pH、土壤砂粒含量和粉粒含量的差异而发生改变,影响程度依次是:(NH4+∶NO3-)>pH>砂粒含量>粉粒含量.通过揭示土壤盐分升高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N2O排放的刺激作用,明确了环境因子和盐分交互作用对N2O排放的影响,对土壤盐渍化地区N2O排放预防阻控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统计分析了2015—2016年太湖西岸宜兴城市水体中悬浮质(SS)的浓度、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并实测了4条典型河段SS静沉降效果分析沉降过程中SS浓度、磷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S浓度的变化范围为5.5~244.0 mg/L,平均值为(54.5±33.8)mg/L;SS组成以无机悬浮质(ISS)为主,平均占比为66.9%;空间上呈现出西氿>东氿>团氿的变化特点,航运河段显著高于其他河段;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且冬季显著偏低。同时发现水体中SS和总磷(TP)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总氮(TN)无相关关系;SS浓度随沉降时间呈指数衰减关系,初始浓度越高,降低幅度越大;初始颗粒态磷(PP)占比高有利于TP浓度的降低,占比低则易转化为溶解态磷(DTP)。  相似文献   
7.
胡磊  刘韵  朱波 《环境科学》2017,38(8):3442-3450
利用紫色土长期施肥试验平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紫色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N_2O和NO_x排放的连续两周年(2014年11月~2016年9月)定位观测.研究了氮肥总量相同条件下的常规氮磷钾化肥(NPK)、猪厩肥(OM)、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化肥(RSDNPK)、猪厩肥配施氮磷钾化肥(OMNPK)和氮磷钾化肥配合硝化抑制剂(DCDNPK)等施肥方式对N_2O和NO_x排放的影响,短期不施肥处理(CK)作为排放系数计算的对照.结果表明,所有施肥方式下紫色土N_2O排放峰均出现在施肥初期和大降雨过程期;NO_x排放过程与N_2O类似,排放峰出现在施肥初期,但强降雨期未出现明显排放峰.NPK、OM、RSDNPK、OMNPK和DCDNPK处理的N_2O年均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35、4.38、1.43、2.46、0.92 kg·hm~(-2),排放系数分别为:0.33%、1.41%、0.36%、0.73%、0.18%;相应处理的NO_x年均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11、0.38、0.10、0.27、0.04kg·hm~(-2),排放系数分别为:0.03%、0.13%、0.03%、0.09%、0.01%.较常规化肥,增加有机物料如施用猪厩肥和猪厩肥配施氮磷钾肥分别显著增加226%和83%的N_2O排放(P0.01),同时NO_x排放分别显著增加262%和157%(P0.01);常规化肥配合硝化抑制剂(DCDNPK)使用减少32%的N_2O排放和62%的NO_x排放(P0.01),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对N_2O排放略有增加(P0.05),NO_x排放略有减少(P0.05).统计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无机氮含量是N_2O和NO_x二者排放的主控因子,而土壤孔隙充水率与温度分别作为N_2O与NO_x各自排放的主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消落带淹水后植物腐烂分解,向水体释放碳、氮养分,可能导致二氧化碳(CO2)、甲烷(CH 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GHGs)排放,消落带可能成为大气GHGs的排放源,但目前植物淹水腐解导致的GHGs排放还缺乏定量研究。选择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inn.) Per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inn.)和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的茎叶,开展为期120 d的室内浸泡模拟淹水实验,测定植物残体干重、上覆水的水化学指标和养分浓度并监测其动态变化,同时测定水-气界面GHGs排放速率,旨在查明消落带植物残体淹水后的GHGs排放过程和通量及其植物种间差异。结果表明:植物残体淹水初期(前15 d)干重下降较快,随后下降变缓,其中苍耳干重损失最大,狗牙根干重损失最小;植物残体淹水初期(前15 d)水-气界面的GHGs快速排放,淹水第4~7 d达到峰值,中后期(第30 d起)平稳排放,鬼针草和苍耳淹水后水-气界面GHGs排放速率显著高于狗牙根和水蓼(P<0.05),鬼针草和苍耳淹水后CO 2和CH4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狗牙根和水蓼,苍耳、鬼针草和水蓼淹水后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狗牙根,总体而言,狗牙根淹水后GHGs排放量最低;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残体淹水后的CO2和CH 4排放速率随上覆水的DOC浓度升高而增加, N2O排放速率与上覆水的NO-3-N浓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受NO-3-N浓度驱动。同时,植物形态和其碳氮含量影响植物淹水分解速率、进而影响养分释放和GHGs排放。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对比SO2 、NO2、PM10,霾日数与肺癌发病率的灰色综合关联系数最高,南昌市近15年来霾日数与肺癌发病率的灰色综合关联系数为0.783 8,滞后期为5年.研究旨在为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本地气象部门可以利用长期的历史数据优势,不断深化历史资料分析,结合环保、医疗等各部门的数据开展霾污染与人群健康相关研究,为政府科学开展污染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利用金矿冶炼中的酸浸尾渣制取硫酸亚铁溶液,主要考察了温度、反应时间、硫酸浓度、硫酸用量对铁浸出率的影响,得出了酸浸尾渣制取硫酸亚铁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