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为重点,规划实施将有利于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循环性社会体系的构建,促进循环经济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在优化水平下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为2.03,在优化水平条件下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将有较快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环保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空间非均衡性理论与测算方法,通过构建环保产业投入与产出评价指标,计算了我国环保产业投入与产出的基尼系数,探究了东中西部环保产业投入与产出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在2000年、2004年和2011年3个时间点,我国环保产业投入水平的基尼系数处于0.3~0.4区间内,呈现出地区间均衡发展的趋势;环保产业产出水平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3、0.40和0.45,即我国环保产业产出水平的区域差异愈加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呈现出不均衡态势;环保产业投资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性明显,2011年基尼系数甚至达到0.72,即投资效率的极不均衡状态.此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环保产业投入水平方面基本一致,东部和中部地区在环保产出水平方面明显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在投资效率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区域.基于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空间非均衡性的特点,提出了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保持东部地区的环保投入力度,发掘中西部地区环保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等.   相似文献   
3.
矫旭东  吴佳  王韬  邬娜  封强  傅泽强  杜欢政 《环境工程》2021,39(10):201-206,170
梳理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剖析当前固体废物在处理机制、管理思路和方式、协同处置等方面问题,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思路和方法,开展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全生命周期优化管理,提出工业生产制造环节须开展绿色生态设计、推行清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须构建绿色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回收处置环节须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加大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固体废物资源化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4.
5.
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是近年各类政策、法规、标准的要求,从固废资源属性入手,全面分析和评价固废资源属性特征,有利于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目前固废资源属性特征评价体系缺失、资源属性数据缺乏等问题,以有色金属工业固废为例建立了一套资源属性评价体系。从有色金属工业固废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属性,以及使其成为固废的环境、经济、技术、社会等6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14项指标,并以锡尾矿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除能量维度外,对锡尾矿开展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潜力较大,其最具潜力的利用途径是回收有价金属,其次是作为陶瓷制品的原料,评价也指出未来在锡尾矿作为建材利用的技术方面仍需要加强研发和应用推广。评价结果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描述,为锡尾矿资源化利用方向提供了具体参照和指导,也为探索固废资源属性全面评价、完善固废资源属性数据库提供理论和方法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钟诗雨  张晓敏  吴佳  邬娜  封强  傅泽强 《环境科学》2023,44(8):4637-4646
合理界定碳排放责任,开展省域间碳补偿是促进区域协同减排的重要途径.基于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使用增加值贸易分解方法对各省市碳排放进行了分解,测算了省域间的隐含碳流动,并设计了基于减排成本的差异化碳补偿机制,为我国开展横向碳补偿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1)省内最终需求引致碳排放占比53.56%、省外最终需求引致碳排放占比32.49%,省域间隐含碳流动显著存在;(2)隐含碳总体呈现出从北部、中部地区向京津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显著流动特征;(3)生产者、消费者和责任共担视角下各省市的碳排放总量相等,其中责任共担的分配思路体现了“受益原则”.(4)省域间碳减排成本存在差异,碳减排成本低的地区直接碳排放量高,产业以重工业为主,碳减排成本高的地区直接碳排放量低,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5)基于减碳成本各省市需支付(接受)的补偿金额不等,其中,广东需支付的补偿金额最高,内蒙古的受偿金额最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