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氯酚类化合物对金鱼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研究了2-氯酚、2,6-二氯酚,2,3,4-三氯酚、2,3,4-三氯酚、2,3,6-四氯酚、五氯酚5种氯酚类化合物对鲤科金鱼(Carassias auratus)的急性毒性和这5种化合物在1/2LC50,1/4LC50,1/6LC50浓度下对金鱼肝脏中Na^ -K^ -ATP酶的影响变化。结果显示:(1)氯酚类化合物随氯原子数目在苯环上的增加,其急性毒性增加;(2)亚急性毒性指标Na^ -K^ -ATP酶对氯酚类化合物比较敏感,是一种较好的生物指示物,并讨论了氯酚类化合物对Na^ -K^ -ATP酶活性产生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选取东北三江平原沼泽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共16个土壤剖面,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密度均呈自上而下降低的趋势,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垂直差异变小.开垦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并改变了其在表层的分布结构特征.初步估算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沼泽湿地1.58×104t/km2、退耕还湿地1.23×104t/km2、林地1.01×104t/km2、水田0.85×104t/km2、旱田0.99×104t/km2.开垦降低了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且对耕地的影响大于林地,而退耕还湿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及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催化湿法氧化 (CWAO)是用于处理有机废水十分有效的物理化学方法 ,本实验将该方法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使用CWAO处理垃圾渗滤液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研究着重研究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率、降解速率的影响 ,建立了温度与速率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并初步考察了催化剂 (Co/Bi)在降解垃圾渗滤液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中利用高压反应釜并使用催化剂 ,在封闭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 ,研究温度对降解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有、无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随着温度的升高 ,总有机碳 (TOC)和COD的去除率均显著增大 ;用Elovich方程可以描述垃圾渗滤液降解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速率常数k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并建立了速率常数k与温度的定量关系式 ;反应液 pH值在反应过程中先迅速降低 ,之后缓慢上升 ,主要由于反应初期生成了大量的有机酸 ,而随着有机酸逐渐被降解 ,反应液 pH值缓慢上升 .通过本研究可知 ,以Co/Bi作催化剂 ,利用CWAO降解稀释后的垃圾渗滤液 ,可以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但本研究仅探讨了温度对催化湿法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有较大的影响 ,其它反应条件如氧化剂、催化剂用量以及垃圾渗滤液浓度等对CWAO法降解效率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花生壳和中药渣为原料,分别于300、350、400、500、600℃下慢速热解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不同p H、吸附时间和Cd(Ⅱ)浓度下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碳化程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π共轭芳香结构更加完备,Ca和Mg等无机元素不断富集,矿物溶解性降低,导致了Cd(Ⅱ)在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上吸附能力及机制的差异.随溶液p H的升高(2.0~6.0),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吸附过程可分为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阶段,吸附速度受膜扩散、颗粒内扩散和沉淀作用、离子交换等过程的控制.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快吸附在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中所占比例逐渐降低.高温生物炭(≥500℃)中含氧官能团的锐减及难溶晶体矿物的形成降低了其对Cd(Ⅱ)的快吸附速率.沉淀和离子交换可能是低温生物炭(≤400℃)吸附Cd(Ⅱ)的主要机制;高温生物炭(≥500℃)中更完备的π共轭芳香结构增加了Cd-π作用对吸附的贡献,而难溶磷酸盐和碳酸盐的形成则降低了沉淀作用对吸附的贡献.这些研究结果为筛选对Cd(Ⅱ)具有高效去除或固持能力的功能生物炭(designer biochar)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6.
7.
Rapid treatment of atrazine-contaminated water by nickel/iron bimetallic system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WEI Hong TONG Shao-ping WANG Hong-yu LIU Wei-p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2004,16(6):925-927
The utility of nickel/iron in the remediation of atraz.ine-contaminated water wa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nickel/iron had effective catalytic activity in dechlorinating atraz.ine under acidic conditions. The dechlonnation reaction approximately followed the first-order kinetics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nickel/iron: 1.0 g/250 ml: Ca~r~ = 20.0 mg/L), the reaction rate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pH value of the reaction solution and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Ni: Fe within 2.95 %. For condition with 2.95% nickel/iron,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were 0.07518( R = 0.9927), 0.06212( R = 0.9846) and 0.00131 min^-1 ( R = 0.9.565) at pH = 2.0, 3.0 and 4.0, respectively. HPLC analysis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decline of atraz.ine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8.
珠江河口沉积物中石油烃分布及其与河口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 1999年夏季珠江河口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进行了分析 ,同时探讨了石油烃污染与环境地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在 (15~ 92 3)× 10 -6,平均值为 2 0 8×10 -6,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石油烃含量仍在最高允许值以下 ,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冲淡水流向不断降低。沉积柱中的垂向分布上石油烃含量与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成正相关。影响珠江口沉积物中石油烃的因素是复杂的 ,其中主要受沉积物类型、粒度和冲淡水混合过程中物理化学因素影响。另外 ,一些站位柱状样层位中石油烃含量的跃变 ,主要是由于珠江口沉积分异所致。 相似文献
9.
将NCAR的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MM5和作者开发的化学模式相耦合,建立了一个中尺度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利用该模式选取了2个典型个例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臭氧化学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模式再现并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结合地面观测资料进一步定量分析控制该地区臭氧浓度的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个例模拟和分析表明,模式基本反应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进一步的因子分析解释了模拟区域内1999 06 18(个例2)臭氧浓度普遍比1999 08 07(个例1)的臭氧浓度高的原因.模拟结果表明天气条件决定的大气动力过程对区域空气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个例2区域臭氧浓度普遍偏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分析表明,物理因子(平流输送,垂直湍流输送)的作用和化学因子的作用同样重要.同时还做了模式参数的敏感性实验研究,并对中尺度云雨化学模拟及其对臭氧化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三江平原天然沼泽湿地及湿地垦殖后的农田、弃耕还湿地、人工林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10cm)的活性碳、氮组分: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有机氮(D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小叶章沼泽湿地垦殖为农田后,表层土壤各活性碳、氮组分显著降低:MBC减少了63.8%~80.5%; MBN减少了56.3%~67.1%; DOC减少了43.1%~44.3%; DON减少了25.2%~56.1%.农田弃耕还湿和人工造林后表层土壤的活性碳、氮组分有明显恢复的趋势,各组分恢复到天然小叶章湿地土壤水平的36.1%~59.9%(MBC);46.7%~65.9%(MBN);67.0%~69.3%(DOC);81.2%~88.3%(DON),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MBC、MBN、DOC、DON变化的重要因素;各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的DOC、DON、MBC、MBN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土壤DOC的影响大于对DON的影响;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可利用碳、氮的来源不同是影响DOC、DON与MBC、MBN相关性差别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