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监测和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是评估区域植被恢复成效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基于MODIS NDVI数据、DEM和土地利用数据等,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2010-2020年广西植被覆盖度,结合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提取模型、趋势分析法和分布指数,定量分析广西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在不同地形、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植被覆盖度多年均值为69.68%,且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南部、东部向中部、西部和西北部递减的规律。2010-2020年植被覆盖度以高和中高植被覆盖度为主,两者面积占比高达88.74%。(2)广西植被覆盖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其植被稳定型占总面积的58.94%;植被减少型占1.08%,植被增长型占39.98%。植被覆盖恢复改善相对明显,主要来源于低和中植被覆盖度类型向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转化。(3)海拔<300 m、坡度<5°的区域植被退化减少优势明显。海拔在300~800 m的区间和坡度>15°的区域植被增长型为优势分布。而在海拔>1 000 m区间和坡度≤12°区间范围内植被稳定型分布优势相对明显。(4)有林地植...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国土生态修复是我国土地整治战略发展的需求,其空间分区与管控是实施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差别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以广西各县市为研究单元,在测算和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基础上,利用象限匹配法、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和供需协调度来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空间聚集程度和协调关联性,进而探讨和划分广西国土生态修复的空间分区及其管控措施与建议。研究表明:(1)广西各县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差异明显。环绕广西的四周山林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较高,大中城市区则较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广西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呈现高供高需型、低供高需型、低供低需型、高供低需型四种类型,供需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低或低-高的空间聚集为主,且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度平均值为0.531,处于一般均衡。(3)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四类特征和广西地理环境条件,将广西各县域划分为10个分区,并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整治措施和建议。总体上,生态系统服务高供高需型的区域应以保育为主、培育为辅,防止过度开发;高供低需型的区域以保护为主,提高管理水平;低供高需型的区域应以综合改良为主,提高土地效益;低供低需型的区域应以国土生态重构或重建为主,侧重恢复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状况,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81-2017年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期刊论文数据,借助CiteSpace软件文献分析功能,梳理了近40年来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相关研究的发展态势与热点。结果表明: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1981-2017年间的中英文论文发文量增长迅速,英文论文数量在2013年后大幅超过中文,体现了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的高热度与国际化;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的区域、内容和深度不断增加,2000年前主要关注营养盐的含量与分布特征,2000年后的研究内容扩增为营养盐的类型与含量、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环境效应与引发机制、调控与治理等方面。新时期,我国入海河口营养盐研究应加强各类营养盐的形态与转换机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机理、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方面的研究;同时,应提升营养盐实时监控技术研究,在流域科学与地球关键带理论下开展入海流域-河口-近海营养盐一体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本研究基于山江海视角,采用生态敏感度-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无纲量化模型、层次分析法,结合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对该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三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在0.14~0.96之间,平均值在0.52,整体属于中度脆弱。2000年轻度脆弱区面积比重最大为44.96%,中度脆弱区面积其次,重度脆弱区面积最小; 2010年轻度脆弱区和中度脆弱区的面积比重相似,潜在脆弱区面积和重度脆弱区面积减少; 2018年仍然是轻度脆弱区比重最大,重度脆弱区面积增加1 736 km2。(2)随着高程的增加,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整体有减轻的趋势,重度脆弱比重越来越小。(3)林地主要分布于微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轻度脆弱区,草地主要在微度脆弱区和轻度脆弱区。  相似文献   
6.
2018年9月在北部湾海域分离得到3株卡盾藻,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并通过核糖体大亚基LSU rDNA和ITS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卡盾藻北部湾株符合海洋卡盾藻形态学典型特征:藻体黄褐色,细胞呈纺锤形,无黏液泡,尾部具尖端,细胞平均长(57.8±9.1)μm。系统发育树上北部湾卡盾藻分别以96%(LSU rDNA)和99%(ITS)的自展支持率与不同来源的海洋卡盾藻、古老卡盾藻、卵圆卡盾藻、小型卡盾藻聚在同一大分支上。通过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北部湾3株卡盾藻与不同来源的海洋卡盾藻、古老卡盾藻、卵圆卡盾藻、小型卡盾藻亲缘关系较近,LSU和ITS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0~0.0016和0.0000~0.0235;而与盐生卡盾藻亲缘关系较远,遗传距离分别为0.0415~0.0490和0.0733~0.0750。因此,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可以确定北部湾3株卡盾藻为海洋卡盾藻/海洋卡盾藻的变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卡盾藻藻华藻种库的构建和卡盾藻北部湾株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8.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是兼具陆地和海洋生态特征的海岸生态关键区。本研究以广西北仑河口的天然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对4种红树植物(木榄、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叶片和2个剖面土壤(0~10 cm和30~40 cm)的C、N、P含量及其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4种红树植物叶片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92. 49 mg/g、13. 39 mg/g和1. 35 mg/g,其中C含量表现为桐花树秋茄木榄白骨壤,而N、P含量为白骨壤秋茄桐花树木榄,叶片C∶N、C∶P、N∶P值分别为39. 04、414. 63、10. 47,该结果表明北仑河口红树植物具有较高的碳汇能力,其生长更易受N限制;(2)土壤C、N、P平均含量分别为28. 65 mg/g、1. 04 mg/g和0. 22 mg/g,其中N、P含量表现为0~10 cm30~40 cm,而C含量表现为30~40 cm0~10 cm。N、P含量和C∶N、C∶P值在两个土壤剖面间存在极显著差异;(3)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土壤P含量与叶片C含量、C∶P及N∶P值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N含量与叶片C∶P和N∶P值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该结果可能与红树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河口海岸环境(潮汐、微地形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钦州湾养殖区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和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和原因,于2018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调查了钦州湾养殖区的营养盐及相应理化因子。结果显示,磷酸盐(PO43?)的浓度为3.7~40.0 μg/L,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为41.1~664.8 μg/L ,其中,硝酸盐(NO3?)占比最高(77%),其次是铵盐(NH4+)(16%),而亚硝酸盐(NO2?)占比最低(7%)。营养盐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冬季陆源污染物输入是影响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夏季除了陆源输入外,生物过程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不可忽视,这与夏季DIN和PO43?的浓度明显高于冬季的现象相对应。钦州湾养殖区水体的富营养化指数( EI )范围为0~19.65,平均为4.06,富营养化超标率为77%,其中,夏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冬季,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与近40年的历史数据相比,钦州湾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呈显著增长趋势。与此相对应,钦州湾养殖区水体的N/P下降明显(低于Redfield值),其根本原因是磷排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An annual quarterly survey of six stations in Yantian Port, Shenzhen, China was conducted from January 2020 to October 2020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inoflagellate cyst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of Yantian Port. In total, 36 species representing five groups and two uncertain taxa were identified.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Alexandrium spp., Gymnodinium catenatum, Cochlodinium spp., and Lingulodinium polyedrum. The seasonal difference was not obvious in terms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The number of species ranged from 32 to 36, and the abundance varied from 297 to 996 cysts/g.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s of the diversity index, richness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were 3.65, 1.55, and 0.93,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number and abundance of heterotrophic spec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autotrophic species. The number and abundance of species at stations near the dock zone were lower than those near the adjacent area. Notably, six toxic dinoflagellate cysts were found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of Yantian Port, indicating a potential outbreak risk for their vegetative cells in the local coastal area. This study provides a picture of the “Seed Bank” of dinoflagellates near Yantian Port, Shenzhe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value for 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algal blooms. © 2022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