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5篇
  免费   549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1033篇
废物处理   216篇
环保管理   367篇
综合类   2585篇
基础理论   224篇
污染及防治   161篇
评价与监测   267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3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58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利用2013—2019年沈阳地区11个国控监测站近地层臭氧(O_3)浓度监测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沈阳地区O_3污染日的O_3浓度时空分布规律,并对造成O_3污染日的天气系统进行了主观分型。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以O_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研究期内的最高值,但2018—2019年略有下降。O_3浓度的日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单峰形,O_3-1 h在10:00—20:00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最大浓度值出现在15:00,而在01:00—07:00则相对较低。从季节变化上看,沈阳地区O_3污染主要发生在6—7月,两个月的O_3污染日之和占全年O_3总污染日的比例高达51%。从O_3浓度空间分布上看,沈阳地区三环外监测站测得的O_3浓度明显高于三环内监测站,高浓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部,城市中心存在明显的低浓度区,南部和北部差别不大,但也明显高于城市中心。造成沈阳地区O_3污染的主要天气类型有4种:暖脊型、均压场型、高空槽型和副热带高压型。其中:暖脊型出现的频次最高,占总样本的49.1%;副热带高压型出现的次数最少,占总样本的7.7%。  相似文献   
2.
王连娣 《环境工程》2023,(2):256-257
<正>人类语言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全世界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都很关注,并将这种关注演变成一种“生态元素”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语言翻译教育层面,经济交流带来的语言翻译需求增加让现代教育对小语种翻译教学逐渐重视,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翻译教学中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创新途径。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目标层级上,主动将专业教学与环境保护意识紧密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吴丽艳 《环境工程》2023,(4):256-257
<正>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各行各业的环保事业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加大对我国环保理念的宣传,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将环保理念教育融入到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绿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学生意识形态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日语教学中将环保意识融入到教育的过程当中,通过对学生环保理念的培养,环保意识的塑造以及环保知识的宣传,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书向读者系统的介绍了环保的科学理论知识,在生态学的角度向读者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使读者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环保理念贯彻下去。  相似文献   
4.
张巍 《化工环保》2018,38(3):267-274
论述了膨润土的吸附机理,介绍了膨润土的物理及化学改性方法及其对有机染料废水,焦化废水,烟草废水,煤泥水,含酚类、石油烃类、抗生素废水及微污染水等的处理效果。针对膨润土作为环保吸附剂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1)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废水;2)研究环境友好且效果好的改性工艺及材料;3)研究新的吸附剂制备形式;4)加大膨润土在废气处理上的研究力度;5)研制吸附效果更佳且能处理复杂成分污水的新型复合吸附剂。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预测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在分析底板破坏深度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评判指标;以经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输入权值和隐层阈值的极限学习机(ELM)为基预测器,以Boosting算法为集成学习框架,构建基于PSO-ELM-Boosting的底板破坏深度强预测模型;比较不同ELM隐层节点与基预测器个数组合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2次筛选确定二者的最优组合,并控制样本权值避免发生"权值扩充"现象;选取64组底板破坏深度实测数据为试验样本,对比分析PSO-ELM-Boosting模型与其他集成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结果表明:PSO-ELM-Boosting模型具有更好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4.54%)、均方误差(0.429 2 m~2)和拟合优度(0.956 5),验证了PSOELM-Boosting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定量确定合理钻孔间距困难问题,基于损伤力学和多场耦合理论,建立了水力压裂和瓦斯抽采的煤层流固耦合模型,包括和水运移场、应力场以及孔隙度、渗透率演化方程,并采用Comsol联合Matlab求解,研究了不同钻孔间距时压裂和抽采过程中煤层弹模、损伤值、渗透率、瓦斯压力、抽采量和压裂贯通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耦合模型可较准确地模拟煤层水力压裂和瓦斯抽采过程;压裂贯通时间与钻孔间距呈指数增长关系;在马堡煤矿,当钻孔间距为4~8 m时,压裂损伤区在抽采孔贯通,渗透率呈“n”型曲线,瓦斯抽采后,瓦斯压力迅速下降,抽采有效区随间距的增加而增大;当钻孔间距为9~12 m时,压裂损伤区未贯通,煤层渗透率呈“m”型曲线,抽采有效区随间距的增加而减小,与间距4~8 m相比,瓦斯抽采量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使瓦斯抽采效果在技术、经济方面达到最佳,研究了瓦斯抽采过程中煤层瓦斯的运移规律和钻孔的合理布孔间距。将煤层视为双孔隙双渗透率弹性介质,推导了煤基质、裂隙渗透率演化方程,综合考虑了瓦斯吸附/解吸特性、煤岩变形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煤层双重介质流固耦合模型,并进行了钻孔瓦斯抽采模拟,分析了钻孔间距对瓦斯抽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钻孔间距的瓦斯压力随抽采时间的增加先快速下降再趋于平缓,且钻孔间距越小,瓦斯压力下降越快;随着钻孔间距的增大,O点消突时间逐渐增加,与钻孔间距呈二次方关系;现场试验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钻孔间距5 m时瓦斯抽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绿色开采条件下露天煤矿土地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白音华三号露天煤矿为例,研究了基于绿色开采条件下的露天煤矿土地动态演化规律。根据绿色开采中土地占用面积最优化及破坏土地尽早恢复的原则,建立了白音华三号露天煤矿地质模型、采矿模型等,研究了采场形态与采矿时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内排土场排土模型,充分利用内排空间是减小运输成本与征地费用的重要途径,优化了内排土场发展过程边坡形态及排土容量;通过合理规划采、排计划,达到了绿色开采原则指导下的边开采边恢复土地的目的,既解决了露天矿合理征地问题,又解决了露天开采带来的生态恢复问题。  相似文献   
9.
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砂抗剪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冻融循环后尾矿物理力学特性的变化特征,使用高低温试验箱和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力仪对处于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尾矿砂进行不排水不固结试验,揭示了尾矿砂的抗剪强度参数、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变形模量与冻融循环次数、含水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尾矿砂黏聚力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围压100 k Pa和200 k Pa时变形模量逐渐减小,围压300 k Pa时变形模量呈现先减小后缓慢增大的趋势;相同冻融循环次数条件下,随尾矿砂含水率增加,其黏聚力先增加后减小、内摩擦角不断减小;不同围压条件下变形模量在总体上均呈现出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围压200 k Pa时变形模量总的衰减量最大,100k Pa次之,300 k Pa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水平管道空间不同煤质煤尘爆炸火焰传播特性,选取褐煤、长焰煤、不粘煤、气煤4种煤尘,对爆炸火焰焰峰特性、火焰加速传播特性、火焰传播距离与持续时间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褐煤在500 ms内焰峰的形状由尖锐向平滑再向钝化不断演变,长焰煤与不粘煤在375 ms时焰峰前端出现明显焰体分离现象,分析认为这与管体冷壁效应、空间尺度效应及空间氧气消耗直接相关;气煤在375 ms时焰峰出现大面积火焰碎纹,说明气煤爆炸火焰猛烈传播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整体爆炸强度相对较弱;褐煤与长焰煤爆炸火焰存在2次间断性加速,分析认为这与管体空间受限、常温管壁散热、局部助燃氧气瞬间不足等因素有关;褐煤在爆炸后400~600 ms内火焰2次加速完全,火焰传播距离达740 mm,明显大于长焰煤、不粘煤与气煤,说明低变质褐煤爆炸火焰持续时间更长,火焰传播距离更远且传播更剧烈;虽然气煤火焰最远传播距离比长焰煤大30 mm,但由于气煤火焰在375 ms左右出现大片火焰碎纹,因此气煤整体的爆炸强度小于长焰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