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2篇 |
综合类 | 50篇 |
基础理论 | 16篇 |
污染及防治 | 21篇 |
评价与监测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而化学性质决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吸附特性。使用5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处理活性炭,采用Boehm滴定法,XPS对活性炭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地考察了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及碱度随处理条件的变化,同时通过碱度变化讨论了部分处理方法对于原活性炭表面灰分的去除。结果表明:在处理液150 mL、20℃、200 r/min条件下:50 g活性炭经0.01~5 mol/L HCl处理4 h,活性炭表面碱度降低范围63.2%~76.5%,灰分去除效果好,低浓度的盐酸就能达到较好的灰分去除效果,活性炭表面没有形成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在HNO3浓度1~12 mol/L、处理时间1~8 h、活性炭量25~75 g条件下处理后总碱度降低显著,灰分去除效果优于HCl处理,HNO3氧化作用使活性炭表面形成了大量含氧官能团,总酸度、羧基、内酯基、酚羟基含量均相对于原活性炭增加明显;在H2O2质量浓度5%~20%、处理时间0.5~4 h、活性炭量25~75 g条件下处理后碱性灰分去除不好,活性炭表面没有形成大量含氧官能团,H2O2处理引起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变化较小;在NaOH浓度0.1~2 mol/L、处理时间1~8 h、活性炭量25~75 g条件下处理后碱度增加明显,酸度减小明显,羧基、酚羟基含量降低。50 g活性炭在微波功率100~500 W、处理时间2~10 min、载气流量600~1 400 mL/min条件下经微波处理后,微波热效应导致含氧官能团分解,总碱度增加,总酸度下降,羧基含量、内酯基含量降低,酚羟基含量因条件的不同而变现出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具有不同的自燃倾向性,研究煤的微观结构特征,对揭示和表征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的内在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巴拉普库利亚、张家口、龙固、埠康等7个矿区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表面特性、微晶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煤自燃性的内在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煤表面性质参数随变质程度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微晶结构阶段性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且煤Cdaf为90%左右是转折点;随变质程度加深,煤分子内部微晶结构排列逐渐有序化,芳香环深度缩合,脂肪层结构含量减少,煤自燃性减弱;随煤变质程度加深,煤分子中羟基、羰基、烷基醚和芳香醚等官能团的含量均逐渐降低,这些官能团数量的差异决定了煤内在自燃性的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4.
Histor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ce of submerged plants in Dianchi Lake in the 1960 s was characterized by low algal density with dominance of non-toxic group J(Scenedesmus,Pediastrum,etc.). The removal of submerged plants,which began in the 1970 s,resulted in the expansion of bloom-forming Microcystis(group 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suggested that Microcystis aeruginosa was inclined to grow and develop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The growth of Scenedesmus obliquus was slower than that of co-cultivated M. aeruginosa in the absence of Ceratophyllum demersum,especially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e existence of submerged plant C. demersum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of the harmful algae M. aeruginosa and this inhibitory effect by C. demersum was enhanced with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Instead,with C. demersum,the growth of S. obliquus was not inhibited,but the co-cultivated M. aeruginosa was eliminated in a short time.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submerged plants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ominance of the non-toxic group J in the historical succession. Consequently,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ubmerged plant such as C. demersum might alter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from M to J and benefit the restoration of the eutrophic lake. 相似文献
5.
6.
7.
近年来,生物炭在土壤、水体污染物去除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潜力。大量学者围绕生物炭吸附-降解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结构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物炭制备温度是影响其含氧官能团结构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以生物炭热解温度为背景,区分了生物炭中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降解污染物的贡献,探究了生物炭中酚羟基(Phenolic-OH)和醌基团(Quinoid C=O)等活性含氧官能团对污染物的吸附-降解作用机制。此外,本文对生物炭中含氧官能团的产生和含量进行了溯源综述,包括制备生物炭的生物质来源、制备工艺和制备温度,总结了通过物理、化学改性方法对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结构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生物炭的氧化/还原能力的方法,以及微生物与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结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技术手段,为后续生物炭的工程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9.
活性炭纤维催化臭氧化降解苯酚及其对炭表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活性炭纤维(ACF)存在下苯酚的臭氧化降解,以及臭氧化过程对炭表面的影响.结果表明:ACF存在下的臭氧化能够显著提高苯酚的分解和矿化,ACF的用量为1 g时.反应10 min后苯酚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6.8%和88.4%,而活性炭在同样条件下对苯酚和COD的去除率仅分别为68.0%和63.6%;臭氧化后的ACF表面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都发生了变化,内酯基减少,羧基、羟基和羰基增多,表面更亲水;比表面积增加且主要集中在微孔,而微孔体积的减少表明较小孔径的微孔数量显著增多,同时出现极少量中孔和大孔.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低温急速冷冻-真空干燥技术制备了PACl-HA絮体的粉末样品,研究了这些样品的物理与分形特征.结果表明,PACl-HA絮体具有无定形结构,主要组成元素为C、O、Al,所含特征官能团保留了絮体组成原料的一些特征;絮体的BET比表面积为130~161 m2·g-1,BJH累积吸附孔体积为0.38~0.52 cm3·g-1,BJH脱附平均孔径为7.7~9.6nm,PSD峰值对应孔径8.4~11.2nm.PACl-HA絮体具有自相似性的粗糙表面,呈现多尺度分形特征;图象法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法确定的表面分形维数Ds分别为2.03~2.26、2.24~2.37,前者的分形尺度大约处于23~390nm之间,主要属于絮体外表面尺度,而后者的分形特征尺度区间的下限大约为0.2nm,属于孔表面尺度;另外,对同一絮体,N2吸附法和脱附法确定的孔表面分形维数不同.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Ds远大于3,与Sahouli等的研究不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