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篇 |
免费 | 8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篇 |
环保管理 | 2篇 |
综合类 | 51篇 |
基础理论 | 83篇 |
污染及防治 | 7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酚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环境雌激素,具有生殖和神经毒性,但低剂量长期暴露对发育期青少年的危害性常常被低估或忽视。本研究以4周龄雄性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以茶油作为溶媒对照,分别以双酚A浓度为0 μg·mL-1、0.1 μg·mL-1、10 μg·mL-1和1 000 μg·mL-1的茶油灌胃小鼠8周,然后利用彗星电泳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细胞的DNA损伤。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双酚A暴露8周后,彗星电泳图像显示小鼠脑细胞DNA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带有彗尾的脑细胞比率从对照组小鼠的9.5%分别升高到暴露组小鼠的34.5%、36.0%和50.5%,细胞总体的尾部DNA含量、尾长和尾矩也都逐渐增加,而且各双酚A暴露组小鼠与溶媒对照组小鼠脑细胞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中长期双酚A暴露(包括低浓度环境暴露)会导致雄性幼龄小鼠脑细胞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丙烯腈(Acrylonitrile,AN)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作用机制,将250只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3个AN染毒组(1.25、2.50、5.00mg·kg-1)、1个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0.01mL·g-1)和1个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mg·kg-1),腹腔注射染毒5d,每天1次.于初次染毒后第7、14、21、28、35d分五批处死小鼠,检测分析小鼠精子运动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观察终点各剂量组精液参数(精子密度、活动度、运动速度、运动方式参数、空间位移程度)变化与阴性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AN对小鼠精子运动参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小鼠为对象,对其注射汞化合物,然后检验其骨髓细胞微核和染色体,了解畸变情况。这项试验为汞及其化合物的安全生产、使用和卫生标准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组、SmCl3暴露组、DTPA+钐暴露组,分别于处理1 d、7 d、14d时处死解剖,计算肝脏器系数、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测定肝匀浆中的钐质量比,研究DTPA和钐对小鼠肝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DTPA可引起肝细胞肿胀、SOD活性升高(p0.01),但引起的MDA含量与肝脏器系数变化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DTPA促排钐后小鼠脏器系数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处理1 d后SOD活性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7 d后SOD活性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MDA含量仅7 d时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肝匀浆组织中钐质量比较钐暴露组低(p0.01),到14 d时钐质量比为8.590 0μg/g,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异。可见,DTPA对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有影响,体内促排钐效果明显,可减少钐对肝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8种典型选矿药剂的毒性,选用小鼠灌胃给药做急性毒性试验.在预试验中确定死亡率为0和100%的剂量后,按改良寇氏法计算其中6种药剂LD50,并做出比较.最大耐受量法测定其中2种药剂急性毒性作用.正戊基黄药等6种药剂的小鼠灌胃给药范围为101.7~1 611 mg/kg时LD50由大到小的药剂依次为丁胺黑药、十二胺、正戊基黄药、水杨羟肟酸、H205和Z200;醚胺GE-601、氧化石蜡皂的最大耐受量分别大于5 000 mg/kg、2 703 mg/kg.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醚胺GE-601属于实际无毒的物质,正戊基黄药、丁胺黑药、十二胺、氧化石蜡皂、水杨羟肟酸属于低毒物质,而H205和Z200则属于中等毒物质. 相似文献
6.
探讨碲化镉量子点(cadmium telluride quantum dots,Cd Te QDs)Cd2+释放与其体内毒性之间的关系。将24只雄性ICR小鼠(24.7~26.8g)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0 nmol组(对照组)、5 nmol染毒组、50 nmol染毒组和500 nmol染毒组(以Cd2+的摩尔浓度计算)。采用尾静脉注射方式进行染毒,染毒组注射0.15 ml不同浓度的Cd Te QDs溶液,对照组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染毒24h后小鼠脱臼处死,计算脏器系数,进行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分析以及肝、肾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选取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作为生物体内游离Cd2+水平的生物标志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肝、肾组织中的MT水平。结果表明,各染毒组小鼠肝、肾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随着染毒剂量增加,小鼠肝、肾组织病理改变逐渐加重,肝细胞可见不同程度的水性样变和肿胀;肾小管管腔水肿、肾上皮细胞水样变性,以及远曲小管水肿。染毒组小鼠肝、肾组织中MT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染毒剂量增加MT表达增强。研究结果提示,Cd Te QDs对小鼠肝、肾组织具有一定的毒作用,其毒作用大小与Cd Te QDs降解释放的游离Cd2+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纳米颗粒通过眼部暴露后进入体内的路径及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实验采用近红外长余辉纳米探针作为示踪剂,对小鼠进行眼部暴露,随后利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其进入小鼠体内的过程及分布情况,于暴露第4天收集代谢产物,第7天取重要脏器和血液,并检测纳米探针的存在情况.结果显示纳米探针可由眼经口腔进入胃肠道中,并且纳米颗粒暴露4天后在小鼠的粪便中检测到强荧光信号,而尿液中的荧光信号较弱,暴露7 d后在小鼠的眼睑结膜、胃及眼球中检测到强荧光信号,而其余器官的荧光信号较弱.这表明通过眼部暴露后,纳米颗粒主要分布在眼和消化系统中,最后大部分经消化系统代谢. 相似文献
8.
冉茂霞;莫晓;张晓莹;史永富;叶洪丽;黄冬梅;李思曼;方长玲 《生态毒理学报》2025,(2):204-212
通过连续14 d的小鼠摄食贝类暴露实验以获得砷在生物体中的累积、代谢、转化情况。结果表明膳食暴露14 d后,小鼠摄入的总砷最终约70%以粪便形式排出。总砷在各脏器/组织中的蓄积为胃(0.26~0.54μg·g-1)>肠(0.12~0.42μg·g-1)>脾(0.031~0.162μg·g-1)>肾(0.06~0.12μg·g-1)>肝脏(0.049~0.091μg·g-1),在其余脏器/组织中的蓄积不明显(0.016~0.065μg·g-1);食物中的砷甜菜碱(AsB)在暴露14 d后约有46%以粪便形式排出,而二甲基砷(DMA)约有576%排出,DMA排出的量远远高于从食物中摄入的量,表明小鼠体内发生了砷的甲基化反应;在各脏器/组织中,仅在肠道中检出砷酸盐(AsⅤ),而蓄积含量(0.005 4~0.011 6μg·g-1)很低,在其余脏器/组织中的蓄积主要以砷胆碱(AsC)(0.001 1~0.061 24μg·g-1)、AsB(0.003 1~0.097 9μg·g-1)和DMA(0.001 2~0.007 0μg·g-1)为主,而这几种砷普遍被认为是低毒的。因此,正常膳食贝类引起的砷健康风险属于低关注级别。本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群日常摄食富砷贝类后砷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分布及其代谢转化情况,同时也为人群正常摄食贝类的砷健康风险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对小鼠睾丸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生殖细胞能量代谢角度探讨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对雄性小鼠生殖损伤的机制,以昆明系雄性小白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BBP对小鼠睾丸组织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实验设0、125、250、500、1000mg·kg-1(质量分数)5组浓度梯度,连续灌胃染毒30d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Ca-Mg-ATPase酶的活性以及睾丸脏器系数.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染毒组(500、1000mg·kg-1)LDH、SDH和Ca-Mg-ATPase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低浓度染毒组(125mg·kg-1)3种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中浓度染毒组(250mg·kg-1)LDH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SDH、Ca-Mg-ATPase均显著降低(p<0.05,p<0.01).2)染毒30d后,各染毒组睾丸脏器系数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果表明,较高水平的BBP不仅可以干扰睾丸组织有氧代谢及无氧代谢的产能过程,还可以干扰生殖细胞对能量的利用,提示能量代谢的障碍可能是BBP对雄性生殖细胞产生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纳米Fe3O4作为一种功能材料,在生物医药、生物靶向材料、微波吸收材料和高梯度磁分离器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其潜在的生物毒性也备受关注。为研究纳米Fe3O4对生物体可能造成的氧化损伤,以昆明小鼠为受试体,设置5、10、20和40mg·kg-14个染毒组,腹腔注射染毒7d后,测定小鼠肺组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显示,随着纳米Fe3O4染毒剂量的升高,肺组织ROS和MDA含量逐渐上升,GSH含量逐渐降低,各指标均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剂量≥10mg·kg-1,肺组织RO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剂量≥20mg·kg-1,肺组织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剂量≥40mg·kg-1,肺组织GS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较高剂量(≥20mg·kg-1)的纳米Fe3O4颗粒材料会引起小鼠肺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