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4篇 |
完全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90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86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根据收集的广东省人为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合理的估算方法、排放因子和GIS技术,建立了该地区2010年3 km×3 km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10年广东省SO2、NOx、CO、PM10、PM2.5、BC、OC、VOCs和NH3排放总量分别为867.8×103、1607.0×103、7476.0×103、1397.6×103、633.2×103、50.5×103、98.3×103、1436.5×103和578.3×103 t.固定燃烧源是SO2和NOx的最大排放贡献源,CO排放主要来自道路移动源、固定燃烧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扬尘源和工业过程源是主要的PM10和PM2.5排放源,生物质燃烧源是最大的BC和OC贡献源,VOCs排放主要来自有机溶剂使用源、道路移动源和工业过程源,NH3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东莞、佛山和广州是主要的SO2、NOx、CO和VOCs排放城市,广州、清远和梅州是最主要的PM10和PM2.5排放城市,BC排放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OC的重要排放城市为湛江和茂名,NH3排放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和肇庆.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广东省NH3排放高值区分布在粤西和粤东地区,其他污染物排放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城市群.本研究建立的排放源清单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建议后续研究加强大气污染源排放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该地区的排放源清单,以期为区域大气污染预报预警和污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1998年1月-12月在广东大亚湾澳头海域布设6个监测站位,每3天采样1次,连续监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及其时空演替。4月-6月上旬同步监测水温、盐度、光照、pH值、DO、叶绿素a、COD、浊度和营养元素等环境因子,其余月份每月测定一次。监测结果表明,大亚湾澳头海域1998年全年先后发生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水华、细弱海链藻(Thalathiostira subtilis)水华、裸甲藻(Gymnodinium sp)水华、角毛藻(Chaetoceros spp.)水华。对各种营养元素在水华形成和消亡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藻类对DIN、DIP的需求量并不相同,且藻类对NO3^--N、NH4^+-N、NO2^--N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海水DIP、可溶性Fe浓度的异常增大是水华发生的诱因,DIP、可溶性Fe被消耗殆尽是水华结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研究并比较了广东酸雨地区鹤山丘陵综合实验站区内不同类型森林降水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和大气降水相比,针阔叶林林内降水除NO3外其它离子含量都明显增加,马尾松针叶林冠层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离子含量增加倍数最高分别为34倍和12倍,阔叶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离子含量增加倍数最高分别为8倍和10倍,针叶林降水比阔叶林降水离子富集程度较为显著.林内降水中马尾松针叶林树干径流离子总含量小于穿透雨离子总含量,阔叶林穿透雨离子总含量小于树干径流离子总含量.不同阔叶林型林内降水中离子含量是不同的.针叶林林内降水有进一步酸化趋势.林内降水离子富集导致森林冠层正负电荷数不平衡,营养离子大量淋失,使林冠层养分亏损.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的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东省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生态足迹占用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为0.8198hm~2,总人口的生态赤字达6.20×10~7hm~2,表明广东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造成广东高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该省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高能源消耗及耕地资源流失量大。尽管广东可利用其经济优势,通过贸易来弥补部分的区域生态承载力不足,但由于当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因此从长远看,广东应主要考虑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生态足迹的需求,提高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广东-海南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采用Costanza等的分类系统和相关服务的单位价值,根据广东省1987年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初步估算出广东—海南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316.97亿美元/a,其中陆地为187.38亿美元/a、海域为129.59亿美元/a。该总价值占全国总价值的407%,养分循环、水分调节、休闲和水分供给等服务的价值突出,分别为全国总价值的6.17、3.98、3.66和3.37%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计算参数和方法存在缺陷,因而得到的只是一个偏低的保守值,有待今后改进。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Surfer8.0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Citystar3.0为平台,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历史测风资料以及沿海72个风能测风塔临时观测资料,计算广东省空间分辨率为1km×1km格点上风能参数,进行了广东省风能资源的宏观区划和风电场选址区划;估算出广东省离地面10m高度上全省及各区划的风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为7.50×104MW,技术可开发量为5.89×103MW。为广东省风电开发宏观规划以及大型风电场的微观选址提供了科学而且精细的资源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各类氨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0年广东省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在分析其排放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氨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0年广东省人为源氨排放量为582.9 kt,畜禽和氮肥施用是排放贡献最大的人为源,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4.2%和40.4%;茂名、湛江和肇庆依次是排放量最大的3个城市,共占广东省总排放量33.0%;在畜禽源中,肉猪排放量最大,占畜禽源排放总量44.4%,其次是肉鸡、母猪和黄牛,分别占16.0%、15.2%和6.5%;畜禽在畜舍、储存管理、农田施肥和放牧4个养殖阶段的氨排放量不同;控制农业源对NH3的减排起关键性作用,茂名、湛江和肇庆是广东省重点控制的3个城市,肉猪、母猪、肉鸡、黄牛和氮肥施用则为重点控制源,主要控制措施包括低氮饲料喂养、畜舍改造、粪便密封、粪肥注施、延长放牧时间和使用尿素替代物.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酸雨污染与控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收集分析了广东省十余年的各方面环境资料,得到:1991-1997年全省降水pH值的范围是4.61-4.96,酸雨频率的范围是43.4%-53.1%,呈不明确的下降趋势,广州,韶关是酸雨的中心,广东省SO2排放的高值区与酸雨的中心是一致的。研究认为,广东省酸雨主要是由自身的污染排放造成的,首先应重点抓好珠江三角洲的电厂的SO2排放的削减,研究提出了火电厂优先治理的名单及推茬治理方案,提出了SO2和酸雨防治工程计划。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基于船舶引擎功率和耗油量的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广东省地区2010年的船舶排放清单,并选取客货运输吞吐量、航道通航能力因子和港口地理坐标等数据作为权重因子,研究了该地区各类船舶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各类船舶在2010年的SO2、NO x、CO、PM10、PM2.5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为14.6×104t、23.1×104t、3.0×104t、7.9×103t、7.2×103t和9.3×103t.广东省客货运输船舶月排放波动较小;渔业船舶在1月、4月和11月份的排放比例最高.广东省客货运输船舶水域排放集中在西江干线水道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内,港口排放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沿海发达城市地区;渔船港口排放量呈显著的沿海条带状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而土壤重金属溯源解析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集并测试了广东省土壤表层(0~20 cm)1000个样本中的As、Cd、Cr、Cu、Hg、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选取了可能影响这些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含量的106个因子,将其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基于回归模型树方法,通过R语言及Cubist模型定量计算这些影响因子对8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含量的贡献率,筛选不同元素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溯源及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壤中As、Cd、Cr、Cu、Ni、Pb和Zn来源受自然因素作用大于人为因素,土壤中Hg则相反,其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土壤中Cd和Hg元素的人为源具有同源性.广东省土壤重金属人为源贡献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土壤As为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其他;Cd为工业农业交通其他;Cr为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其他;Cu为工业农业交通其他;Hg为工业农业交通、矿区人口建筑;Ni为工业农业交通其他;Pb为工业农业其他;Zn为工业农业人口其他.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指导相关产业减少污染排放,降低土壤环境质量受到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