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篇 |
环保管理 | 7篇 |
综合类 | 51篇 |
基础理论 | 5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6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臭氧投加量(TOD)为臭氧消耗剂量评价指标,研究了北京市某实际再生水中臭氧对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的灭活特性,以及消毒过程中臭氧对溶解性有机碳(DOC)、色度、UV254、荧光强度的去除效果。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色度与指示病原微生物灭活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臭氧对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的灭活特性与余臭氧浓度有关。当水中无法检测到余臭氧时,随着TOD的增加,大肠杆菌灭活率增加的速率较慢,TOD增加 3 mg/L,灭活率增加了1.5 log。枯草芽孢则无显著灭活。当水中余臭氧浓度大于0时,大肠杆菌灭活率增加的速率快速提升,TOD增加 3 mg/L,灭活率增加了3 log。枯草芽孢灭活率也随TOD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消毒过程中,DOC无显著变化,而臭氧对色度、UV254、三维荧光强度的去除效果显著。当色度随TOD的增加而趋于稳定时,水中余臭氧浓度开始显著上升,预示着指示病原微生物开始进入高效灭活阶段。同时,进水色度越大,指示病原微生物进入高效灭活阶段所需的TOD越大。 相似文献
3.
4.
气温和湿度均为影响臭氧生成的要素,通过分析泸州市国控点数据,找出气温和湿度与臭氧浓度的关系,从而建立气温和湿度为变量的臭氧浓度预测模型.选取2019年泸州市主城区的气温和湿度数据,将气温按日最高温(Tmax)、日最低温(Tmin)和日平均气温(Tmean)划分,将湿度按四季划分,分别统计其与臭氧浓度的相关性.发现臭氧浓...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城市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臭氧浓度高值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于2015年夏季对济南城区近地面臭氧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大气中臭氧小时平均浓度为0.161 mg/m~3。臭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且晴天时臭氧浓度要比多云天气和阴雨时的浓度更高。高浓度臭氧的产生是多个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晴天少云,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低,风速较小时,容易产生高浓度臭氧污染。 相似文献
6.
7.
2022年气象条件较为异常,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造成江苏省臭氧浓度达到历史最高值.利用2022年臭氧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总结了江苏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江苏省臭氧污染过程呈现出现早、过程多、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特别是4-5和7-8月污染程度明显超过去年同期.从小时变化数据来看,2022年的谷值均高于前三年,峰值接近2019年.整体幅宽较前三年超出1-2h,臭氧高值区域持续时间拉长.臭氧浓度与气象要素关系密切,在4-5月气温越高湿度越低臭氧超标越集中,呈明显\"倒三角\"分布,7-8月呈明显线性关系;在风速风向上,江苏省臭氧污染高值主要集中在偏南风向上,风速介于2~6m/s.以南通市为例,在8月7-15日连续出现9d臭氧污染,期间均为晴热少雨天气.同时受\"海陆风影响\",导致臭氧浓度持续上升,又在傍晚出现\"双峰\"和\"拖尾\"现象,尤其乙苯与间/对-二甲苯的比值(E/X)在9日至15日持续出现大于1的情况,说明存在远距离输送,助推南通的臭氧污染过程.通过2022年臭氧污染特征分析,研究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臭氧污染防治,预报预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近地层臭氧(O3)污染会危害植物生长,势必间接影响氮素吸收利用.本研究利用开放式臭氧污染(Free-air O3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O3FACE)研究平台,研究了大气O3浓度增加(比周围大气高5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5个冬小麦(Tritcium aestivum L.)主栽品种(扬麦15、扬麦16、烟农19、扬幅麦2号和嘉兴002)的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O3浓度升高对秸秆和籽粒的影响远大于根系.烟农19、嘉兴002和扬麦16的产量因O3浓度升高而减少,而扬麦15和扬幅麦2号产量则变化不大.扬幅麦2号与嘉兴002的秸秆干物重因O3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扬麦15与烟农19分别呈增大与降低趋势,而扬麦16则无变化表明O3污染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存在品种差异.O3浓度升高影响氮素在小麦根、秸秆和籽粒中的含量与分配趋势,但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O3浓度升高导致扬幅麦2号的总吸氮量显著增加30.6%及烟农19的总吸氮量呈增加趋势,并使嘉兴002的总吸氮量显著降低34.8%及扬麦16总吸氮量呈降低趋势,但扬麦15的总吸氮量则不受影响.除扬麦15外,O3浓度升高具有减少籽粒氮占总氮比例的趋势,表明小麦响应O3污染对氮素吸收与分配调整机制存在品种差异.扬麦16、烟农19和嘉兴002的氮肥偏生产力因O3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而扬麦15和扬幅麦2号则无明显变化.扬麦16和嘉兴002的氮肥利用率因O3浓度升高显著降低,而扬幅麦2号呈增加趋势,扬麦15、烟农19呈降低趋势.综合来看,小麦扬麦15抗O3污染能力强于其它品种,而嘉兴002则最易遭受臭氧污染危害.评价O3污染对小麦干物质与产量的形成与分配、氮素在植物-土壤系统周转的影响应综合考虑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10.
使用封闭式采术法分析测定了珠江三解洲地区主要优势树种天然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速率,用源调查法推算出该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通量,测定树种包括马尾松、湿地松、黎蒴、尾叶桉、南洋楹、大叶相思、荷木。经分析,所测树木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有萜烯类和异戊二烯,其中鉴定出的萜烯有α-蒎烯、β-蒎烯、蒈烯、莰烯、桧烯、柠檬烯、罗勒烯等。同时,本报告按9km&;#215;9km的网格精度估算了珠三角地区森林面积分布数据,根据测定的排放因子以及其他地相关资料,首次对该地区天然源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进行了估算,计算出全年森林向大气中释放碳氢化合物19.6万t,占该地区大气中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的57%。根据二维格子空气质量模式和CBM-IV机理模拟了天然源排放碳氢化合物对研究地区臭氧产生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