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基础理论   17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平原土壤中若干元素背景含量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计算机绘制的北京平原地区土壤元素等含量线图和趋势面图,揭示了土壤元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并对其引起区域分异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集并分析全场不同母质形成的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142个.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土壤全B、Mo、Zn和Mn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全量Cu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有效B、Mo、Zn和Mn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临界值,有效Cu的平均值稍高于临界值;但66.7%的土样有效Cu含量低于临界值.硼、钼、锌和锰严重缺乏,铜多数缺乏.全场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各类土壤微量元素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不尽相同,尤其是垂直分布差异明显.从土壤微量元素的全量与母质的关系来看,以玄武岩、紫色砂页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全量较高,砂砾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全量中等,砂页岩和冲积物母质形成的土壤全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铁、锰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铁、锰含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土壤类型间甲烷排放量差异甚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中铁、锰通过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根膜形成的影响而影响甲烷的排放。  相似文献   
4.
应用分层抽样统计方法,调查研究广西桂东北地区农业土壤环境Cu、Zn、Pb、Cd、Ni、As、Cr、Hg等8种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并分别求算出各元素背景值95%的置信区间。经方差分析,各成土母质间几种元素背景值都有不同程度差异。探讨了该区域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与世界土壤、地壳丰度和国内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差异,为开展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典型污染稻田水分管理对水稻镉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成土母质镉污染稻田土壤进行水分管理对水稻镉吸收累积的影响,以南方典型成土母质花岗岩、板页岩和紫色砂页岩发育的3种水稻土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了淹水和干湿交替2种水分管理模式下,土壤pH值、DTPA提取态重金属、水稻根表铁膜以及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等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淹水处理使花岗岩、板页岩和紫色砂页岩发育水稻土pH升高了0.17~1.33个单位.在水稻灌浆和成熟期,淹水处理的3种水稻土DTPA提取态镉(DTPA-Cd)含量较干湿交替降低了14.39%~36.56%(P<0.05).但淹水处理土壤DTPA提取态铁(DTPA-Fe)含量较干湿交替上升了35.35%~347.25%(P<0.05).3个生育时期水稻根表铁膜镉、锰(除铁膜铁外)元素含量在2种水分处理下变化趋势均为分蘖期 < 灌浆期 < 成熟期.淹水处理使3种稻田土中糙米镉含量较干湿交替降低了57.84%~93.79%,且花岗岩、板页岩发育水稻土淹水处理降镉效果显著(P<0.05).将3种水稻土土壤pH、DTPA-Cd、DTPA-Fe、根表铁膜以及糙米镉含量进行相关性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发现淹水降低稻米镉累积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pH及增加土壤Fe的有效性,从而降低了土壤Cd的有效性,并且改变水稻根表铁膜对镉的吸附固定量.因此,水分管理模式调控稻米镉累积效应在不同土壤母质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受土壤理化性质及根表铁膜等多重因素影响,且在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上的作用机制并不完全一致.在镉污染的花岗岩、板页岩发育水稻土上进行水分管理可有效降低土壤镉的有效性,达到削减水稻对镉吸收累积的目标.综上,对于水分管理调控水稻镉吸收累积应根据成土母质类型区别进行.  相似文献   
6.
李洁  盛浩  周萍  张杨珠 《生态环境》2013,(11):1780-1784
土壤活性碳组分是土壤健康变化的指示器。选取湘东丘陵区3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紫色土、板岩红壤和花岗岩红壤),研究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剖面分布规律,并分析POC、DOC与土壤有机碳(SOC)、土壤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剖面POC、DOC质量分数分别介于0.29~3.87g·kg。和15.01~311.34mg·kg^-1,随剖面加深而大幅降低。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8.61一16.54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板岩红壤最低;而DOC储量介于380.76~1184.83kg·hm^-2,以板岩红壤最高,紫色土最低。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6.42%~46.25%,其中紫色土和板岩红壤POC/SOC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花岗岩红壤则完全相反。DOC占SOC的比例(DOC/SOC)介于O.35%~3.02%,其中紫色土DOC/SOC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板岩红壤与花岗岩红壤DOC/SOC则以B层最高。由此可见,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类型,碳库质量和脆弱程度不一。从维持地力和环境健康的角度,应对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制定不同的开发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7.
掌握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施肥的精准管理和污染防控意义重大.以往研究多限于人为因素的探讨而缺乏自然地理因素对化肥施用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基于成都平原23492个点位的化肥调研数据,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究该区域2010~2015年均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10~2015年均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总体处于120~360 kg·hm-2和60~180 kg·hm-2的中低风险强度.高风险强度主要分布在郫都、彭州、什邡、龙泉驿和金堂等粮(果)蔬种植区,相对低值区多分布在南部和东北部;②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块金系数为66.17%和41.60%,其空间分布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决定,呈中等空间自相关性;③人为和自然因素均对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种植作物类型(细分类)能独立解释12.90%和25.10%的施氮和施磷空间变异,是影响氮和磷施用强度空间分布的主控因子;成土母质的重要性仅次于种植作物类型,且对于施磷强度独立解释能力约是施氮强度的3.6倍.在种植作物类型起主要决定作用时,成土母质仍深刻制约和影响研究区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因此,进行化肥施用管理和环境风险分析时需重点考虑种植作物类型和成土母质的综合作用,在磷肥施用方面更应关注成土母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方式及母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物理分组方法分别对海南屯昌县花岗岩砖红壤地区天然次生林(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 (Lam.) Muell. Arg.)、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土壤(TSF)和人工橡胶RRIM600 (Hevea brasiliensis. Muell. Arg.)林土壤(TR)以及白沙县紫色砂页岩砖红壤地区天然次生林(白楸 (Mallotus paniculatus (Lam.) Muell.Arg.)、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土壤(BSF)和人工橡胶RRIM600 (Hevea brasiliensis. Muell. Arg.) 林土壤(BR)0100 cm土层土壤及其物理组分中的有机碳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方式从天然次生林变为人工橡胶林后不同母质砖红壤及其物理组分有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TSF和TR土壤有机碳分别比BSF和BR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无论是花岗岩砖红壤还是砂页岩砖红壤,土地利用变化使土壤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极显著降低,TSF变为TR后还造成大团聚体以及粘粒和粉粒(Silt & clay)有机碳显著减少,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花岗岩砖红壤退化程度比砂页岩砖红壤大.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对第一、二层土壤及其物理组分产生影响,且对第一层影响比第二层大.对比研究发现,砂页岩砖红壤Coarse POM和iPOM组分中有机碳稳定性比花岗岩砖红壤相应物理组分强.  相似文献   
9.
掌握土壤污染物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前提.基于189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成都平原核心区土壤中w(As)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成土母质、水系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w(As)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w(As)在3.74~35.32 mg/kg之间,平均值为14.64 mg/kg,其中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风险筛查值的采样点仅占总采样点的7.53%.②地累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As处于无污染至轻度污染状态.③研究区土壤中w(As)总体呈西高东低的趋势,高值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的南部、崇州市的东北部以及邛崃市与新津县接壤处.土壤As的块金系数为26.60%,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④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成土母质对土壤中w(As)的影响已经不显著.距水系越近,土壤中w(As)越高.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w(As)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最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w(As)差异显著,表现为园林地>农林地>水稻-小麦轮作>水稻-油菜轮作>水稻-蔬菜轮作.研究显示,成都平原核心区土壤中w(As)总体偏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的南部、崇州市的东北部和邛崃市与新津县接壤一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As空间变异的影响超过水系和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10.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土母质对土壤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与不同母质所含无机胶体(粘粒、游离氧化物)的差别有关.对浙江省八类母质发育的土壤的团聚体组成的研究表明:母质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水稳定性影响顺次为玄武岩>石灰岩、Q2红土>花岗岩、石英砂岩>泥页岩>紫砂岩>红砂岩.其中母质对5-1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