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56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贾小成,王静斌一、前言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气态污染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仅靠传统的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如冷凝、燃烧、吸收、吸附和催化转化等已无法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也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  相似文献   
2.
3.
全面开创新世纪我国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刚刚跨入新世纪,全国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环保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时刻召开的。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2000年环保工作进展和“九五”的经验,研究部署“十五”及2001年环保工作。解振华局长在会议上作了题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开创新世纪我国环保工作的新局面”的主报告。在报告中,他首先总结了2000年全国环保工作的主要进展,指出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国环境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2000年环保任务顺利完全,“九五”环保目标基本实现。实践证明,“九五”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的时期,是全民环境意识显著提高的时期,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更加密切的时期,是环保执法监管和污染治理不断加大的时期。经过五年的奋斗,我国环境污染趋势出现重大转机:全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总体上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加强,环保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他说,在总结“九五”环境保护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仍在加重,环境保护还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工作中还存在明显不足: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有待进一步落实,环境法制需进一步健全,环保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较为薄弱,环保科技和产业装备远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要,环境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21世纪头5~10年,一方面,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000多万;按照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以上;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如果在大开发中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处理不当,将直接危及国家环境安全;我国加入WTO使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更为密切,给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对环境冲击很大,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打持久站、攻坚战的准备。本文节录了主报告的第二部分“‘十五’环境保护总体要求和2001年工作安全”。  相似文献   
4.
大气污染对城市能见度影响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论述了城市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气粒转化过程。此外.选取4个气象参数:风速、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及3个大气污染指标:SO2、NOx、PM10,与晴天水平能见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初步分析表明.城市能见度除受大气污染的影响外.还与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及雾、降水、浮尘等天气有密切关系,它主要是大中小尺度天气和大气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它与PM10和SO2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IntroductionThereisanever increasingquantityofkitchenwasteswiththeincreasingpopulationandlivingconditionsinChina .Kitchenwasteshaveahighproportionof 5 0 %— 70 %amongmunicipalsolidwastes.TakingthecityofShanghaiforexample,thegenerationofkitchenwastesamount…  相似文献   
6.
乌江流域水库水体中溶解性气态汞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乌江流域上两个典型的水库(乌江渡水库和东风水库)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季节水库水体中溶解性气态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个水库溶解性气态汞均明显表现为上层水体﹥下层水体,夏季﹥春季、冬季。水库中溶解性气态汞的含量受太阳辐射和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碳两个因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7.
以自贡市城区二氧化硫允许排放总量计算为例,探讨了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时气态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以及将该总量分配到单个污染源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简便、实用,可为中小城市气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核发排污许可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暖期重污染天气频发,成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难点。汾渭平原刚被划为中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基于2014—2018年PM2.5、SO_2、NO_2、O_3和CO等污染物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指数,分析了汾渭平原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大气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采暖期PM_(2.5)、SO_2、NO_2和CO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非采暖期PM_(2.5)相比采暖期低42%~54%,采暖期SO_2、NO_2和CO的平均浓度分别是非采暖期的2.7、1.5、1.6倍,而非采暖期O_3平均浓度是采暖期的2.2倍;(2)PM_(2.5)和SO_2为采暖期首要污染物,O_3为非采暖期首要污染物;(3)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三省交界处和临汾的PM2.5浓度均较高,采暖期气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与非采暖期基本相似,其中SO_2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山西境内河南境内陕西境内;(4)采暖期PM_(2.5)与SO_2、NO_2、CO浓度均呈正相关,与O_3呈负相关,非采暖期SO_2、NO_2和CO随PM_(2.5)浓度呈一致变化趋势,均先上升后下降,与采暖期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5)采暖对PM_(2.5)和SO_2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4.9%和42.1%。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气态污染物监测系统的采样系统和分析单元,分析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对稀释抽取式、冷干抽取式和热湿抽取式3种采样方法,以及非分散红外吸收法(NDIR)、非分散紫外吸收法(NDUV)、紫外差分吸收法(DOAS)、紫外荧光法(UVF)和化学发光法(CL)5种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冷干抽取式+紫外差分法以及稀释抽取式+紫外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可以较好地符合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开顶式气室原位研究水稻汞富集对大气汞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开顶式气室熏气实验和土壤加汞培育实验,原位研究水稻各器官汞富集对大气汞质量浓度升高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水稻根中汞含量与大气汞质量浓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土壤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98 8,P0.05),表明水稻根中的汞主要来自于对土壤中汞的吸收累积.水稻茎中汞含量随大气汞质量浓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加(RB=0.964 6,RU=0.983 1,P0.05),且上部茎中汞含量高于下部茎;茎下部汞含量随土壤汞含量的升高呈线性增加(R=0.990 1,P0.05),茎上部汞含量随土壤汞含量的升高呈二次拟合增加(R=0.998 9,P0.05),且下部茎汞含量高于上部茎,说明茎汞含量受土壤和大气汞浓度的共同影响.水稻叶中汞含量与大气汞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998 5,P0.05),与土壤汞含量也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8 3,P=0.058 5),表明水稻从大气吸收的汞主要积累在叶片中,从土壤吸收的汞主要富集在根中并通过茎部向叶部传输.利用实验建立的函数关系对水稻地上生物质中汞的大气来源估算,至少60%~94%和56%~77%水稻叶和上部茎中的汞来自大气,而大气对下部茎仅贡献8%~56%.由此水稻地上部分生物质汞主要来自对大气汞的吸收,为区域大气汞的收支及汞循环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