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炭是榆林市的重要产业之一,但由于兰炭"粗放"的生产方式,对区域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为推进兰炭绿色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榆林市某园区内兰炭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5年7月~2016年3月期间在广西玉林市3个空气监测点位共采集环境大气颗粒物PM_(10)样品218份,PM_(2.5)样品202份,利用多波段热/光碳分析仪分析其颗粒物中有机碳和(OC)和元素碳(EC)浓度水平、时空变化、污染特征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玉林市PM_(10)中OC和EC质量浓度分别为10.99μg·m~(-3)和5.11μg·m~(-3);PM_(2.5)中OC和EC质量浓度分别为7.51μg·m~(-3)和4.70μg·m~(-3).3个监测点位大气中PM_(10)和PM_(2.5)冬季的OC和EC浓度水平均高于其他季节,PM_(10)、PM_(2.5)中OC和EC的相关性较好,R2分别为0.58和0.60(P均小于0.01).应用最小OC/EC比值法对二次有机碳(SOC)含量进行了估算,冬季大气PM_(10)和PM_(2.5)中SO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50μg·m~(-3)和6.74μg·m~(-3),高于其他季节.PM_(10)和PM_(2.5)中SOC/OC比值均0.5,玉林市大气中粗细颗粒物均以SOC为主.夏季PM_(10)和PM_(2.5)中SOC/OC分别为80.6%和77.7%,为四季最高值,与夏季温度较高、光照强烈、有利于光化学反应将OC转化为SOC有关.  相似文献   
3.
生态脆弱区榆林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屹  胡蝶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7):1204-1217
榆林能源丰富但生态脆弱,是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分析榆林自然资本存量及流量的利用状况,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本占用的成因、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测算榆林2005—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压力指数等的基础上,以足迹深度和广度描述了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流量占用的变化关系,并以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驱动生态足迹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0 a来榆林人均生态赤字增长幅度为274.18%,其中,能源消耗账户贡献率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了61.81%,体现出生态建设的正向作用。榆林对资本存量消耗的速度大于资本流量占用的速度。影响生态足迹变化的显著因素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这些结论不仅对榆林自然资本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而且对生态脆弱区核算自然资本、探讨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植被作为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全球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选取坡向、坡度、气温、降水和土壤类型5类自然因子,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和GDP 3类人文因子,分析榆林地区植被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并揭示了促进植被生长影响因子的最适宜特...  相似文献   
5.
榆林地区甘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晓荣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6):402-402,414
根据对陕西省榆林地区甘草资源的调查研究,论述了甘草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开发利用价值、栽培技术和经济效益,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甘草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绿色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气厂以实现"科技、绿色、和谐"大气田为目标,在气田建设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创造和谐"的环境保护方针,通过学习先进环境管理经验,实施和推行绿色管理,并不断探索和创新,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绩效。  相似文献   
7.
区域用水结构演变规律与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调整用水结构.本文以地处西北干旱区的榆林市为例,通过收集榆林市1990-2005年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量,结合信息熵原理,计算出不同年份用水量熵值及优势度动态演化情况.结果表明,榆林市用水系统熵值由1990年的0.569增加到2005年的0.667,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榆林市用水结构趋向无序.同时,系统的均衡度也呈增加趋势,这表明当地用水系统在趋于无序发展的同时,用水系统的均衡程度有所提高,系统均衡性增强.从地区来看,南六县的用水系统熵值要高于北六县,且南六县用水系统熵值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北六县则在波动中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这与南六县长期从事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而北六县主要发展工业,导致用水结构中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结构变化较大有关.最后,结合榆林市实际,提出"南护水源,北抑需求"的总体调控思路,通过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推进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生态型低耗水产业、明确水权、建立水市场,制定合理水价、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改变用水观念等措施,不断调整用水结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榆林市夏季臭氧污染来源,提出科学的治理建议,利用WRF-CMAQ模型对2019年7月榆林市和周边地区(包含太原市、西安市、银川市和呼和浩特市等省会城市)的O3浓度进行模拟;利用ISAM模块,对榆林市一次重污染过程的O3和其前体物NOx、 VOCs来源进行量化.结果表明,重污染日榆林市的O3主要来自模拟区域外的远距离传输(55.5%),其次是模拟区域内前体物的光化学反应生成(20.6%,榆林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依次为10.0%、 5.0%、 2.3%和2.1%,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河南省合计为1.2%)和初始条件(0.3%),剩余来源(23.6%)未能被成功标记;榆林市处于VOCs控制区,其VOCs由烷烃(76.5%)、酮类(9.2%)和其它种类的VOCs(14.3%)构成,VOCs来源有模拟区域内的污染源排放(45.6%,榆林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依次为22.0%、 11.4%、 6.3%和5.1%,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河南省合计为0.8%)和模拟区域外...  相似文献   
9.
陈佳  吴孔森  尹莎  杨晴青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0):1688-1701
适应性概念为可持续性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维。论文在总结、梳理适应性内涵,整合相关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扰动的适应性分析框架,采用风险-适应能力指数评估区域人地系统适应性,将系统适应性分解为风险干扰和适应能力(包括生态、经济、社会能力3个参数)两个维度,从研究区水土流失风险出发,构建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与适应性函数模型,分析榆林市水土流失风险以及人地系统适应能力时空演化特征,在系统适应性水平评估基础上,揭示榆林市不同时期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1年榆林市水土流失风险显著下降,但时空演化明显,到2011年高流失区转移分布于西南部、长城沿线等县域;2)12 a间榆林市系统适应性水平整体呈增高趋势,但空间上出现两极分化,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其中北部县区(根据榆林市当地分区,北部县区包括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6县区;南部县域包括佳县、米脂、吴堡、子洲、绥德、清涧6县。)在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能力上明显高于南部,但南部县域适应性水平提升较北部更为明显;3)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驱动力由社会经济发展转化为生态环境修复、经济能力增强和社会保障提升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绿色GDP核算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敏  张兴榆  曹明明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046-2055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SEEA2003核算体系的方法,对我国城市社会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纠正,提出了榆林市的绿色GDP(GGDP)核算模式。对2001-2006年榆林市传统GDP及GGDP核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2001年以来,榆林市GDP分别在129.31×108~439.48×108元之间,GGDP则分别在55.02×108~329.90×108元之间,各年度GGDP/GDP(%)分别在42.55%~75.07%之间;②自2001年以来,榆林市的土壤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变化,致使GGDP/GDP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资源消耗账户中土壤资源的耗减成本是GGDP核算的最大贡献因子;同时,资源消耗账户占GDP比重处于24.74%~57.20%之间。③环境质量退化账户主要是由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环保人员支出等构成,自2001年以来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持续保持较高比例外,其它污染成本基本保持均衡,其占GDP的百分比处于0.20%~0.29%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