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8篇 |
免费 | 664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6篇 |
废物处理 | 97篇 |
环保管理 | 54篇 |
综合类 | 922篇 |
基础理论 | 143篇 |
污染及防治 | 349篇 |
评价与监测 | 61篇 |
社会与环境 | 4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77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89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泓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3,(7):31-33,38
我国因燃煤导致的SO2污染危害十分严重。从清洁生产角度出发,通过比较锅炉烟气脱硫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确定氨法脱硫作为化工企业处理锅炉烟气的工艺。介绍了氨法脱硫机理,工艺各系统结构组成,进行了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氨法脱硫工艺可以去除93%的SO2,处理后的烟气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脱硫副产品硫酸铵可以转交给同区域的企业,深加工为优质化肥。说明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企业预防和控制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2.
3.
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是农田土壤管理常用的土壤增效剂.其中,硝化抑制剂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而生物炭是生物质资源利用的一种新方式,且具有一定的吸附特性.以减少稻田氨挥发带来的氮素损失及环境污染问题为目的,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条件下,以单施化肥处理(CN)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炭(B)添加、硝化抑制剂(CP)添加及复合添加处理(BCP)对田面水p H、田面水铵态氮浓度、水稻产量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增效剂施用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硝化抑制剂添加有增加水稻产量的趋势.两种土壤增效剂添加均显著增加了稻田氨挥发损失,损失量占施氮量的25%~35%.其中,肥期(施肥后7 d内)氨挥发损失占总损失的86%~91%,是氨挥发损失的主要时期.与CN处理相比,CP处理明显提高了田面水NH_4~+-N浓度和氨挥发损失,基肥期、穗肥期和非肥期增加效应明显,氨挥发增幅分别为138%、48%和78%,全生育期氨挥发总损失量增加59%.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氨挥发损失也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且具有阶段性特征,前期(基肥期和蘖肥期)的增加效应高于后期(穗肥期和穗肥后),田面水NH_4~+-N浓度和p H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两者配施添加处理显现出了正交互作用,氨挥发损失量大于单施处理,与化肥处理差异显著.结果说明,生物炭添加不能解决硝化抑制剂添加引起的铵态氮浓度升高和氨挥发损失增加的问题,对于硝化抑制剂添加引起的氨挥发损失增加的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SBR(序批式反应器)研究了不同ρ(NaCl)、曝气时间、ρ(CODCr)、进水ρ(NH4+-N)对AGS(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pH、温度和ρ(DO)为8.0、30 ℃和3 mg/L条件下,以及ρ(NaCl)、曝气时间、ρ(CODCr)和ρ(NH4+-N)为20 g/L、8 h、600 mg/L和70 mg/L时,ηA(NH4+-N去除率)和NAR(NO2--N积累率)达到最佳. 当进水ρ(NaCl)为10 g/L时,NOB(亚硝酸盐氧化菌)被完全抑制,AOB(氨氧化菌)能够保持正常活性. ρ(CODCr)较高时能够促进NAR的提高. 经过116 d的培养,AGS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耐盐极限为50 g/L,此时ηA小于50%,AOB被严重抑制,AGS丧失硝化能力. AGS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明显,SND(同步硝化反硝化率)平均值为24.2%,SNDV(同步硝化反硝化比速率)平均值为0.63 h-1,低ρ(DO)比高ρ(DO)下的SND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经过预处理后的稀土生产废水,其氨氮浓度大幅降低,但并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1-2011)中氨氮浓度限值。实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BBD),取pH、n(Mg):n(N)、n(P):n(N)3因素,采用Design-Expert 8.0.6,建立合适的剩余氨氮浓度及剩余总磷浓度模型,得到回归方程,并分析模型各项指标,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剩余氨氮浓度及剩余总磷浓度的影响。利用预测模型预测最佳实验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验证预测结果,并对沉淀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响应模型适用于剩余氨氮浓度及剩余总磷浓度,2个模型均拥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可信度及精密度,最优反应条件为:pH=9.88、n(Mg):n(N)=1.50:1、n(P):n(N)=1.38:1时,剩余氨氮浓度为46.58 mg/L,剩余总磷浓度为7.85 mg/L。在最优条件下所得到的沉淀物并非纯净的MgNH4PO4·6H2O,还有Mg3(PO4)2·22H2O生成。 相似文献
6.
氨精制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浓氨水循环洗涤法脱硫工艺原理,原则流程,开工、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影响液氨产品质量因素及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原林源石化公司含硫法水汽提-氨精制系统不足提出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油田落地油泥含油率高但不能直接进行生物无害化处置的问题,探索一种热水洗辅助微生物修复工艺。利用热水洗实验考察了清洗配方和水温对降低含油率的影响;从落地油泥中分离出石油烃降解菌,以用于含油残砂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同时探究填料和烃降解微生物对残砂中石油烃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脂清洗剂在总用量为0.5%、水洗时间30 min和50 ℃条件下,可将油泥含油率由107.1 mg·g−1降至为39.3 mg·g−1;水洗后残砂中的土著菌群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分离获得了2株烃降解菌,并优选出具有增加油泥溶氧和保水的沼渣。将烃降解微生物和优选沼渣加入残砂后,石油烃生物降解效率得到显著提升,200 d后含油率降为4.62 mg·g−1。在此过程中,微生物优先降解分子量小的饱和烃和芳香烃组分,对胶质和沥青质等组分降解程度偏低。该研究结果可为油田高含油落地油泥的环保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曝气池空间内水质的分布及变化规律,采用了YSI6600 V2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对成都市三瓦窑污水处理厂的一期工程传统污泥法(CAS)、二期工程缺氧、好氧和内源呼吸(AOE)工艺中的曝气池分别进行了包括DO、NH3-N、NO3--N、pH、氯化物和温度等水质指标的场的检测,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揭示了曝气池内部水质变化的规律,并比较了CAS工艺与AOE工艺内水质处理效果的差别。结果表明,(1)溶解氧沿池深方向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CAS工艺中随池深增加,溶解氧增加,AOE工艺中随着池深的增加,溶解氧降低;(2)AOE工艺对氨氮在O区的去除率可达97.64%,明显高于CAS工艺的41.76%;(3)沿曝气池长度测量溶解氧空间分布规律,参照理论曲线及依据水质处理要求,调整曝气量的方法具有长期运行经济、水质处理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环境工程》2015,33(1):62-66
将短程硝化与生物流化床相结合,采用低碳氮比的人工合成污水进行启动,考察进水COD、氨氮、DO、p H对硝化和亚硝化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较少的接种污泥量有利于生物膜的生长,能够成功实现生物流化床的快速启动。高进水氨氮浓度有助于反应器实现亚硝酸盐的积累,但是这种积累并不稳定。当反应器中p H为7.5~8.1,ρ(DO)为1.5~2.5 mg/L时,最大亚硝化率达到75%左右,氨氮去除率达85%以上。出水NO-2-N和NO-3-N浓度随进水COD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进水COD浓度为50 mg/L时,出水硝酸盐浓度急剧减少,亚硝酸盐浓度有所降低,反应器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不同形态氮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和惠氏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培养试验比较研究了硝酸盐氮和氨氮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和惠氏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ρ(氨氮)和ρ(硝酸盐氮)均在0.05~10 mg/L内时,螺旋鱼腥藻的生长曲线无显著性差异,氨氮更有利于螺旋鱼腥藻的生长;在0.05~10 mg/L内,ρ(氨氮)和ρ(硝酸盐氮)的升高能明显促进惠氏微囊藻的生长,但高浓度的氨氮可能会抑制其生长. 当ρ(硝酸盐氮) 为0.05 mg/L时,螺旋鱼腥藻比生长速率(0.239 d-1)大于惠氏微囊藻(0.166 d-1); ρ(氨氮)为0.05和0.5 mg/L时,螺旋鱼腥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266±0.012)和(0.303±0.005)d-1,大于惠氏微囊藻的比生长速率(0.096±0.004)和(0.272±0.008)d-1. 提示在ρ(氨氮)和ρ(硝酸盐氮)较低的培养条件下,螺旋鱼腥藻比生长速率更高,更易成为优势藻种. 洋河水库近2年优势种逐渐从螺旋鱼腥藻转变为惠氏微囊藻,可能是水体中ρ(氮)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