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0篇 |
免费 | 809篇 |
国内免费 | 12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8篇 |
废物处理 | 35篇 |
环保管理 | 33篇 |
综合类 | 1240篇 |
基础理论 | 176篇 |
污染及防治 | 127篇 |
评价与监测 | 93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104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湿地系统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以为阐明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会仙岩溶湿地和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态网络分析对土壤团聚体(大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粒<0.053 mm)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微团聚体在稻田中占29.64%,显著高于其在天然湿地中的占比(22.20%).②门水平上,绿弯菌门在稻田土壤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97%、8.56%和7.40%,显著高于其在天然湿地这3种粒径团聚体中的相对丰度(4.93%、4.81%和3.76%);目水平上,厌氧绳菌目在稻田这3种粒径团聚体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35%、3.03%和2.65%,显著高于其在天然湿地这3种粒径团聚体中的相对丰度(0.92%、0.91%和0.43%).③生态网络分析显示,稻田微团聚体和粉、黏粒网络的节点数、边数和平均邻居数均高于天然湿地,并且在这两种组分中网络的平均连通度更大,特征路径长度更短;稻田大团聚体网络具有更长的特征路径长度、更高的模块性.结果表明,天然湿地改变为稻田后,土壤团聚体细菌群落结构改变,稻田微团聚体和粉、黏粒中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效率,而稻田大团聚体细菌网络紧密性低,模块性高,其细菌群落结构更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南疆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对其的影响,采用MODIS MCD19A2数据集2010—2019年的气溶胶数据,分析南疆地区近10 a来AOD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对AOD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布上,AOD高值区分布在海拔较低的盆地地区,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春季高值区域面积最大,夏季高值区则集中在巴州中部(若羌县)与和田地区东南部(民丰县),秋冬季AOD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但值相对春夏季较低.②变化趋势上,10 a间南疆地区AOD年均值为0.278±0.035,总增幅为 -14.85%,呈波动下降趋势.南疆地区季节变化趋势明显,AOD值呈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春夏季AOD浮动变化明显,秋冬季相对平缓. 月变化特征呈现为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9月.③RF模型预测风速、温度、相对湿度、水气压、最小水平能见度对南疆地区AOD都具有一定影响,其中,风速和相对湿度对AOD的影响程度最大.能见度与AOD呈负相关,说明南疆地区气溶胶粒子多分布在低层大气.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同步脱氮除磷系统中出现的WG(白色好氧颗粒污泥)外形特点及微生物群落特征,探究其成因,利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系统中的WG与YG(黄色好氧颗粒污泥)的微观形态,并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两种好氧颗粒污泥中细菌与真菌的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G结构疏松外形不规则,颗粒表面分布大量杆菌;而YG饱满紧实轮廓清晰,颗粒表面分布大量球菌.WG与YG的细菌群落组成相似,但真菌组成差异较大.与YG相比,WG具有更高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WG和YG中的细菌优势门,其在WG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68.85%和26.61%,在YG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2.52%和12.30%.Candidatus competibacter、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和Chiayiivirga为WG中的优势属,相对丰度分别为22.13%、8.95%和7.37%;Candidatus competibacter、Chiayiivirga和Xanthomonas为YG中的优势属,相对丰度分别为47.94%、6.95%和7.06%.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Rozellomycota分别为WG与YG中真菌优势门,其在两个样品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10%和81.77%.在属水平,WG中存在大量青霉属(Penicillium)和假丝酵母属(Candida)等丝状真菌,为WG的形成提供了框架.研究显示,当YG破碎成为小菌胶团后,附着在真菌框架上,造成了WG的快速形成,同时WG中Candidatus competibacter的相对丰度较低,使其外形疏松、透光性较好,呈现出白色. 相似文献
4.
2006-2017年四川盆地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地形复杂、气候特殊,是我国颗粒物污染高发地.为探究四川盆地气溶胶分布和周期变化特征,深入认识气溶胶污染特性及其气候效应,结合卫星遥感探测方法,利用2006-2017年MODIS C006 3 km AOD(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分析了四川盆地AOD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MODIS AOD(MODIS数据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太阳光度计CE318观测的AOD、ρ(PM2.5)、ρ(PM10)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77、0.75,表明MODIS C006 3 km AOD产品适用于四川盆地颗粒物污染研究.②四川盆地AOD平均值范围为0.1~1.3,其中,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是AOD高值(AOD值>1.0)中心,四川盆地周边高海拔区AOD均小于0.3.③2006-2017年AOD年均值范围为0~2.5,整体呈\"倒N型\"曲线下降,其峰值和谷值分别出现在2013年和2017年;2013年AOD大于1.0的区域占四川盆地的34.1%,是12 a中颗粒物污染最重的一年;2017年AOD小于0.3的面积占57.1%.④AOD季节性变化呈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的特征.⑤AOD月变化呈\"双峰型\"波动特征,AOD月均值范围为0~2.5,其中,2-5月AOD月均值均大于0.7,8月AOD月均值为0.6,11-12月AOD月均值均小于0.5.研究显示,四川盆地颗粒物污染防治应以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四川省南部城市群为主,应重点控制细颗粒物排放,合理安排工业企业的周期性生产强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滁州市冬夏季VOCs污染特征,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二次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分别对滁州市2023年1—2月和7—8月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滁州市冬夏季VOC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5.91 μg/m3和97.59 μg/m3,总OFP分别为221.11 μg/m3和201.00 μg/m3,总SOAFP分别为84.67 μg/m3和62.66 μg/m3。其中冬季烷烃占优势,夏季OVOCs占优势,夏季OFP前10物种贡献量占总OFP的58.02%;冬夏季VOCs的来源排放比例接近,可统一管控,主要管控机动车尾气、燃烧源和工业活动的过程排放。 相似文献
6.
在自行开发完善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egSRRMS中应用查表法,模拟中国典型城市群对流层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评估该方法在大气复合污染事件预测和控制中的有效性.首先,利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中的化学模块建立了包含完善气相化学、气溶胶过程的箱模式WRFBOX.其次,利用WRFBOX进行化学反应敏感性分析,基于影响污染物的重要因子分别建立了臭氧(O3)及其前体物、无机盐气溶胶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查算表数据库,并检验其有效性.最后,将此查算表数据库引入RegSRRMS,建立简化的查表算法.利用直接耦合机制法和查表法对2000年3月珠三角地区污染个例中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模拟.通过比较2种方法的模拟结果,显示查表法计算效率提高了57%,能够反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非线性特征、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平衡关系,具有高分辨率、高时效性,能够方便快捷地给出源和受体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可靠.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中应用查表法有利于大气污染事件的快速预测以及大气污染控制的快速决策.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飞机货舱火灾探测器易受环境中粉尘等气溶胶影响而引起误报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波长、多观测角的飞机货舱火灾探测方法,通过试验,得到锂离子电池火灾烟雾与ISO 12103-1 A1粉尘、ISO 12103-1 A2粉尘、Dolomite 90粉尘、细水雾等干扰气溶胶的不对称比(前后向散射信号的比值),利用不对称比的值,区分锂离子电池火灾烟雾与干扰气溶胶。结果表明:波长为405 nm时,能区分的锂离子电池火灾烟雾不对称比为7.25~10.54;波长为870 nm时,能区分的锂离子电池火灾烟雾不对称比为6.56~6.82。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扩散管与气溶胶质谱联用系统对2014年夏季河北望都乡村点位亚微米级气溶胶进行在线测量,获取了两段污染过程的气溶胶化学组成及挥发性特征:相对低污染期气溶胶平均质量浓度为(23.3±15.1)·g/m3,有机物占主导,主要受偏北方向气团影响;重污染期平均浓度为(86.6±19.7)·g/m3,硫酸盐占主导,受偏南方向气团影响;主要化学组分挥发性顺序均为硝酸盐 > 氯盐 > 铵盐 > 有机物 > 硫酸盐;与相对低污染期相比,重污染期的硫酸盐对质量浓度贡献更高且挥发性降低,而硝酸盐表现出更高的挥发性;对有机气溶胶而言,重污染期有机物氧化态更高且挥发性更低,老化特征明显.气溶胶半挥发性特征反映了华北夏季高污染条件下区域传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及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探讨不同类型秸秆(玉米、小麦、水稻)对污泥厌氧消化特性、产气效果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在中温〔(35±1)℃〕下,研究了污泥与秸秆按不同质量比(1:0、1:0.5、1:1、1:1.5)联合厌氧消化对污泥C/N(碳氮比)和厌氧消化环境中pH、ρ(NH4+-N)、ρ(VFAs)(VFAs为挥发性脂肪酸)、日均沼气产量及φ(CH4)、细菌群落的特征变化,以未添加秸秆的污泥厌氧消化为CK(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秸秆的添加对厌氧消化体系的pH、ρ(NH4+-N)、ρ(VFAs)均产生显著影响,秸秆的加入明显提高了厌氧消化体系的产气量.联合厌氧消化可通过优化厌氧消化底物的C/N,从而增加ρ(VFAs)和φ(CH4).其中,污泥与玉米秸秆质量比为1:1.5时对厌氧消化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沼气日产量为2 303.08 mL,比CK(536.15 mL)提高了3倍以上,而沼气中φ(CH4)最高为54.49%,比CK(37.07%)提高46.99%.此外,不同类型秸秆的添加也可通过改变细菌群落结构从而促进秸秆降解,增加ρ(VFAs)和提高沼气产量,特别是添加秸秆后,Bacteroidetes会逐渐取代Proteobacteria成为主要的产酸菌种,从而导致ρ(VFAs)增加.研究显示,污泥与秸秆联合厌氧消化可改善污泥营养结构,改变细菌群落结构,提高沼气产量. 相似文献
10.
消落带是连接陆地与水域的交错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适生木本植物的种植对消落带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适生植物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消落带退水后适生植物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不同生长时期(T1:5月、 T2:7月和T3:9月)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同时采用PICRUSt2对细菌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土壤pH值、硝态氮、铵态氮、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等理化指标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度和结构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除Chao1以外,根际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均表现为:T1>T2>T3,非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则表现为:T3>T1>T2. RDA分析表明,影响细菌群落的理化指标主要有土壤pH值、脲酶、铵态氮和硝态氮.所有土壤样本中共检测到细菌60门,其中以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优势细菌门.根据PICRUSt2预测,代谢是落羽杉土壤细菌群落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功能,与C、 N和P有关的各代谢途径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三峡消落带植被修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