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6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323篇
安全科学   170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308篇
综合类   1093篇
基础理论   233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21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233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分析了小城镇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铜川新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生产的城市发展思路,建立了土地容量与人口适宜容量数学模型。根据铜川新区具有的自然优势,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角度,针对铜川新区的土地容量与人口适宜容量,探讨了将铜川新区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人口适宜的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山风景区物质容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系统地分析了旅游区物质容量与其子容量之间的关系,根据黄山区风景区客流空间负荷特点,认为北海游览区是黄山风景区物质容量的“瓶照”最低水桶板原则,合理计算了黄山风景区物质容量;详细探讨了扩大黄山风景区物质容量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4.
岷江都江堰段水环境容量计算及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荫 《四川环境》1996,15(2):58-63
岷江水域兼有灌溉,供水,发电等多重功能。本文对岷江都江堰段水环境现状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并计算了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5.
稻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量评价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在土壤对肥料氮的保持作用中的相对贡献,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对添加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及其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结果表明:土壤对外源铵的矿物固定是土壤重要的保氮机制之一,但不同土壤对保氮作用的相对贡献大小不一,以河沙泥的固铵作用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最大,固铵量占总保氮量的51.5%,红黄泥最低,固铵量仅占总保氮量的17.1%,其余五种土壤的固铵作用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大小顺序依次是黄泥田(43.7%)、湖潮泥(35.5%)、紫泥田(35.4%)、灰泥田(25.0%)、麻沙泥(20.8%)。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广东省耕地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10年广东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广东耕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以及2010年耕地的发展规模和粮食生产力。分析得出结论:2010年广东人口突破8300万人的可能性较大;届时人均消费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广东粮食自给率为70%时,将会出现耕地承载力严重超载。本文最后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云南高原典型林分林下枯落物持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森林枯落物具有重要生态水文功能,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云南高原湖泊纳帕海流域3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储量、持水量和持水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下枯落物储量最大,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 Suk.)次之,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灌丛最小,林下枯落物储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大小排序表现出和枯落物储量相同的顺序;不论是储量、最大持水量还是有效拦蓄量,各林分枯落物都表现出半分层大于未分解层。3种林下枯落物在0~2 h内吸水较快,在10 h后吸水速明显减缓,用对数方程对3种林下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间进行拟合,用幂函数方程对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进行拟合,结果显示相关系数都较高。  相似文献   
8.
凋落叶作为森林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溶出的大量有机质也是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森林凋落叶溶出DOM对PAHs增溶作用的影响有利于合理预测及评价森林土壤中PAH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本研究采集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人工林的4种常见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的新近凋落叶为试验材料,研究其DOM含量、组成与性质,对比分析了不同凋落叶DOM对菲的増溶作用及其与DOM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凋落叶的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在C 11.61~36.25 mg·g-1之间,其中尾叶桉的含量最大,湿地松最小。尾叶桉和木荷DOM的主要组分是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酚(SP),两者总C量占DOC的比例超过47%,而大叶相思和湿地松中SS和SP两者总量所占比例均低于30%。另外,4种凋落叶DOM的质量分数(以C计)与其电导率的线性关系图中有明显转折点,说明它们均具有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凋落叶DOM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之上对菲具有不同程度的増溶作用,其与菲的结合系数(logKDOC)的大小顺序为尾叶桉(3.05 L·kg-1)>木荷(3.02 L·kg-1)>大叶相思(2.79 L·kg-1)>湿地松(2.54 L·kg-1),这表明尾叶桉和木荷DOM的增溶作用明显高于大叶相思和湿地松DOM。经分析表明,logKDOC与各DOM在254、280 nm处的特征紫外吸光度值(SUV-A254、SUV-A280)及其SS、SP的相对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A240/A420、A254/A400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DOM的芳香化程度越高,分子量越大, SS与SP所占比例越高,其对菲的増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引水工程的建成和运行,对工程沿线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该区域以土地资源为载体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价值。以Constanza等人对全球各类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的测算为依据,根据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引水工程沿线影响区2000年和2002年LandsatTM卫星影像解译数据,对工程建设和运行的生态环境效益予以估算。结果表明:引水工程的建设运行使工程影响区内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了2657 14×104 (约合22054 26×104元人民币),其中水域及耕地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增加是研究区生态效益增加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must b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and biophysical baseline indices that effectively define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s such, indices must defin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 base and measure the fundamental capacity to sustain production rates of natural resource goods and services used to create societal well being. Complex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hen derived from effective baseline indicators, indices may be used to def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ally viable production opportunities and may be expressed in derived indices that realistically describe basic production opportunities and guide the selection of feasible,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pecifically, representative indices are critical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development goals and realistic objectives an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select and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lans. It is stressed that the releva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policies depen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representative evaluation models and baseline indices to defin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at are both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and economically viable. In this context, the role of baseline indicators that define natural resource production capacities is discussed. This includes potential resource uses, derived benefits and their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Key thematic indicators are suggested that may be especially useful in identifying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and impacts. This suggested that clearly defin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imits or impact standards be used to define public risk tolerance limits and carrying capacity constraints. It is argued that these measures may be more effective in directing policy choices than economic valuation of non market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represent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ssociated with resource exploitation op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this end, examples of thematic indicators and derived indices are introduced that may prove effective in resource assessment, economic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