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92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300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1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水处理方法,例如生化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等,但絮凝沉降法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水质处理方法。随着水污染的增加,高效实用絮凝剂的研制成为关键。目前,在各种废水处理中,絮凝剂起着至关重用的作用。综述了各类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农业固体废弃物秸秆类纤维素为原料制备复合型生物絮凝剂(CBF),优化了CBF的培育条件。同时解析了CBF活性物质在发酵液中的分布,并对CBF的活性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效纤维素降解菌HIT-3的作用下,秸秆类纤维素发酵3天产糖量达到高峰,此时接入CBF产生菌于灭菌后的纤维素发酵液中,在30℃、140r/min的旋转式摇床上培养36h,整个过程中只需将纤维素发酵培养基的pH值调节到7.2。在上述条件下CBF可获得较优的絮凝效果;多糖是CBF的主要组成成分,CBF的热稳定性良好。其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相似文献   
3.
固定化白地霉处理高硬度及高矿化度岩溶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白地霉固定化小球处理太原市地下岩溶水达到最佳絮凝效果,分别研究了白地霉菌体的最佳扩大培养条件.同时,分别选用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及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明胶(PVA-SA-明胶)作为固定化剂,固定化白地霉菌体,进行絮凝性能分析.最后,确定了固定化小球处理岩溶水的最佳搅拌时间及投加量,并与六水合氯化铝、自制三元复合吸附剂及壳聚糖的5%冰醋酸溶液的絮凝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将白地霉种子培养基按3%的接种量接入白地霉扩大培养基3中进行扩大培养,可在第2d获取活性较好的大量白地霉菌体进行固定化.处理岩溶水时应选用PVA-SA-明胶固定化的白地霉小球,并在其投加量为4g·L-1、搅拌时间为60min时,对岩溶水矿化度、硬度的最大絮凝率分别为96.88%、50.00%.经与化学混凝剂絮凝性能对比发现,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絮凝效果较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化学絮凝剂预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铃薯淀粉废水产生的季节性使得常规生物处理应用起来存在很大困难,采用絮凝剂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可减轻后续处理负担。文章使用常规化学絮凝剂AlCl3、Fe2(SO4)3、PAM以及有机和无机之间的相互复配对马铃薯淀粉废水进行絮凝预处理,研究了投药量、废水pH值、助凝剂CaCl2投加量以及沉降时间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各絮凝剂处理废水的较佳絮凝条件,并在较佳条件下处理废水,通过综合比较处理效率、处理成本、絮凝条件难易程度等方面,确定了马铃薯淀粉废水的较佳絮凝剂为AlCl3+PAM,其具有废水处理效果好(COD去除率为41.08%,浊度去除率为95.06%,色度去除率为90.63%)、投药量少(2mLAlCl3+0.3mLPAM)、助凝剂投加量少(1mLCaCl)2、较佳pH在废水初始pH范围内、处理成本低(11.05元/t废水)、产生污泥量少(649g/t废水)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选取浓度为25mg/L的酸性大红-GR溶液为模拟染料废水,采用氧化-絮凝耦合工艺,探索了氧化剂种类、絮凝剂种类、废水pH值、氧化剂和絮凝剂投加量对氧化-絮凝耦合处理酸性大红染料的影响,确定最佳处理条件为:酸性大红溶液初始pH值不变,高锰酸钾和PTSS的投加量分别为为20mg/L和10mg/L(以钛离子计),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最大,分别为96.3%、56.5%。通过FTIR光谱扫描、絮体的显微形貌观察、酸性大红和新型絮凝剂聚硅硫酸钛(PTSS)的表面电动电位随pH值的变化的测定,分析了氧化-絮凝耦合法的反应历程:高锰酸钾破坏酸性大红的发色基团后,自身被还原成新生态二氧化锰胶体;二氧化锰胶体吸附酸性大红及其氧化产物,并被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TSS通过电中和及架桥网捕等作用卷裹成絮体。  相似文献   
6.
基于混凝沉淀的基础理论,结合现有絮凝沉淀池的优点,通过对反应沉淀器核心结构的升级改造及搅拌系统的优化设计,开发了微旋涡无级变速反应器。该反应器集混合、絮凝、固液分离于一体,可创造微涡流与切向流相结合的优良水力条件,结构紧凑,能耗节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强化生物絮凝+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式一体化工艺对城市污水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能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组合工艺的较优运行条件下,装置对SS、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7%、89.3%、87.9%、73.4%、58.8%。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总体去除效果良好,且稳定可靠,其中生物絮凝吸附段对总磷的去除率为32.4%,生物接触氧化段对总磷的去除率为39.1%,并对装置的除磷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低温条件下絮体破碎再絮凝去除水中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低温条件下絮体的形成/破碎/再絮凝过程在适当条件下对絮凝去除水中颗粒物的强化效果,采用PDA2000透光率脉动检测仪对絮凝破碎再絮凝过程进行了在线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当电中和机理占主导作用时(混凝剂投加量小于0.1 mmol·L-1),絮体破碎后能重新絮凝,絮体大小能恢复到破碎之前;而当网捕卷扫机理占主导作用时(混凝剂投加量大于0.2 mmol·L-1),絮体的恢复情况不如电中和条件,再絮凝能力降低.投加适量的腐殖酸会增加絮体破碎前后的分形维数,但过量的腐殖酸则会降低破碎前后絮体的分形维数.絮体破碎再絮凝后其分形维数比破碎前高.腐殖酸的投加量并不会明显影响絮凝和破碎后再絮凝的FI指数.电中和絮体破碎前初始絮凝时间越长破碎后沉后水浊度越低,破碎后其浊度会比破碎前显著减小.较低投量的铝盐就能使得沉后水浊度降到很低,因此可以降低混凝剂投量而达到更好的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风浪作用下太湖改性沉积物对藻体絮凝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壳聚糖改性的太湖原位沉积物为分散介质,应用Y-型再悬浮发生装置,通过定量模拟太湖常见的中等级别风情,研究再悬浮作用下,改性沉积物对蓝藻水华的絮凝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在黏土加入量为0.2 g·L-1,壳聚糖分别为0.100和0.150 g·L-1,其蓝藻的去除率分别为93.55%和99.19%;在静止30 min后,壳聚糖加入量为0.15  g·L-1时,水体的浊度去除率达到78.60%;静止8 h后,水体的浊度去除率达到93.88%.同时,短期内壳聚糖的加入对水体中PO3-4-P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初步结果表明,在中风风情下,壳聚糖的加入量为0.15 g·L-1时,能更有效地去除蓝藻.表明利用壳聚糖改性沉积物来絮凝沉降太湖水华藻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比研究表明,引入水动力强度和水柱高度定量模拟方法,在确定壳聚糖投加量絮凝除藻中,具有明显的方法优势.  相似文献   
10.
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污水絮凝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油田聚合物驱(简称聚驱)采出污水,通过对油滴粒度分布、絮凝指数、油水分离特性和Zeta电位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聚合物、温度、药剂以及搅拌强度对絮凝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聚驱采出污水油水分离效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静电排斥并不是聚驱采出污水异常稳定的主要原因. 聚驱采出污水的油水分离特性与水驱采出污水相比存在显著差别,主要因为聚合物阻碍了小油滴的碰撞絮凝. 投加250mg/L由改性聚醚类破乳剂和弱阳离子絮凝剂复合而成的CHP-03药剂,可以有效克服聚合物的阻碍作用,获得92%的含油去除率. 该药剂在絮凝过程中并不依靠电中和机理来实现油滴的脱稳. 在现场条件下,温度的提高不能明显地促进油滴絮凝的有效性. 适当的高速搅拌可以加快絮体生长. 油滴之间的聚结破乳滞后于絮凝,絮凝的后期应避免剧烈搅拌,防止尚未聚结破乳的油滴重新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