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9篇 |
免费 | 3216篇 |
国内免费 | 29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53篇 |
废物处理 | 167篇 |
环保管理 | 308篇 |
综合类 | 4407篇 |
基础理论 | 1726篇 |
污染及防治 | 875篇 |
评价与监测 | 439篇 |
社会与环境 | 116篇 |
灾害及防治 | 4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5篇 |
2024年 | 218篇 |
2023年 | 307篇 |
2022年 | 386篇 |
2021年 | 340篇 |
2020年 | 318篇 |
2019年 | 291篇 |
2018年 | 331篇 |
2017年 | 397篇 |
2016年 | 399篇 |
2015年 | 415篇 |
2014年 | 417篇 |
2013年 | 577篇 |
2012年 | 467篇 |
2011年 | 385篇 |
2010年 | 359篇 |
2009年 | 351篇 |
2008年 | 293篇 |
2007年 | 326篇 |
2006年 | 304篇 |
2005年 | 210篇 |
2004年 | 200篇 |
2003年 | 197篇 |
2002年 | 134篇 |
2001年 | 116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coastal water of northeast Taiwan island, called 'Yin-Yang Hai' for its distinct yellow colour compared with blue offshore water, was investigated from 1989 to 1990 by the authors. Biological study showed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plankton to be Copepoda, Cladocera, planktonic eggs and Diatoma. Dominant species of benthos were young crabs, Amphipoda and Annelida, with Amphipoda usually occurring in heavily polluted areas. Heavy metal data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was high. the copper and iron concentration in algae of the intertidal zone was also high. the concentrations of iron and copper in inshore water were also higher than in offshore water. By comparison of the pH and salinity distribution of this area, we conclude that this coastal water has been polluted by acid waste water from coastal industry. the suspended solids concentration in sea water is high. Flocculation occurring at the boundary of fresh and saline water might be a reason for the distinct yellow colour of the water of this area. Further study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2.
对浙江省金华市义乌江采集的边滩沉积物柱样,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粒度、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环境磁学方法诊断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柱样磁性特征由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其垂向变化受到粒度和早期成岩作用的一定影响.柱样中重金属Cr、Ni、Cu、Zn、Cd、Pb含量及其富集因子除底部外,自下而上呈增加趋势,指示了柱样上部存在人为来源的重金属污染.柱样沉积物磁性特征与重金属含量及其富集因子的垂向变化存在相似性,其中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和硬剩磁(HIRM)与Cr、Cu、Zn、Cd、Pb的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磁性矿物与重金属具有相同的来源,或者细颗粒磁性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磁学方法可用于指示义乌江的重金属污染.但由于义乌江属于开放性的河流环境系统,磁性特征变化受多重因素影响,增加了利用磁学手段定量诊断重金属污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析昌吉市道路积尘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在昌吉市建成区采集52个道路积尘样品,测定其中Ni、Cu、As、Cd、Hg和Pb等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以及环境风险预警指数(IER)进行分析,并绘制其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昌吉市道路积尘中重金属元素除Ni和As外,其他4种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新疆土壤背景值;Hg、Pb和Cu属于中度污染,Cd为轻度污染,Ni和As为轻微污染,各样点6种元素PLI介于0.98—3.34,污染等级处于无污染到重度污染;所有样点RI介于121.22—483.43,处于中等到很强生态风险之间,RI的平均值为中等生态风险,其中Hg对RI的贡献率为55.59%;研究区IER的平均值为4.98,呈现中度预警态势。6种元素PLI、RI和IER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Hg为研究区最主要的污染元素和生态风险元素。 相似文献
4.
近50年鄱阳湖五大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基于鄱阳湖流域在江西省内部分对应的79县市气象站1960~2006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五大流域的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暴雨日数等3要素的变化趋势,并用Mann法进行了变化趋势的显著性检验,用距平与均方差之比达到15和20作为气候异常检验指标,对各流域的各时间序列进行了异常检验,采用了Mann Kendall法对各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表明:(1)各流域的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降水量与年暴雨日数密切相关;饶河流域强降水事件较多,降水强度大,赣江中游流域降水时间分布相对较均匀,强降水事件较少;(2)各流域年降水量、暴雨日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暴雨日数异常偏多的概率最大;(3)年降水日数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之前呈波动上升趋势,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2002年至今各流域降雨日数明显偏少;(4)各流域的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暴雨日数均未出现趋势性的突变;(5)近50年来鄱阳湖流域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情况加剧,旱涝灾害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共存元素对土壤小麦系统Cd、Pb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大田条件下共存元素以正对数模式与根系Cd、Pb密切相关,同种元素间相关程度最高;根系Cd、Pb积累主要取决于土壤环境Cd、Pb的含量,共存元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认为要防止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对人类的危害,就必须降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总量。 相似文献
6.
7.
8.
CRC-ICP-MS在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中的半定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非反应性的He碰撞模式和动能歧视与ICP-MS的联用技术,建立了一套在重金属环境突发事件中的半定量检测方法.通过对三江口表层水样加标回收及ESS-2标准土壤样品的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各种来源和各种活性的多原子离子干扰,实现多种重金属元素的一次性快速测定,水样的回收率85.5%~09%,标准土壤样品的回收率84%~107%.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两次突发环境事件中,为快速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铅锌冶炼厂土壤污染及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4,他引:57
对株洲市铅锌冶炼厂生产区进行了植被和土壤调查。结果表明,该厂土壤污染以镉铅锌(Cd、Pb、Zn)最为严重,尤其是重金属镉在土壤中含量超过背景值高达208倍,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尘降和雨水淋洗等使得污染加重。实验采集并分析测定了9种植物中重金属富集量,首次报道了土荆芥是一种铅超富集植物,其体内Pb质量分数高达3888mg/kg。另一种植物商陆能大量富集镉,具有地下部向地上部转运能力强、生物量大、富集总量高的特点,有很大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另外,荨麻对Zn有较强富集能力,这3种植物可分别用于铅、镉和锌等3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10.
曲霉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去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2种曲霉A.sojae M146和A.oryzae M149的菌体,作为吸附剂对水中Pb^2+和Cd^2 进行去除实验。结果表明,曲霉菌体的最佳培养时间为72h,吸附的最佳pH为5.5、温度为30℃、时间为1h。在最佳实验条件下,A.sojae M146对Pb^2 和Cd^2 的吸附率,分别为69.76%和72.28%;A.oryzae M149对Pb^2 和Cd^2 的吸附率,分别为60.64%和81.34%。使用稀碱溶液对曲霉菌体进行浸泡预处理后,可提高对重金属的吸附去除效果;而使用稀释、乙醇水溶液以及蒸馏水对菌体浸泡后,明显降低了重金属的去除效果。Na2CO3和EDTA溶液,可以有效地将重金属从曲霉体上解吸下来,从而达到重复利用菌体作为吸附剂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