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253篇
综合类   299篇
基础理论   94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92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Fenton试剂氧化结合混凝法对焦化厂熄焦循环水COD进行快速去除实验,结果证明:当[Fe2+]/[H2O2]为1∶15,初始p H为3,30%H2O24.5 ml/100 ml废水时,反应90 min,COD去除率可达到90%,满足回用标准。但是,此时水的颜色较深,继续调节p H至7,加入Fe C13140 mg/L,PAM(聚丙烯酰胺)5 mg/L,搅拌5 min,静置30 min,COD去除率可达95.4%。Fenton-混凝对低浓度NH3-N几乎没有去除作用,CN-的去除率接近30%。整个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变化,Fenton氧化120 min后,混凝,污水基本接近无色,但仍含有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循环井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因其对含水层扰动小、结构简单、修复成本较低等优点,逐渐成为修复污染含水层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目前尚缺乏循环井技术实际运行实例。以数值模拟为指导,基于模拟结果设计了循环井V1.0系统,建设了循环井系统,并通过野外现场试验对循环井的水流循环特征及溶质运移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溶质运移范围与循环井运行时间及循环井的抽注量呈正相关关系,同时水流及溶质运移范围也受到水平渗透系数与垂直渗透系数的影响。循环井的抽注量越大,上筛段水位下降及下筛段水位上升的幅度越大。使用高锰酸钾作为示踪剂时,随着循环井运行时间的增加,示踪剂能够以较高浓度被输送到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IC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的启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木糖生产废水,进行了(IC)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的启动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当进水COD/SO2-4值约为3.5时,控制COD负荷提高幅度为每次20%左右,经过26 d的驯化培养,COD和SO2-4负荷分别可达20 kg/(m3·d)和5.5 kg/(m3·d),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硫...  相似文献   
4.
原位化学修复技术在地下水环境中存在注入困难、扩散速度缓慢、扩散范围有限、扩散方向性不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际修复工程中的效能。地下水循环井 (GCW) 作为一种人为水力调控技术在耦合强化原位化学注入技术的修复效率方面具有潜力。采用一维砂柱实验、二维砂箱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GCW驱动下修复剂的迁移过程。选用过硫酸盐 (PS) 作为修复剂,研究了修复剂浓度和循环井工艺参数 (循环模式和循环流速) 、低渗透介质 (高岭石和伊利石) 对GCW增强修复剂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向循环模式有利于PS实现均匀分布,能显著提升PS的迁移速率,而逆向循环模式能使PS相对集中于靠近循环井的位置;提升循环流速有助于提升PS在横向及垂向上的迁移速率,但高循环流速会导致PS浓度分布变化幅度较大,也增加了修复过程的不稳定性;初始浓度越高,有效扩散系数越大,越有利于过硫酸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循环井能形成一个与低渗透区域正交的水力梯度以减弱低渗透介质对PS迁移的阻碍,其产生的流量能促使PS沿垂直于低渗透介质的方向发生垂向迁移。研究成果为受污染低渗透区域的原位高效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根据蜂窝断面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内混合液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利用Fluent软件对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Fluent的前处理软件Gambit完成流化床的三维模型,利用Fluent主程序解析计算,并利用后处理软件实现计算结果的显示.模拟计算结果获得了反应器内静压力、静压差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液体循环速度、气含率沿纵向及横断面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河流与湖泊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清除是实现水体彻底净化及底泥工程利用的关键。以增加了电解液循环的电动联合装置为修复设备,以Cu、Zn、Pb、Cr、Ni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结合小试模拟和中试模拟实验,明确修复装置对复合污染底泥的净化修复效果,并优化污染物回收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增设电解液循环有助于增强复合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离子的迁出,在小试模拟和中试模型实验中,底泥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4%~84%和52%~60%;中试模型实验修复后底泥中的Cr、Cu、Ni和Zn含量分别为140.31、314.47、250.93、464.17 mg·kg−1,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 的筛选值。在两极电解液增设pH调节装置和斜板沉淀池有助于以Cr(OH)3、Cu(OH)2、Ni(OH)2和Zn(OH)2沉淀物的方式对重金属离子进行回收,阳极电解液pH控制在5.0~6.5,阴极电解液pH控制在10时,阴阳极两侧电解液中重金属沉淀回收率均达99%。增加了电解液循环的电动联合修复技术可同步实现底泥污染物的净化及回收。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关系.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激励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东北强降水时空变化的特征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东北地区近45 a(1961-2005年)4-9月逐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影响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环流特征变化。结果发现,东北强降水集中度与强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对于强降水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从空间分布上看东北雨季强降水集中度由东向西趋于集中。从时间变化方面来看,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强降水集中度处于低值区,而在1991年之后东北地区强降水集中度大多处于高值区。强降水集中期仅在1970年代处于低值偏多的时期。对于东北不同区域大部分地区(除东北西北部外)在1990年代之后集中度都有所增加,集中度大值年出现的频率增加,而东北西北部的变化正好相反。东北地区强降水集中度偏高时,东北地区整层处于低压中心,在东北东部海面上有高压存在。东北地区存在着偏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交汇,在40~50°N纬度范围内高度场呈\"+-+\"波动。集中度偏高时东北东部地区有上升的垂直速度中心,并且上升速度随高度升高(300 hPa以下)而增强。东北地区水汽主要来源于鄂霍次克海冷湿空气。在东北地区存在着水汽通量散度的负距平中心,形成水汽异常辐合区,有利于强降水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区域COD、SO_2及TSP排放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空间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空间格局的有效手段.针对研究的空间范围不同,常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来衡量区域空间自相关程度.利用江苏省1990~2006年13个省辖市COD、SO2和TSP排放量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环境污染排放区域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COD和TSP排放总量分别从1990年的596 353 t和1 101 404 t显著下降到2006年的291 762 t和704 734 t,SO2排放量基本保持稳定;江苏省COD、SO2和TSP排放的空间自相关性随时间推移正在发生着变化,到2006年COD、SO2和TSP排放的Global Moran’s I分别达到0.465 7、0.214 2和0.510 1,呈现较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趋势,空间上的集聚分布格局业已形成,且COD排放先于SO2和TSP排放在空间呈现集聚格局,空间集聚的程度也较大;苏南与苏北的污染排放格局差异较大,苏南COD、SO2和TSP排放的Global Moran’s I值至2006年分别增加到0.499 7、0.320 2和0.298 3,集聚格局明显,而苏北COD、SO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燃煤锅炉烟气循环方式下飞灰汞的吸附特性,利用固定床汞吸附装置,对立式煤粉沉降炉不同模拟烟气循环工况条件下形成的飞灰汞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烟气循环比例、煤种、关键燃烧气体组分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烟气循环工况条件下形成的飞灰汞吸附能力明显优于非烟气循环工况(空气燃烧)条件下形成的飞灰,并且随烟气循环比例的增加,飞灰汞吸附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褐煤在净烟气循环比例为60%、40%、20%的条件下形成的飞灰汞吸附量分别是非烟气循环条件下的3.0、2.3和1.6倍.②烟气循环引起燃烧气体氛围中ρ(SO2)与ρ(NO)的变化会影响飞灰的物化特性及其汞吸附性能.随燃烧氛围中ρ(SO2)的提高,飞灰汞吸附量先增后减.烟气循环比例为40%且燃烧气体氛围中ρ(NO)为803 mg/m3条件下,ρ(SO2)为2 857 mg/m3时褐煤与烟煤燃烧形成的飞灰汞吸附量较高(分别为0.45和0.75 μg/g),分别较ρ(SO2)为1 428和4 286 mg/m3时提高了25%~300%和53%~78%.随燃烧氛围中ρ(NO)的提高,飞灰汞吸附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烟气循环比例为40%且燃烧气体氛围中ρ(SO2)为2 857 mg/m3条件下,ρ(NO)为1 205 mg/m3时褐煤和烟煤燃烧形成的飞灰汞吸附量较高,分别较ρ(NO)为803和402 mg/m3时提高了1.2~3.6和1.1~1.6倍.③飞灰中UBC(未燃尽碳)、CaO、MgO及Fe2O3可促进飞灰对汞的吸附.与褐煤飞灰相比,烟煤飞灰表现出更优的汞吸附性能,与UBC、CaO、MgO及Fe2O3在飞灰中的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研究显示,烟气循环方式下飞灰汞吸附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煤质的合理选择、烟气循环比例、循环气体成分及浓度参数的优化控制可显著改善燃煤锅炉烟气中汞的排放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