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甘肃永靖黑方台台塬因周缘后退式滑坡而被破坏的进程及原因,首先,利用1964-2010年间不同国别、不同卫星、不同分辨率、不同时间的多期遥感影像,解译相应时期的台塬边缘线,获得黑方台在近50年的时间里的台塬面积变化数据;其次,利用1977年、1997年、2001年三期1:10 000的地形测绘数据,提取高程及坡度值,得到黑方台的边缘线及面积变化数据,并对遥感获影像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对黑方台周缘滑坡发育过程及对台塬的破坏机制进行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在周缘后退式滑坡的破坏下,黑方台台塬面积一直呈减少的趋势,以1964年台塬面积为基准,至2010年的12期遥感影像提取的台塬面积数据表明,黑方台面积总计减少约0.61 km~2。经1977年、1997年、2001年三期的地形数据分析显示,至2001年,黑方台面积总计减少约0.52km~2,同时,与1975年、1995年、2000年遥感影像获得的台塬面积进行对比验证,误差不超过0.1%。黑方台台塬面积的减少源于周缘滑坡的极度发育,由于发展农业进行过量灌溉和黑方台特殊的地层结构,使得地下水位不断升高,浸润了黄土,导致黄土结构强度降低,同时,春冬季节的冻融作用进一步破坏黑方台周缘斜坡的黄土结构,最终导致滑坡的不断发生,年际循环的结果,造成了目前黑方台台塬的面积不断减少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纤维板生产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纤维板生产废水,探讨了臭氧投加量以及反应时间对COD和色度去除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工艺参数,并分析了这种处理方法的经济性。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为180mg/L、反应时间为30min时,纤维板生产废水的COD、色度去除率分别为58.3%、98.3%。采用臭氧氧化法深度处理纤维素废水的投资成本为600~700元/t,运行成本为0.8~1.2元/t,较Fenton氧化处理方法而言,在处理效率和经济成本上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耕种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田2种土壤耕作强度(深翻耕和浅旋耕)和3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抛秧和插秧)下的CH4排放规律,以探讨稻田土壤耕作强度和水稻栽培方式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栽培方式下,深翻耕和浅旋耕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土壤耕作强度对稻田CH4季节排放总量的影响受水稻栽培方式的制约:抛秧方式下,浅旋耕与深翻耕处理相比,稻田CH4排放量减少31.37%(P0.05);而直播和插秧方式下,2者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水稻栽培方式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直播稻田CH4排放大致呈现"双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低;而移栽稻田(抛秧和插秧)CH4排放大致呈现"三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高。与深翻耕抛秧相比,深翻耕直播和深翻耕插秧稻田CH4排放分别减少23.31%和42.51%;而浅旋耕方式下,3种水稻栽培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降低土壤耕作强度,以浅旋耕代替深翻耕,可以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CH4排放。与水稻移栽相比,水稻直播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具有一定的CH4减排潜力,但仍需加强中后期田间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培养和田间试验测定了冬季休闲、种麦和淹水处理水稻生长期CH4的产生潜力、氧化潜力及其排放通量,以探讨冬季土地管理对后续稻季CH4产生、氧化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与种麦处理间CH4产生潜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2者均显著低于淹水处理(P〈0.05);各处理间CH4氧化潜力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中NH4^+-N含量可能是较冬季土地管理更为重要的影响CH4氧化潜力的因素;休闲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种麦处理(P〈0.05),但2者均显著低于淹水处理(P〈0.05)。冬季持续淹水稻田CH4产生潜力显著高于冬季排水稻田是其CH4排放量远高于冬季排水稻田的原因。冬季土地管理对稻季CH4排放的影响主要受CH4产生潜力而非CH4氧化潜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张晓艳  张广斌  纪洋  马静  徐华  蔡祖聪 《生态环境》2010,19(11):2540-2545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田间原位观测和室内培养试验连续一年研究了冬季淹水稻田的CH4产生潜力、氧化潜力和排放通量,以探讨冬季淹水稻田CH4产生、氧化和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251 d(d表示淹水后天数),CH4产生潜力逐渐增大,到251 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0~204 d,CH4氧化潜力变化较小,但到235 d急剧增至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0~169 d,稻田几乎没有CH4排放,192 d才开始有较明显的CH4排放,到230 d达最大值,为80.2 mg.m-2.h-1,随后逐渐减小,331 d出现一个CH4排放高峰。全观测期内CH4排放量为69.9 g.m-2,其中非水稻生长期排放6.7 g.m-2,占总量的9.5%。全观测期内CH4产生潜力与土温及土壤Eh均无显著相关性;全观测期内CH4氧化潜力与土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稻生长期CH4氧化潜力与土壤中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观测期内稻田CH4排放与土温和CH4产生潜力两个因素均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采用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成功启动了餐厨垃圾与剩余污泥混合发酵平行系统,重点探究了不同污泥停留时间(SRT)缩减幅度对于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混合发酵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幅度地缩减SRT( 8. 3 d)提升反应器运行负荷,不利于反应器的稳定运行;随着反应器运行负荷的增加,SRT缩减幅度应逐渐降低(5~0. 9 d),能够取得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混合发酵系统的高负荷稳定运行.经过282 d的运行,CSTR混合发酵系统能够在SRT为9. 1 d,进料负荷(以COD计)为(12. 9±1. 5) g·(L·d)~(-1)的条件下稳定运行,相应的甲烷产量为3. 94~4. 25 L·(L·d)~(-1),甲烷产率(以COD计)为288~302 m L·g-1,p H和挥发性脂肪酸(VFA,以COD计)分别稳定在7. 80~7. 83和0. 32~0. 39 g·L-1.此外,还探究了高负荷条件下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混合发酵污泥特性,结果表明,餐厨垃圾和剩余污泥混合发酵系统甲烷转化途径以乙酸转化途径为主,具有较高的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的产甲烷活性和辅酶F420的质量摩尔浓度.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7月(夏季)和2010年9月(秋初)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以及优势种变化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夏季和秋季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65种,包含14类浮游幼虫(体))和平均丰度(295.5 ind/m3)均高于秋初(54种,包含15类浮游幼虫,229.6 ind/m3),夏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也高于秋初。季节间优势种差异明显,夏季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等,秋初优势种为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和强壮箭虫等。暖水种(背针胸刺水蚤)和小型水母(锡兰和平水母和球型侧腕水母)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成为优势种在此前从未报道过,这值得引起重视,并进行持续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血清瓶批式实验,研究了不同C/N下葡萄糖和乙酸钠对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系统(SAD)污泥活性及脱氮性能的影响.耦合系统颗粒污泥为在亚硝态氮充足的UASB连续流反应器中培养得到,具有较高的厌氧氨氧化活性和反硝化活性.以葡萄糖为碳源,C/N分别为1,2,4时,厌氧氨氧化活性差异不大,反硝化活性逐渐增加,亚硝态氮最大降解速率分别为0.265,0.345,0.453kgN/(kgVSS·d);以乙酸钠为碳源,C/N分别为1、2、4时,厌氧氨氧化活性和反硝化活性都无明显差别.相同C/N下,耦合系统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的厌氧氨氧化活性较高,以乙酸钠为碳源时的反硝化活性较高.C/N分别为1,2,4时,以葡萄糖为有机物的氨氮最大降解速率分别为乙酸钠的1.15,1.19,1.58倍,以乙酸钠为有机物时反应的亚硝态氮最大降解速率分别为葡萄糖的1.89,1.48,1.15倍.实验的数学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模型的模拟,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实验过程中氮素的变化趋势,在C/N为1~4时耦合系统中颗粒污泥的厌氧氨氧化活性无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施用生物炭对土壤Cd形态转化及烤烟吸收C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盆栽试验模拟Cd污染土壤,研究施用烟秆炭(0、10、20 g·kg~(-1))对土壤pH、有机质含量、土壤Cd形态分布及烤烟Cd含量和Cd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在同一Cd污染水平下,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效态Cd和可交换态Cd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有机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升高.移栽后30 d,处理G2T2和G2T1的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降幅分别达到45.59%和24.56%.外源添加Cd的土壤中,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均与土壤有效态Cd和可交换态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Cd污染土壤上,施用生物炭能明显降低烟株各部位Cd含量,烟株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显著升高,烟株各部位Cd累积量和总Cd累积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由此说明,在Cd污染的土壤上施用生物炭能够使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Cd转化为潜在的无效态Cd,从而达到修复土壤并减轻作物受Cd毒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和抗旱指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研究途径,以及人工采取的抗旱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森林植物的抗旱性机理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