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综合类 | 28篇 |
基础理论 | 62篇 |
污染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经过镉、铅45h污染处理,运用Northein斑点杂交分析和酶活性测定的方法探测萌发期小麦ADH酶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ADH基因表达在RNA和酶活性两个层次均有变化,并且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反映重金属的影响是来源于基因转录水平。同时,ADH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是一种植物对以重金属为主导因子的环境条件的应激性反应,其中镉的效应大于铅,元素间相互作用的效应与镉铅的复合方式相关。从实验结果推测镉、铅干扰ADH基因表达的效应是间接的。 相似文献
3.
表达肺炎嗜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主要外膜蛋白(MOMP)的可变区VD2-VD3区.纯化产物并进行免疫活性分析,为探索重组蛋白在肺炎嗜衣原体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提供资料.应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技术,从肺炎嗜衣原体标准株AR-39的MOMP上扩增出抗原优势表住VD2-VD3区,将目的片段定向插入pET-30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121,IPTG诱导表达并以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产物并行western-blot鉴定.成功构建了pET-30a-MOMPVD2-VD3的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出相对分子质量(Mr)为24×10^3Da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证实重组蛋白能与Cpn MOMP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肺炎嗜衣原体的MOMPVD2-VD3基因可以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其表达产物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为肺炎嗜衣原体诊断候选抗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图4,参9. 相似文献
4.
5.
嗜盐菌群对菲的降解及萘双加氧酶基因的表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胜利油田富集了一个能够降解多环芳烃的嗜盐菌群,通过克隆文库技术解析了菌群萘双加氧酶(ndo)基因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嗜盐菌群有6种ndo基因型,其中3种主要基因型(占总克隆子92.7%)与经典nah-like基因的相似度为89%.采用real-time RT-PCR等技术分析了不同盐度下菲降解过程中ndo基因的表达量、降解速率、生长曲线以及菲的生物可利用度,探索了菌群对菲的降解及ndo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当盐度由10%升高到20%,菌群完全降解100mg/L菲的时间从6d延长到9d,菌群生长的迟滞期由1d延长为3d.溶解菲的浓度在菌群生长过程中呈增加的趋势.Ndo基因的表达量在降解过程中呈先降低后随溶解菲浓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表明高浓度菲在初始阶段可能抑制ndo基因的表达.单因素方差分析(n=3, P>0.05)表明溶解菲浓度在10%和20%盐度下没有显著差异,表明一定范围的盐度不会影响菌群降解过程中菲的溶解度.菌群nd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10%盐度下较在20%盐度下高,说明盐度对嗜盐菌群功能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营养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发现日粮中微量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物基因的表达,这种作用可以发生在转录水平,也可以发生在转录后水平,进而影响机体的整个代谢过程.综述微量元素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机制、存在方式,并介绍铁、硒、锌、铜、铅等元素对部分基因表达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0)基因的定位,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fdC基因片段作探针,Southermblot杂交定位L1菌株的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位于PstI的I片段和BamHI的M和N片段。 相似文献
8.
腈菌唑(MT)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手性杀菌剂,其手性对映体为(+)-腈菌唑(MT1)和(-)-腈菌唑(MT2)。为评估腈菌唑单体暴露对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肝脏代谢功能的毒性影响,研究了MT1(5 mg·kg-1)和MT2(5 mg·kg-1)暴露28 d下蜥蜴体重、肝组织病理学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MT1暴露组的蜥蜴体重在28 d时出现显著下降。在MT1和MT2暴露后,蜥蜴的肝组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在MT1暴露下,基因CYP1A1、CYP2D6、CYP3A4、CYP3A7和CYP2D3的表达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而基因CYP2C8A的表达显著上调。在MT2暴露下,基因CYP3A4、CYP3A7和CYP2D3的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基因CYP1A1和CYP2C8的表达显著下调;基因CYP2D6的表达显著上调。不同腈菌唑单体对蜥蜴体重、肝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不同,具有一定的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辣椒倍半萜环化酶基因在几种非生物诱发因子作用下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在CuCl2,HgCl2及NaCl、紫外线等几种诱发因子作用下辣椒倍半萜环化酶活性表达,并利用从辣椒中克隆出来的2个倍半萜环化酶等位基因cDNA的特异性片段,研究这两个等位基因在上述诱发因子作用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CuCl2,HgCl2,NaCl2、紫外线诱发作用下,离体辣椒叶片均能表现一定的倍半萜环化酶活性,而CK中几乎检测不出倍半萜环化酶活性,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辣椒倍半萜环化酶基因在逆境下被诱转导,两个cDNA在不同的诱发因子在相同的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有一定的特异性,推测该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在辣椒适应不同逆境的防御反应中有一定的意义,图5参6。 相似文献
10.
腈菌唑(myclobutanil, MT)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手性杀菌剂,其手性对映体为(+)-腈菌唑(MT1)和(-)-腈菌唑(MT2)。腈菌唑手性单体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但很少有其对爬行动物的对应选择毒性研究。为了评估腈菌唑手性单体对丽斑麻蜴性腺系统的毒性影响,将MT1(50 mg·kg-1)和MT2(50 mg·kg-1)以经口灌胃方式分别暴露给蜥蜴28 d。暴露期间,记录观察蜥蜴体重、血液中性激素(睾酮T和雌二醇E2)浓度以及性腺相关基因(3β-HSD、17β-HSD、CYP11A、CYP17、CYP19A、ER-α和AR)的表达图谱的变化。在MT1暴露组中,蜥蜴体重在28 d出现明显下降。而在MT2暴露组中,蜥蜴体重没有明显变化。雄性蜥蜴在经过1 d的暴露后,E2浓度在MT1暴露组中明显下降,而在MT2暴露组中明显上升。这些结果表明了腈菌唑手性单体的对映选择性毒性。在MT2暴露14 d后,雌性蜥蜴中CYP19A基因的表达上调弥补了体内E2浓度的降低。在MT1暴露的14 d,蜥蜴卵巢中观察到的CYP11A和CYP17基因表达下调以及CYP19A基因表达不变的这一现象解释了蜥蜴血液中E2和T的浓度减少。这些结果表明:MT1和MT2暴露对蜥蜴体内性激素造成不同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会相应改变性腺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MT1和MT2对性腺系统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可能对蜥蜴造成不同程度的生殖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