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0篇
废物处理   2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水处理系统剩余污泥碱处理融胞效果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肖本益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06,27(2):319-323
研究了碱处理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剩余污泥的融胞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碱处理能够使污泥细胞中有机物溶出,成为溶解性物质,从而使污泥液相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增加.pH值高于11.0时,污泥的絮体和细胞2种结构被破坏,而pH值低于11时,仅能破坏其絮体结构.碱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是OH-离子,但同时加入的金属离子也会影响污泥融胞的效果.碱处理能减小污泥的重量,VS的最大去除率可达48.01%(TS约为40.40%,pH值13.0左右时).污泥粒径随着碱处理pH值的升高而减小.污泥浓度、pH值和处理时间均是影响碱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正交试验表明,在高pH值下,污泥浓度越高,碱处理污泥融出的SCOD总量越多,但折算为相同pH值下,单位污泥融出的SCOD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
3.
颤蚓在活性污泥中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诸晖  魏源送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08,29(5):1342-1347
以颤蚓为研究对象,活性污泥为底物,通过批量培养实验,考察了颤蚓在20℃和25℃2个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状况.在16周的培养过程中,颤蚓在活性污泥中的生长较好地符合Logistic曲线;25℃更适于颤蚓生长,颤蚓个体在25℃下体重和体长的增长速率分别是0.0470mg·(条·d)-1和0.1936mm·(条·d)-1.同时,颤蚓在25℃下的体重-体长关系式为W=0.008 L2.028 (R2=0.8685),符合颤蚓科蠕虫体重-体长关系式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底物相比,以活性污泥为底物时的颤蚓生长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天津市两条典型排污河(大沽排污河和北塘排污河)沿河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分布特征,并通过对荧光参数——紫外区类富里酸峰中心位置的荧光强度与可见区类富里酸峰中心位置的荧光强度比值(r(A,C))和激发光波长370nm时荧光发射光谱强度在450nm与500nm处的比值(f450/500)的分析,探讨了水体中DOM的来源.结果表明,大沽排污河除中游个别位置外,其它位置水体均能检出紫外区类富里酸、类蛋白、可见光区类腐殖质、紫外区类腐殖质,总体上呈中游少、上下游多的特点;而北塘排污河水体中DOM的荧光峰从上游到下游呈增多趋势,但检出数量比较少.两条排污河水体中DOM均以紫外区类腐殖质最强.两条排污河水体中DOM的荧光强度与其水质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大沽排污河的相关系数更大.结合荧光参数r(A,C)和f450/500的分析和现场对入河排污口的调研,发现两条排污河的溶解性有机质来源均以入河排污口排污汇入(陆源)为主,另外还有少量沉积物有机质释放(微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活性污泥中紧密结合胞外聚合物(tightly bou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TB-EPS)的絮凝特性,采用激光粒度仪在线监测技术考察了TB-EPS与高岭土生成絮体的过程以及絮体的破碎与再凝聚规律.结果表明,TB-EPS的主要组分为蛋白质和多糖聚合物,增加TB-EPS的投加量,絮体的粒径相应增大,悬浊液的剩余浊度降低.随着絮体破碎-再凝聚次数的增加,絮体的破碎因子升高而恢复因子降低,表明TB-EPS形成的絮体的强度逐渐降低,同时再凝聚的能力也逐渐降低.TB-EPS吸附高岭土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作用,但在絮体形成过程中多糖聚合物之间的纠缠作用和蛋白质成分之间的疏水作用也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絮体的破碎是侵蚀和破裂同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活性污泥絮体的分形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阮晓东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13,34(4):1457-1463
通过小角光散射(small-angle light scattering,SALS)实验确定出活性污泥絮体的分形区域,对絮体粒径分布进行了拟合分析,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对絮体在不同尺度下的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污泥絮体是由一系列的絮团结合而成,絮体表面凹凸不平,有各种"孔洞","缝隙",絮体内部存在一系列的孔隙.较大尺度的絮体同时存在多种孔道结构,构成絮体中营养物和水流的运输通道;污泥絮体在0.5~50μm之间具有明显的分形结构,表明活性污泥絮体在较小的粒径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活性污泥的粒度分布属于Gamma分布方式,证明污泥絮体的成长过程是一种絮团-絮团的凝聚过程.  相似文献   
7.
杨凯雄  李琳  刘俊新 《环境工程》2016,34(3):107-111
工业生产、污水及垃圾处理等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和恶臭物质逸散到空气中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大流量、低浓度VOCs和恶臭物质具有处理效果好、投资及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的优点。阐述了生物滤池、生物洗涤塔和生物滴滤池等常规生物处理技术,以及真菌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生物转鼓过滤器、生物物化组合反应器等新型生物处理技术的特性、适用范围、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并对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缺氧-好氧生物膜法脱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防止氮污染对水体造成的危害,我国对氨氮排放实行严格的控制。采用缺氧-好氧淹没式生物膜脱氮方法研究其处理效果与工艺参数,并着重研究氮负荷和碳源对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微生物在膜上的分布特性及其对底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缺氧段(A段)停留时间为7.3h,好氧段(0段)为15.7h好氧段容积负荷:COD0.36kg/m3·d,NH3-N0.35kg/m3·d;缺氧段硝态氮负荷0.65kg/m3·d,COD负荷1.7kg/m3·d。这一水处理技术工艺稳定,NH3-N与NOx-N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而且生物活性强,分布较均匀,是目前控制氮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处理乙硫醇废气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物滤池是废气生物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 ,其生物相包括细菌和真菌 .对于疏水性有机物质 ,真菌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 ,而且真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比细菌强 .本研究采用生物滤池处理含乙硫醇废气 ,通过对生物滤池填料上附着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表明 ,初步判定分离出的菌株分别为常现青霉、宛氏拟青霉、文氏曲霉和顶孢头孢霉 .  相似文献   
10.
真菌降解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利用真菌降解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反应器的特性及发展状况。阐述了真菌反应器内填料的选择以及温度,湿度,pH,含氧量等条件对真菌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