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尾水尾气,其处理技术普遍存在工艺设计不成熟、污染物脱附规律认识不明晰、二次污染控制措施薄弱等问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指导。通过分析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工程尾水尾气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污染物脱附规律和现有专利情况,总结归纳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提出原位热脱附工程尾水尾气处理工艺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建议,并展望进一步的应用及研究,以期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稳定化实验、连续提取实验及植物毒性实验,研究了沼渣对硫酸亚铁稳定化Cr (Ⅵ)污染土壤的促进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沼渣协同硫酸亚铁对土壤中Cr (VI)有良好的稳定化效果.最佳的修复条件为:n(Fe)/n(Cr)=3∶1,含水率为35%,沼渣投加量为4.5%,反应时间为12 d,此时Cr (VI)稳定化效率为99.85%,残余六价铬含量为1.49 mg·kg-1,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筛选值5.7 mg·kg-1的限值要求.由连续提取实验结果可知,沼渣+硫酸亚铁稳定化处理后酸溶态铬含量显著降低,而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铬含量明显增加.风险分析进一步表明,沼渣+硫酸亚铁稳定化处理后铬的风险等级由非常高风险降至低风险.植物毒性分析可知,沼渣+硫酸亚铁稳定化处理植物毒性显著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分析可知,沼渣+硫酸亚铁稳定化处理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我国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土壤累积风险分析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由于饲料中微量元素的添加,造成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元素的环境污染风险增高.本文通过各地畜禽粪便样品采集分析和文献查阅等途径,搭建了我国畜禽粪便重金属元素含量数据库,使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不同来源畜禽粪便重金属的含量差异;在此基础上,借助农田土壤重金属流动模型进行情景分析,定量了施用畜禽粪便时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的累积速率和对应的最大施用年限.结果表明,我国畜禽粪便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为偏态分布,镉(Cd)、铅(Pb)、铬(Cr)、砷(As)、汞(Hg)、铜(Cu)、锌(Zn)和镍(Ni)的含量(mg·kg~(-1))范围分别为未检出(ND)~147、ND~1 919、0. 003~2 278、ND~978、ND~103、ND~1 747、ND~11 547和1. 22~1 140,均值(中位值,mg·kg~(-1))分别为2. 31(0. 72)、13. 5(8. 96)、36. 3(12. 0)、14. 0(3. 52)、0. 97(0. 07)、282(115)、656(366)和21. 8(13. 1),均值比中位值高1~13倍.依据我国有机肥行业标准NY 525-2012,畜禽粪便中Cd、Pb、Cr、As和Hg的超标率分别为12. 3%、2. 58%、2. 76%、20. 6%和3. 69%;按照德国腐熟堆肥标准,Cu、Zn和Ni的超标率分别为53. 9%、45. 7%和0. 59%.我国畜禽粪便中Cd、As、Cu和Zn的超标率比较高,达到10%以上.不同区域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山东省畜禽粪便As、Cd平均含量最高,分别是全国平均含量的1. 7倍和10. 1倍,江西省畜禽粪便Cu、Zn含量相对最高,分别是全国含量均值的2. 1倍和2. 4倍;华东沿海地区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不同来源畜禽粪便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猪粪中Cd、As、Hg、Cu、Zn、Ni这6种元素平均含量分别是牛、羊、家禽粪便的1. 0~3. 0、1. 8~6. 8、1. 1~15. 8、4. 9~17. 5、2. 7~12. 0和1. 7~2. 1倍;家禽粪的Pb含量最高,其均值分别是对应猪、牛、羊粪便的2. 8、2. 5和2. 2倍.进一步预测施用不同来源动物粪便后土壤重金属累积风险,发现超过90%的情形下,Cd的累积速率低于0. 02 mg·(kg·a)~(-1); Pb累积速率均低于0. 15 mg·(kg·a)~(-1),施用家禽粪便情景下Cr累积速率最大,最大值达到了0. 28 mg·(kg·a)~(-1).  相似文献   
4.
北京某地铁污染土壤修复工程采用异位土壤气相抽提修复施工方案。根据场地污染物的特性及修复场地实际情况,设计了异位土壤气相抽提修复系统,并通过中试研究获得了系统运行参数,验证了系统的修复效果,最终工程实施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异位SVE技术对主要污染物1,2-二氯乙烷、氯乙烯、氯仿和总石油烃(C_6-C_9)在土壤中的去除率达92.02%~99.07%。异位SVE在本修复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为今后类似污染场地土壤异位修复问题提供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固定剂对土壤中重金属Cr形态变化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用天然沸石、FeSO4、MgO质量比为2∶1∶1的物质组合作为固定剂,取一定量风干后的Cr污染棕壤土样,按照5%的比例加入固定剂。在封闭的体系里培养1周后,用Tessier序列提取法提取土壤中添加固定剂前后不同污染程度时各形态的Cr,并对生物可利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r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以残渣态比例最高,固定剂的添加使Cr向稳定的铁锰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方向转变,降低了碳酸盐结合态的比例,从而使Cr的生物利用性和迁移性降低,减小了Cr进入生物链的几率,一定程度保证了土壤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下水铬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铬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治理极为迫切。渗透式反应墙技术(PRB)作为一种地下水修复的新型技术,可实现铬污染地下水持续原位处理。归纳总结了PRB技术修复铬污染地下水常用的活性填料、工程应用中的关键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了PRB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热解吸工艺放置顺序对土壤重金属稳定化效果的影响,通过小试模拟的方式,对不同种类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了土壤的关键指标在加热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热解吸工艺放置在添加稳定化药剂前时,会提高土壤的pH,也会使土壤的重金属有效态质量分数和酸浸出质量浓度增加,但仅有较低的可能性使2者超标。并且,根据不同的土壤酸碱性质,热解吸工艺对重金属形态转化产生的影响不同。当热解吸工艺放置在添加稳定化药剂后,不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和浸出浓度,并对重金属的形态转化没有影响。2种技术联用时的顺序对重金属稳定化效果的影响较小。本研究可为工程项目实施时的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浓度含砷污泥的药剂稳定化和水泥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铜冶炼厂高浓度含砷污泥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药剂稳定化和水泥固化小试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剂量的两种稳定化药剂和矿渣硅酸盐水泥(PSA)单独投加后污泥中砷的浸出毒性。研究发现:该铜冶炼厂污泥中砷含量极高,达到危废级别。对含砷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稳定化效果的两种药剂对高浓度含砷污泥的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在高剂量投加(15%)条件下仍不能使污泥中砷的浸出浓度低于5mg/L的危废鉴别标准值。相比而言,传统的水泥固化处置方式能有效降低污泥中砷的浸出浓度,使其低于5mg/L,但该处置方式污泥增容显著,会增加后续相关处理费用和难度。本研究对开展含重金属污泥和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修复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官能团丰富、稳定性高等特点,施入土壤后可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从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生物炭还田应用效果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物炭推广应用的限制因素,并从生物炭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生物炭的制备工艺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展望。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可通过阳离子-π作用、离子交换、络合、共沉淀、氧化还原和静电吸附作用降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累积。但生物炭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作用效果不稳定、价格高昂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等问题,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明生物炭与土壤互作关系、完善生物炭制备工艺,为生物炭的广泛高效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铅污染土稳定化药剂性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稳定化作为一项低成本、高效率、且无二次污染的技术,在铅污染场地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实验对三种铅污染土稳定化药剂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三种药剂分别为:与铅生成磷酸盐沉淀的A药剂,生成硫化物沉淀的B药剂和形成不溶于水的稳定螯合物的C药剂。根据实验结果,A药剂的稳定化效果最好,对于处理铅浸出浓度在20 mg/L以内的轻度污染土和90 mg/L左右的高浓度污染土,建议的药剂投加比分别为8%和13%,根据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项目经验,为保证工程质量,建议分别采用10%和15%的药剂投加比。实验结果可为今后的铅污染土稳定化技术应用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