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政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强化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是污泥处理、处置的有效方式之一,实现了污水处理行业“以废治废”的目的。水解环节是污泥发酵产酸的限制性步骤,对污泥进行预处理提高污泥水解效率是解决污泥发酵产酸产率和产量低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报道的污泥预处理方法众多,改善发酵过程的机理和效果不尽相同。总结和对比分析了目前常见的促进污泥发酵产VFAs的预处理工艺,阐述了各预处理工艺的原理、特性和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了其经济成本,综合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污泥发酵产酸工程方案设计和优选提供文献借鉴。  相似文献   
2.
单级与二级BAF工艺除碳硝化效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曝气量、HRT、水温、进水水质相同的条件下,对比研究了单级(BAF C/N)和二级曝气生物液池(BAF C+N)处理生活污水的除碳硝化效能。结果表明,将除碳和硝化分级有利于提高BAF工艺的处理效能。分级后,C柱较C/N柱具有更高的COD去除容积负荷,且出水COD浓度稳定低于50 mg/L;二级BAF工艺出水NH4+-N浓度由单级BAF的5~12 mg/L降至5 mg/L以下,且N柱在pH<6.3时依然能够进行硝化;N柱中下部具有较高的微生物活性,平均比耗氧速率为32 mg O2/(g VAS·h)。二级BAF中C柱的反冲洗周期和强度与单级BAF相同,而N柱的反冲洗周期则延长至5~7 d,能够降低反冲洗能耗和用水量。  相似文献   
3.
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宏杰  董文艺  李伟光  尹文超  陶鑫 《环境科学》2008,29(10):2856-2861
通过批量实验对比了活性污泥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搅拌速度和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对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吸附等温方程同时符合Langmui,和Freundlich方程,而粉末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活性污泥对结晶紫具有很好地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达到571.26 mg·g-1,远高于粉末活性炭的131.09 mg·g-1.应用假一级和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活性污泥吸附结晶紫更符合假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搅拌速度仅对转速低于500 r·min-1时的污泥吸附速度有影响,吸附速度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加快,但并不影响活性污泥对结晶紫的最终吸附平衡.当活性污泥/结晶紫比例较低时(10:1,质量比),出水中结晶紫的浓度随着初始结晶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初始比例为20:1和50:1时,初始结晶紫的浓度对出水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泥水预分离MBR膜污染缓减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宏杰  董文艺  白微  李伟光  杨跃 《环境科学》2009,30(7):1978-1982
通过长期运行实验,进行了泥水预分离膜生物反应器(sludge/water pre-separation membrane bioreactor, S/W-MBR)与传统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SMBR)对比研究,考察了污泥浓度、胞外聚合物含量(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及过膜阻力(trans-membrane pressure, TMP)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膜污染的缓减作用.结果表明,S/W-MBR与SMBR生物区的污泥浓度基本一致,而S/W-MBR膜区的污泥浓度较SMBR有显著降低.两者生物区的EPS含量均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S/W-MBR膜区的单位质量污泥的EPS含量始终保持在15 mg/g左右的较低水平.S/W-MBR比SMBR具有更好的缓减膜污染能力,在近90d的连续运行过程中,前者的膜组件仅需清洗2次,后者的膜组件清洗了5次.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污泥停留时间(SRT)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和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PAc-MBR)降解有机物速率的影响,探讨了污泥活性与胞外聚合物(EPS)的关系.结果表明:MBR和.PAC-MBR中COD降解速率随SRT延长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39~48d和48d时达到最快,对应速率常数为2.586和3.856,PAC-MBR中COD降解速率普遍高于MBR,说明投加PAC使污泥活性提高,SRT对污泥活性影响较大;MBR和PAC-MBR中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与COD降解速率常数K1变化趋势一致,且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与K1呈良好正相关关系,说明系统的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可以作为衡量污泥活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普通活性炭对污水厂臭气中甲硫醇吸附量低的问题,采用KMnO4浸渍改性以获得高甲硫醇吸附量的改性活性炭,通过低温氮吸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Boehm滴定等表征揭示改性后活性炭吸附量提高的原因,并进行改性活性炭吸附甲硫醇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KMnO_4浓度为1%、温度为25℃、活性炭与浸渍液质量比为8∶100的条件下浸渍6 h,改性活性炭对甲硫醇的静态吸附量最高,达到344.22 mg·g~(-1),是未改性前的4.04倍:改性活性炭对甲硫醇吸附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表面碱性基团的增加(是原来的2.53倍),以及微孔容积和比表面积的增加。改性活性炭对甲硫醇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同时粒子内扩散模型显示吸附过程由气相扩散和内扩散共同作用;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具有多层吸附特征,且吸附容易进行,属于优惠吸附,是一个自发、放热和熵减的过程,升温不利于对甲硫醇的吸附。  相似文献   
7.
在初沉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以NaOH作为碱剂调节污泥pH,虽能有效提高发酵液中有机物浓度,但同时发酵液中的氮、磷等副产物的含量也增加,且发酵后污泥脱水性能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小试实验,考察了NaOH与Ca(OH)_2混合碱和沸石联用的强化方式对发酵液性质及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aOH与Ca(OH)_2比值为1:3的混合碱液调节初沉污泥pH至10,且同步投加80 g·L~(-1)沸石时,具有较好的强化发酵及控制氮、磷副产物的产生的特性,同时发酵后污泥具有较好脱水性能。在此条件下,发酵液的TVFA、SCOD、NH_4~+-N和PO_4~(3-)-P分别为2898.1、4960、106.1和3.1 mg·L~(-1),具有作为反硝化碳源的潜力,同时发酵后污泥CST值为273.9 s,具有较好脱水性能,有利于污泥的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增强Ag_3PO_4的催化应用性能,采用水热还原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磷酸银(rGO/Ag3PO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表征;考察了氧化石墨烯(GO)掺量、溶液pH、光源对其光催化降解卡马西平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催化降解过程中活性物种的确定,初步推断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有助于提高Ag_3PO_4颗粒分散性,增强其光响应能力和光催化活性。当GO掺量为0.7%,初始pH为5~9时,全波段辐射处理初始浓度200μg·L~(-1),卡马西平在6 min内基本可实现对其完全降解。催化降解过程中光生空穴是主要的活性物质,其与羟基自由基、水合电子共同作用实现卡马西平的降解。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树脂法提取活性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的提取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树脂量60g/g VSS,振摇频率200r/min下处理4 h,EPS的提取量达到111.20 mg/L,DNA占提取量的12.13%.该方法的重现性试验结果还表明,EPS及其各成分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21%~6.07%之间,能较好地满足试验要求,是一种可靠的EPS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去除感潮河道底泥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从深圳市某受DMP污染的感潮河道底泥中富集驯化出了一个土著DMP高效降解功能菌群(命名为菌群ZM),确定了菌群ZM的优势功能菌属,探究了pH、温度、盐度对其降解DMP的影响,研究了其在模拟底泥中的DMP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的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是最主要的DMP降解功能菌。pH为6、温度为35℃是菌群ZM降解DMP的最佳条件。菌群ZM在盐度0.05%~1.00%内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菌群ZM在2 d内可以降解模拟底泥中70%的DMP(初始质量浓度100 mg/kg)。综上,菌群ZM在处理感潮河道底泥中DMP污染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