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8篇
综合类   70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四川省眉山市“三线一单”编制试点工作的开展,探索出适合四川省情、尺度得当、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控单元划分方法和适用技术方法以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定原则,为全省“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急救援物资车辆运输线路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给紧急救援物资支持保障中心的物资调度人员提供科学的车辆路线调度决策方法,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响应能力,基于应急条件下物资运输调度的时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特征,运用旅行商理论,对上述3个决策属性分量进行了数学描述,构造了它们的目标函数,并进行了无量纲和权重聚合处理,继而按照多属性决策理论建立了用来评价备选线路决策效用函数的数学模型.利用期望效用属性合并所搜集的信息,将多属性决策问题转化成单属性决策问题,确立了选择具有最高期望效用方案的方法,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急救援条件下的运输调度与正常环境下的企业运输调度决策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虽然本质上属于图论中最短路线问题的范畴,但由于多个决策目标的存在,不能直接运用最短路线模型和Dijkstra算法求解.运用多属性决策理论建立的评价备选线路决策效用函数,是有关人员进行车辆路线安排的有效方法,但其相对优越性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内环货车错时限行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货车实施错时限行后内环车流量时段分布变化基础上,通过对PM_(2.5)、NO_2等指标的ADMS模型模拟和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探讨了内环货车错时限行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货车错时限行后主城区环境空气中PM_(2.5)、NO_2小时平均质量浓度分别降低了9.4%和6.0%,峰值浓度明显降低,晚上出现峰值时间往后推移了2~3 h。经ADMS模型模拟计算,内环高峰时段机动车排放对主城区NO_2、PM、VOCs的浓度贡献分别降低了54.1%、56.3%、17.5%,CO浓度贡献不大。内环货车错时限行措施对重庆市主城区空气质量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低碳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通过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尤为迫切。在全球大背景下正确判断中国的低碳发展水平,汲取各国有益的低碳发展经验,寻求适合中国的低碳发展路径尤为重要。从低碳发展特征指标变动出发,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全球低碳发展历史和现状水平,以及中国所处的位置。研究表明,近20年来全球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的碳生产力水平飞速提升,但是中国的碳生产力仍然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不足法国的1/1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减排压力巨大。因此,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低碳发展的5个实现路径,分别是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和加强碳汇建设。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的开通给沿线城市的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可达性测度以及修正的经济潜力模型,利用GIS对安徽省高铁可达性以及经济潜力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高铁开通后安徽省可达性显著提高,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淮南、芜湖等地为副中心的"多核心"模式。池州、铜陵两城市可达性上升幅度最大,黄山紧随其后,芜湖、滁州变化最小。高铁开通后,滁州可达性排名下降5名,下降幅度最大,合肥、淮南、黄山最为稳定,其他城市均有小幅变化。(2)可达性的提升对城市经济潜力造成了一定影响,总体呈现出以合肥为中心的外围扩展模式。池州、铜陵经济潜力增长最为显著,黄山位列第3,可达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池州、铜陵、黄山三市的经济发展。高铁开通后,合肥、芜湖经济潜力排名始终位于前二,传统经济中心地位不变。马鞍山排名上升4名,幅度最大,池州、黄山两市处于末端,经济潜力仍然较为薄弱。(3)高铁开通后,时空收敛效应明显,可达性的提升令城市经济潜力增长显著,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达性与经济潜力呈现不完全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有效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伴生的多种类型生态环境风险,是保障可燃冰产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规定的多元共治的环境法治理念和制度框架下,研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的理论基础、现实必要性及其制度路径。文章主要运用类型化方法来梳理与归纳海底可燃冰开发引致环境风险的具体类型;运用理论分析与价值分析方法,论证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的必要性;运用法教义学分析、比较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检视与剖析我国传统行政管制模式下的制度体系在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绩效与利弊,归纳与展开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的制度路径。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传统环境管制模式难以有效治理海底可燃冰开发引致的新型环境风险,当前我国所创新的环境多元共治模式,可以矫正政府单维管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缺陷、弥补"监管之法"在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疏漏、克服单一行政命令方式在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困境,系统构建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治理体系。在完善行政监管和推进私人治理两个层面对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多元共治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建议。在完善行政监管层面,我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范经过拓展解释适用,仍然因为规制路径的间接性、零散性而产生内生弊端,亟待专门立法;在推进私人治理层面,多元共治机制分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与诉讼机制,应重视通过鼓励环保公益组织、可燃冰行业协会与私人等多元主体采取多元参与和私益诉讼方式,以发挥其在规制海底可燃冰开发环境风险中的综合效用。  相似文献   
7.
王朔  王羽  赵元慧  # 《生态毒理学报》2017,12(3):681-686
不同暴露途径下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不同,导致毒性效应亦不同,研究化学品在不同暴露途径下对生物体的毒性,对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与经口灌胃4种暴露途径下527个有机物对大鼠的急性毒性数据相关性,比较了不同暴露途径下大鼠对有机污染物的敏感度顺序,结果为: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灌胃途径,静脉注射途径下log1/LD50与其他几种注射途径下的log1/LD50有较显著的相关性,但是与灌胃途径下毒性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r的范围为0.82~0.97。通过逐项分析研究不同暴露途径下化合物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与生物利用度、吸收速率、消除速率以及代谢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在大鼠体内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8.
网络团购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团购产品的覆盖范围也已非常广泛.揭示了民族地区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团购的内在相关性和作用机理,并探讨了适合民族地区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团购模式,提出了发展民族地区旅行社电子商务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旅游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旅游安全信息是旅游安全管理的基础。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对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界定了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涵义,总结了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意义,结合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现状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对策,为全面提高我国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The objectives of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its research create a paradox: Conservation is about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 yet scientists spread this message at conferences with heavy carbon footprints.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science depend on global knowledge exchange—getting the best science to the places it is most needed. However, conference attendanc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ypically outweighs tha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are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hotspots. If any branch of science should be trying to maximize participation while minimizing carbon emissions, it is conservation. Virtual conferencing is common in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but it is surprisingly underused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Adopting virtual conferencing entails a number of challenges, including logistics and unified acceptance, which we argue can be overcome through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We examined 4 conference models: a pure‐virtual model and 3 hybrid hub‐and‐node models, where hubs stream content to local nodes. These models collectively aim to mitigate the logis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challenges of global knowledge transfer. Embracing virtual conferencing addresses 2 essential prerequisites of modern conferences: lower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increasing accessibility for remote, time‐ and resource‐poor researcher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