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水质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5-2010年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采取方差分析对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京杭大运河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氨氮浓度在2006-2010年间虽有明显下降,但仍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要求,为劣Ⅴ类水,总磷亦有明显下降,但在2008-2010年3年间其浓度略有波动,在Ⅳ类和Ⅴ类水质之间浮动;2005-2008年间其水质处于污染状态,2009-2010年水质较好,为轻污染.该研究结果可为苏州高新区河流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7日。通州。
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节日气氛。位于通州区东关大桥北侧,南临通胡路,拥有千年历史,富于悠悠文化古韵的京杭大运河城市段,迎来了它历史上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水上传递盛典。 相似文献
3.
以京杭大运河9个江南城镇段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具城镇源特征的重金属(Cu、Pb、Zn、Cd和Cr)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富集水平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Pb、Zn和Cd在大运河城镇段表层沉积物中显著富集,分别为所属长江沉积物相应背景值的1.2-6.4、1.8-5.8、2.6-18.7和7.1-22.7倍,Cr与背景值接近,属轻微富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进一步表明,城镇段大运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Pb、Zn、Cd和Cr)含量已达到\"强\"富集水平,属污染水平,其中Cd的生态风险指数最高.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城镇段大运河表层沉积物的传统农田堆肥可能存在生态风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富集水平对大运河水环境质量、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健康已构成威胁,必要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迫在眉睫,尤其是对Cd污染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江南名城江苏镇江,山川秀丽,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中华路社区便坐落在城西。中华路社区北临长江,东靠京杭大运河,历史上一直就是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重要港口,名闻遐迩的京口闸批发市场如今依旧是长江沿岸各省重要物资的交流地,社区内的大西路沿街以民国时期建筑为 相似文献
5.
分别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利用原柱样静态释放实验对京杭运河常州段4个点位的无机氮界面交换过程进行模拟,并借助模拟结果对运河不同形态氮的界面循环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全年NH+4N界面交换特征均表现为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平均交换速率比较结果为平水期[182.3mg/(m2·d)]>丰水期[94.0mg/(m2·d)]>枯水期[29.5mg/(m2·d)],而底泥污染严重的下游点位释放通量高于其他断面;丰水期底泥为上覆水NO-3N的源,平水期和丰水期则成汇,且平水期底泥平均吸附速率若为枯水期的6倍;全年NO-2N交换过程表现底泥吸附的特征,枯水期交换速率极低,全年底泥DIN(总无机氮)输入量>输出量,底泥对高浓度上覆水NO-3N的吸附作用可能是底泥污染逐渐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7.
宋文荣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9,(2)
京杭大运河在宿迁附近走向发生东西方向的拐折,研究认为系与该区存在近东西向断裂有关。文中应用人工地震和地质钻孔资料详细论述了这一地区的地貌特征,并对发生拐折的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温军;臧昆鹏;潘凤梅;申小龙;魏康轩;兰文港;胡智伟;陈啸鸣;陈炳江;李珊;鲁嫣冉;陈丽涵;郭朋;方双喜;林溢;陈圆圆;刘硕;徐宏辉 《中国环境科学》2024,(3):1507-1514
将顶空平衡法和气相色谱仪相结合,通过自主设计和优化测试实现了技术升级,建立了可自动化进样并同步测定水中溶解CH4和CO2浓度的新型气相色谱系统及方法.结果表明,本系统线性范围宽且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更高,运行成本更低.该系统对CH4的测定精密度优于0.16%,准确度优于0.0 2%,满足水中溶解CH4浓度监测需求.基于本方法,于2022年8月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体中溶解CH4开展了试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夏季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体中溶解CH4浓度平均值为(642.4±423.3)nmol/L,饱和度平均值为(22310±14701)%,水-气界面CH4扩散通量平均值为(548.57±603.70)μmol/(m2·d),是大气CH4的净源.根据该河段的面积,可估算观测期内CH4的日均排放量约为1710mol,相当于大约38.31m3天然气或约82.94kg碳. 相似文献
9.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内源磷形态分布及其对扰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不同外源汇入断面的沉积物和上覆水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扰动条件下上覆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及形态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排放口处的沉积物内源磷更容易释放,且扰动期间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TP、PP、DTP、DIP)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风景区和居民区,此外,也归因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但随着扰动次数的增加,上覆水中各形态磷含量呈降低趋势.扰动显著改变了上覆水中形态磷分布规律,DIP/DTP、DIP/TP及DIP/DTP比值呈降低趋势,并在第11 d以后趋于稳定,但在有水丝蚓扰动下,改变幅度变小.扰动导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发生变化,NH_4Cl-P含量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其中,污水厂尾水排放口沉积物中NH4Cl-P和Fe/Al-P的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arsenic and organic matter in recent sediments in the Hangzhou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 matters varied widely along the canal, and the average geological accumulation factors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s: organic carbon(2.6), zinc(2.1 ), cadmium(2.0), copper( 1.5), lead(1.1), nitrogen(0.9), mercury (0.8), phosphorus(0.4), arsenic(0.2) and chromium(0).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 carbon in the top 10 cm layer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lower layers, except for mercury and organic carbon in the S9 section.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top 50 cm layer of the mud sedim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undemeath. In the bottom mud layer, there is a concentration peak of the pollutants. In the mud sediments of the canal, cadmium mainly occurred in the Fe and Mn oxide fraction, copper in the organic fraction, lead in the Fe and Mn oxide fraction, and zinc in the carbonate and the Fe and Mn oxide fra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