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介绍了北海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腾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的现状,提出为做好生态修复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方法、应用技术、示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法,建立了同时测定养殖废水中9种大环内酯及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方法,并对样品pH值、保存时间、洗脱溶剂、上样流速及过滤材质等进行了优化。测定结果表明,pH值为6,过滤材质为聚丙烯(GHP),上样速度为5 mL/min时,9种抗生素的加标回收率最优,为71.4%~126%,相对标准偏差最小,为2.4%~7.1%,标准曲线的线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98 5~0.999 5,检出限为0.78~1.22 ng/L。该方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测定结果准确,能够广泛应用于养殖废水中大环内酯及林可酰胺类抗生素残留量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洪泽湖沉积物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2008年6月采集了洪泽湖淮河入湖口附近、湖西和湖心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通过测定分析其总氮、总磷、有机质和重金属Cu、Zn、Pb、Cd、Fe、Al、Cr、Hg、Mn、As的垂向分布特征,揭示了营养盐演化规律及重金属污染历史.结果表明,淮河口附近沉积环境受淮河流域影响较大,营养盐中TN、TP、OM的含量分别为390.8~643.7、428.6~538.6、5 194.3~9 164.9 mg.kg-1,Zn、Cd、Al、Fe和Mn受人为影响较小,其余重金属人为影响较大.湖西区沉积环境受淮河及湖西周边城市影响,TN、TP、OM的含量为633.4~2 677.3、480.0~1 115.9、7 140.8~47 849.7 mg.kg-1,TN、OM和重金属污染程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加剧,90年代以来有所改善,As和Cr受流域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余重金属受人为影响较小.湖心来源主要为流域碎屑物质,TN、TP、OM的含量为904.7~1 585.4、526.3~750.1、10 635.6~19 020.6 mg.kg-1,营养盐和重金属相关性显著,垂向分布均相似,含量从底层至表层呈上升趋势.沉积柱中营养盐、重金属元素具有比较一致的污染特征,与洪泽湖流域发展阶段相吻合,洪泽湖沉积环境属于洪水冲刷型堆积模式(Turbidity Flood Model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实验中缩短微塑料的老化时间,更真实地模拟自然老化条件,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老化聚乙烯微塑料(PE-MP)和聚丙烯微塑料(PP-MP),同时研究了老化前后PE-MP和PP-MP对Zn (II)的吸附过程和机理.随着放电时间延长和输入电压升高,微塑料表面出现微小裂纹或孔洞,形成含氧官能团.老化后PE-MP和PP-MP对Zn (II)的吸附容量分别提高了22.7%和14.8%.老化前后微塑料对Zn (II)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Zn (II)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和吸附平衡3个阶段.同时,老化前后微塑料对Zn (II)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热力学结果表明,微塑料对Zn (II)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Ca2+、腐殖酸和低pH值不利于微塑料对Zn (II)的吸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容积为504.94m3的某型号压力容器出厂前水压试验的声发射检测,分析了其在升压和保压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特征及其来源。结合AE信号参数、波形及定位图分析,对该容器进行了声发射活性评价,确定需要后续复检的强活性区域。文章为压力容器的声发射检测和安全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模块式扁袋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通过某木工制造厂木工车间通风除尘工程应用实践,证明该除尘器能满足木工车间通风除尘、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并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洪泽湖底质的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于2008年6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10个点位的表层底质,测定了其有机质、总氮、有机氮、氨氮、硝氮、总磷、无机磷、铁铝-磷、钙-磷等的含量.结果表明,底质中的有机质和总氮有很好的相关性,且有机氮约占总氮的90%,说明碳、氮有同源性;底质中的无机磷约占总磷的70%,而其中钙-磷占无机磷的比重较大;洪泽湖底质有机质与总氮,有机氮,总磷的空间分布特性极为相似,属洪水冲刷型堆积模式(Turbidity Flood Model方式);通过C/N域值得知沉积物中有机物主要来源为生物沉降.通过用有机指数评价法和有机氮评价法对洪泽湖表层底质的分析表明,洪泽湖底质除局部区域如龙集乡北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有机氮污染外,整体处于清洁至尚清洁范畴.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高温缩聚尿素和液相还原铁盐铜盐的方法制备了g-C_3N_4负载的纳米Fe/Cu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催化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纳米g-C_3N_4片可见光催化和零价Fe/Cu双金属催化技术的结合,能够协同促进复合材料对溶液中甲基橙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在常温常压,pH=4.0下,g-C_3N_4负载的纳米Fe/Cu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最大去除量可达到300.5 mg/g,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 H值增加,g-C_3N_4/Fe-Cu复合材料反应活性降低。一定范围内(CrO_4~(2-)浓度在0~3 mg/L),六价铬离子的存在,促进了纳米g-C_3N_4/Fe-Cu对甲基橙的去除,随着CrO_4~(2-)离子浓度的增加,甲基橙的去除率有缓慢的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