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3.
研究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饮用水中二甲基异冰片和土味素的方法。结果表明,当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萃取纤维萃取头,萃取温度为60℃,萃取时间为40min时,得到二甲基异冰片标准曲线方程为y=122.59+157.76x,相关系数(R) 0.9998;土味素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14.847+180.99x,相关系数(R) 0.9999;检出限为0.1ng/L,相对标准偏差在0.99%~4.05%之间,加标回收率86.4%~109.5%。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市某水厂实际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网水中异养菌生长水平和其它相关物理、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供水管段中,悬浮水中所含细菌主要是以有机物为营养的异养菌;随着供水距离延长,悬浮水中BDOC逐渐增加,伴随异养菌数量和浊度呈增加趋势;在研究管段中,悬浮水中各形态氮的变化表明水中存在一定的亚硝化作用,而且亚硝酸盐含量同异养菌具有相同的升高变化趋势;管网水中总磷含量与异养菌数量也随供水距离延长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5.
管网生物膜由各种活性微生物、微生物残体及有机无机杂质组成,管网生物膜的生长会导致机会致病菌寄居、管道腐蚀以及水质恶化等系列饮用水卫生问题.为研究供水管壁生物膜形成过程和附着生长活性微生物的分布特征,采用异养菌平板计数(HPC)、流式细胞术(FCM)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对3种典型室内供水管材:聚氯乙烯(PVC)、无规共聚聚丙烯(PPR)、不锈钢(STS)内壁活性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VC管壁生物量在第73 d最先达到峰值,3种管材内壁单位面积最大生物量、生物膜成熟时期生物量均呈现PVC PPR STS的规律. 3种管材表面活性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上,PVC管表面主要以硝化螺旋菌门为主,PPR和STS管以疣微菌门为主,其中STS管壁上生物膜物种丰富度最低、多样性最小,群落结构最简单. PVC和PPR管内壁表面相较STS管存在更多的蓝藻细菌和放线菌,在饮用水输配过程中更易引发饮用水嗅味问题.管材介质对管壁生物膜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2005年6月)提出了关于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控制指标,但其推荐检测方法还没有产生.本文针对美国EPA1623检测方法中的3个关键步骤,在浓缩、分离和染色等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或替代,并对各种备选的方案进行了探讨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微孔滤膜过滤→乙酸乙酯福尔马林分离→改良抗酸 铁苏木联合染色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操作简单且成本较低,适宜作为国内普通自来水厂的初级检测方法.图2表4参20 相似文献
8.
9.
为探究微污染水生态系统中细菌群落对人为干扰响应所依赖的生态机制,基于生态零模型(ecological null model),应用拟合分析(fitting analysis)研究了环境因子与金泽水库来水及库区不同区域间细菌群落构建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菌群落在系统发育上的聚类比预期要分散得多(SES.MNTD的单样本t检验95%置信下限为9.79).温度是影响群落系统发育的重要因子.随机性过程(stochastic processes)和确定性过程(deterministic processes)在不同样品细菌群落演替中的相对重要性呈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夏和秋季样品细菌群落演替由随机性过程主导,冬季则由随机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共同主导.NH~+_4-N是影响随机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相对重要性的主要环境因子.NH~+_4-N浓度为0.06~0.40 mg·L~(-1)时,由随机性过程主导;NH~+_4-N浓度为0.40~0.80 mg·L~(-1)时,则由随机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共同主导.分散限制(61.68%)和异质选择(26.65%)在研究区域中不同采样点之间细菌群落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了上海市某黄浦江水源供水系统中2-甲基异莰醇(MIB)、土味素(GSM)和余氯的迁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浦江源水及其各级净水工艺处理水、管网水和二次供水系统末端水中均含有MIB和GSM,分别在2~18 ng/L和2.68~5.06 ng/L之间;其浓度经水厂各级工艺处理后明显下降;在管网输送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对比2种物质嗅阈值,认为MIB是上海饮用水中的致嗅物质.经过水厂投加的余氯水平在管网中呈显著的衰减,但由于出厂水余氯较高,仍可能造成嗅味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