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
表征藻类生物总量的藻密度与水质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2012年夏季对滇池网格布点40个,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对浮游藻类的密度和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共发现滇池游藻浮游藻类9个门66属157种。对6项理化指标和5项生物指标构成的30对关系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相关性最好的7对关系依次为:TN-藻密度(r=0.779 4)TN-蓝藻密度(r=0.752 5)TP-藻密度(r=0.701 8)TP-蓝藻密度(r=0.660 9)可溶性TN-蓝藻密度(r=0.567 2)可溶性TN-藻密度(r=0.546 1)可溶性TN-蓝藻比例(r=0.535 1);与藻类生物总量最相关的理化指标是TN,其次是TP,再次是可溶性TN。  相似文献   
2.
1 前言近年来,关于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简称PSB)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了大量和深入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光合细菌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热门课题。我国也开展了一些应用性研究。很多成果已投入了实际应用:在环境保护方面,作为高效的水处理方法之一的PSB法已投入工业化运转;在农业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了国内外淡水浮游植物密度的测定——显微镜计数法的规范和标准。提出了国外有关标准中关于浮游植物在计数框中的分布要求、计数量与测定精密度的关联、检出限的计算方法等是值得借鉴的内容。通过实验验证了浮游植物在计数框中越符合随机分布,测定的精密度越好;随计数量的增加,观察到的浮游植物种类越多且测定精密度越好。借鉴英国标准BS/EN 15204:2006中关于检出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得出了适用于中国规范中4种常用计数方式的检出限计算方法,并得出4种计数方式的检出限分别为对角线计数4.6×105个/L、行格计数1.5×105个/L、全片计数4.6×104个/L、随机视野计数6.8×105个/L。最后提出了应在中国相关规范中补充浮游植物在计数框中的分布要求、最少计数量与精密度的关联和确定检出限的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快速、准确地追溯水中污染物来源,及时阻断污染,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更好履行"三个说得清"中的"说得清污染来源",以昆明市安宁市8家重点企业为研究对象,采集企业内各工段废水进行三维荧光检测获得三维荧光谱图,采用目视剔除散射区域-线性归一化方法对原始荧光谱图进行预处理,基于ConvNet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水污染溯源模型并进行溯源。结果表明,目视剔除散射区域-线性归一化方法可有效剔除荧光谱图中瑞利散射区域,同时增强因水样稀释而衰弱的荧光特征;构建的溯源模型可成功识别实际废水的三维荧光谱图,识别正确率高达75%,是一种有效溯源水中污染物来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使用客户/服务器型数据库技术,开发了云南省环境监测培训考核管理系统。以历年全省监测人员参加质控考核和基本理论培训考核的结果为基础数据,建立了质控考核成绩档案库和基本理论培训及考核成绩档案库;利用档案库内有关指标的查询结果,可对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的监测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7.
神经网络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计算、物理建模、水文模拟、环境预测、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为验证神经网络模型在高原山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测中的作用,以昆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气象因子和污染物浓度数据为基础,构建NARX神经网络模型,对污染物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基于NARX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动态描述能力,能够对环境空气6参数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其预测浓度相对误差显著低于CMAQ、NAQPMS空气质量数值模式以及LSTM统计模型预测结果。优化后的NARX神经网络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的预测较其他几个模式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客观评价能真实反映环境管理成效。复杂的大气污染形势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对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国内外环境质量标准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探析,探讨了MEG法在典型高原山地工业园区有机污染物综合评价中的应用,针对MEG法为核心建立的评价体系得到了单点位主要污染因子,找出了不同点位污染程度,对国内当下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现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云南省臭氧(O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基于统计学方法及ArcGIS空间差异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空间离散系数等方法,对全省16个市(州)2015—2017年33个环境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O3逐渐取代其他大气常规污染物成为首要污染物,其浓度变化范围为19~138 μg/m3。云南省各市(州)O3浓度年变化呈现周期性,月度峰值集中出现在春季(3—5月);日变化呈单峰形,峰值集中在14:00—17:00。O3浓度的空间格局由纵向集聚为主转变为横向集聚为主,各集聚区交错分布,低值区由西北部转移到西南部;O3浓度增长率为正的区域集中于东北部和中部,面积约为20.8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4.29%,其余半环状区域增长率为负。迪庆州O3污染情况与其他市(州)明显不同,且受其他市(州)传输的影响较小。气象因子对O3浓度的影响随时间和地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典型市(州)(迪庆州、丽江市、昭通市)O3浓度影响最大的为偏南风,影响的浓度区间为20~160 μg/m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