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当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日益频发,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事故预警预测能力,快速提升环境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环境管理工作越来越迫切的需求。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急需立足环境应急的全过程管理,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包括环境风险源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决策支持、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后期评估在内的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全面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效能。从环境应急管理目标出发,通过对环境应急业务过程、响应流程的分析,系统论述了环境应急指挥平台的功能目标、主体框架、核心系统;详细论述了环境应急过程中基于GIS的数据管理、应急过程管理、应急资源集成管理、通讯集成管理、应用协同集成管理、辅助决策管理等关键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物理扰动对锆改性沸石改良底泥吸附水中磷酸盐的影响,并考察了其对锆改性沸石改良底泥中磷赋存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改良底泥相比,锆改性沸石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更强.但是,物理扰动却降低了锆改性沸石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在物理扰动状态下培养的锆改性沸石改良底泥的最大磷酸盐吸附容量(743 mg·kg~(-1)),比在静止状态下培养的锆改性沸石改良底泥的最大吸附容量(902 mg·kg~(-1))低18%左右.物理扰动对锆改性沸石改良底泥的磷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物理扰动略微降低了改良底泥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和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rP)含量,但是却会略微增加改良底泥中残渣态磷(Res-P)含量.另外,物理扰动还会略微降低改良底泥中藻类可利用磷(AAP)和NaHCO_3可提取磷(Olsen-P)的生物可利用性磷含量.物理扰动虽然略微降低了改良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但是却略微促进了锆改性沸石对底泥中潜在可移动态磷和生物可利用性磷的钝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未确知数学理论,考虑河流环境系统信息的未确知性,定义二维水质模型主要参数为未确知参数,建立未确知二维水质模型,递推计算出保护区划分的合理长度及对应的污染物浓度取值区间及可信度分布,并对未确知二维水质模型中各参数的影响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未确知二维水质模型,以COD为污染物计算的晋江干流水源二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为6 220m,该长度能在0.934 0的主观可信度上保证水质安全,而基于确定性水质模型,利用各参数均值计算的保护区长度5 350 m存在95.22%的水质超标风险率。未确知二维水质模型各参数影响分析表明,模型应用的未确知参数及各参数变异性对模型计算结果有较大关系,未确知参数考虑越多,保护区划分长度越长;参数变异系数越小,其对计算结果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4.
选取决策树作为支持向量机多类分类方法,选择径向基核函数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评价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实现了惩罚因子、核函数参数的自适应优选,并运用建立的模型对我国主要省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陈海洋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6):15-18
环境监察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是指从开始确立项目需求到最终的系统投入运行,直至系统维护升级,在这个时间间隔内,围绕项目本身开展的相关活动,其目标是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政府项目管理的特点,就环境监察信息系统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日常管理和升级等项目过程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环境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给予犯有环境违法行为但又不够刑事处罚的公民或法人的制裁,是环境行政责任的一种追究形式。环境行政处罚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实现环境行政处罚业务的综合信息管理,通过流程化的业务管理,全面、真实记录行政处罚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建立较为完整的行政处罚数据库,在满足日常管理自动化的同时,通过数据交换实现环境违法信息资源的联网共享,为加强企业的环境违法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从信息系统研究角度出发,对中国环境行政处罚业务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适合新形势下环境行政处罚管理要求的业务目标,探讨了环境行政处罚业务流程,详细分析了环境行政处罚的核心业务。 相似文献
7.
环境监察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环境监察工作效率、降低监察执法成本、规范环境监察业务流程,从而实现环境监察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应用自主研发的傍河取水水质监测与污染预警管理系统对拉林河流域地下水进行污染评价和污染成因分析。通过对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说明拉林河流域地下水铁、锰、氨氮和硝酸盐劣于国家地下水环境3级标准,且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可能具有一定的环境生态风险。通过改进的模糊数学法评价拉林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提出针对傍河取水工程的地下水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污水中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存在及潜在危害,总结了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已有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抗生素的去除率为60%~100%,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去除率为10%~100%,季节、进水水质、水力停留时间、温度、pH、微生物、植物、基质等是影响人工湿地去除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主要因素,微生物降解、光降解、吸附、植物吸收和植物降解是主要去除机制。人工湿地虽然可以去除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但抗生素在基质的富集以及出水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的增加会带来潜在风险,值得关注。新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对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和传统污染物的协同去除机制,以及人工湿地各要素的去除机理和贡献、耦合生物电化学作用的人工湿地技术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府河及其受纳湖泊为研究对象,辨识"河-湖"系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生态风险,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来源.结果表明,该"河-湖"系统沉积物中主要金属污染物为Cd、Cu和Zn,且Cd存在生态风险.与受纳湖体相比,府河污染水平及风险程度更高.湖体空间分析显示,河流入口呈现更高的金属含量及风险水平.PMF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主要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55.7%),包括工业排放(20.3%)、化肥施用(19.5%)和水产养殖(15.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