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通过厌氧消化静态实验,研究了不同螯合剂存在条件下,产甲烷富集培养物对微量元素镍及其螯合物的生物吸收. 结果表明,螯合剂的种类对厌氧消化有着一定影响. 在乙酸钠浓度为85 mmol/L, 硫化物浓度为1 mmol/L, 消化温度为35℃,镍离子浓度为200 μmol/L时,氨三乙酸(NTA)的添加体系中甲烷产量最高,分别比柠檬酸(CA)、 乙二胺四乙酸(EDTA)添加体系高出15%和9%. 而当镍离子浓度为100 μmol/L时,氨三乙酸的添加体系中甲烷产量分别比CA、 EDTA添加体系高出43%和57%. 产甲烷富集培养物对镍的生物吸收与镍的螯合物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NTA最易促进生物吸收,EDTA次之,而CA对镍的生物吸收促进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2.
海州湾及其临近海域沉积物-水界面的磷形态特征与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州湾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磷形态分析,采用实验室培养法对采集的海州湾取样站位进行磷酸盐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及其临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磷呈现出从近海海域向远海海域增大的趋势;Fe-P、F-P、R-P均与S-P显著相关,其中F-P和R-P与S-P相关性最好,达极显著水平,且F-P和R-P显著相关,说明F-P和R-P与陆源污染物排放有关,F-P和R-P在来源上具有一致性;海域中的PO43--P在大部分的站位PO43--P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量随时间的变化,先增加到最大值后再逐渐减小,表明在培养实验的初期,PO43--P由沉积物向海水中释放,然后海水中的PO43--P向沉积物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中的PO43--P向海水中转移,少部分的站位PO43--P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S型变化;当生物存在时,PO43--P在实验站位点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量都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再逐渐减小;没有生物存在时,PO43--P在实验站位点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量都随时间的增加,呈现出S型增加,说明生物扰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PO43--P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对连云港港区水质、沉积物及生物因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港区内某些点位水质中无机氮含量较高,达到污染程度,其余点位监测指标均正常,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尚未对该海域造成污染。浮游植物31种,其中甲藻门8种,硅藻门23种,浮游植物数量变动为1.84×10^4m^-3-1.16×10^5m^-3;底栖生物17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89。港区内水域环境时空变化表明,海水中锌含量连续大幅增加,其余指标均下降50%,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于2019年10月,对江苏省(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市)近岸海域6个站位进行了1个航次的表层海水微塑料采样,监测分析了微塑料的粒径、丰度和组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江苏省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微塑料污染广泛存在,监测站位检出率100%。微塑料粒径分布为0.02~4.80 mm,微米级微塑料占比最高(总体粒径占比83.4%),6个站位中15,24,36和37站位毫米级微塑料占比较高,呈现距离海岸越近毫米级微塑料占比越高的趋势。微塑料的丰度为0.06~1.18个/m3,平均丰度为0.33个/m3,站位丰度排序为:36站位<26站位<37站位<24站位<15站位<59站位,其中站位最大丰度为站位最小的19.6倍。6个站位中,59站位的微塑料组分最多。所有微塑料组分中,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占比最高。微米级微塑料共有16种塑料组分,其中EVA占49.0%,聚氨基甲酸乙酯(PU)占24.3%;毫米级微塑料共有5种塑料组分,其中聚苯乙烯(PS)占比最高(43.3%)。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