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篇 |
免费 | 10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3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32篇 |
综合类 | 246篇 |
基础理论 | 39篇 |
污染及防治 | 35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水泥行业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升级,从"两高一资"产业向清洁生产并销纳废弃物的环保产业转变。行业背景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水泥行业作为环保领域的重点行业尤为如此,环保问题的提出无疑给身处其中的水泥企业套上了"紧箍咒", 相似文献
2.
在15℃±1℃条件下,将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分别置于基质浓度为0、60、120 mg·L~(-1)添加比例为1∶1的NH+4-N和NO-2-N环境中短期(15 d)储存,探究不同基质浓度对厌氧氨氧化污泥短期保存及恢复的影响.经过短期储存后进行恢复实验,结果表明,1、2、3号反应器(分别对应0、60、120 mg·L~(-1)基质浓度中储存的厌氧氨氧化菌混培物)中的厌氧氨氧化活性分别下降41. 8%、17. 4%、33. 4.%,1、3号分别由于过度内源呼吸和高基质浓度抑制,导致活性下降较大,2号反应器由于基质浓度相对合适,避免了过度内源呼吸和高基质浓度抑制,使得菌种活性在该基质浓度下保留较好;储存期间,3个反应器内均发生内源呼吸消耗自身有机物的情况,导致EPS含量下降50. 9%、41. 7%、23. 7%和粒径下降31. 6%、16. 7%、8. 2%,表明在基质匮乏期菌体通过内源呼吸的方式维持自身的活性,较高的基质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内源呼吸过程;在恢复期间,3个反应器分别经过15、10、7 d实现脱氮性能和厌氧氨氧化活性的恢复,表明同菌种增殖富集相比,原系统通过菌种活性增强的方式脱氮性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发挥肥效的最佳氮素形态、菌肥在矿区复垦土壤的合理有效施用以及对氮素的利用,以油菜为供试作物,利用复垦土壤,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不同形态氮肥(硝态氮、铵态氮、硝铵态氮和酰胺态氮)与荧光假单胞菌配施对油菜产量、品质的影响,并计算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显示,每种氮肥均能够显著提高油菜的产量、品质,配施菌剂可在氮肥基础上继续提高油菜产量和改善品质.其中以硝铵态氮肥增产效果、品质改善效果最好,其次为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处理;所有处理中,硝铵态氮+菌的油菜全氮、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为最大,其次是铵态氮+菌、硝态氮+菌,最后为酰胺态氮+菌处理.本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配施更有利提高油菜产量与品质,提高氮肥利用率.(图2表2参26)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依据新疆喀什地区171组地下水水质测试结果,从研究区的原生地层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地下水酸碱条件和水化学指标因子分析等方面,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Fe和Mn超标原因.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地下水中Fe、Mn超标现象普遍,Mn的超标率大于Fe(总体超标率分别为60.8%和39.8%),研究区承压含水层中的Fe、Mn超标率均大于潜水;地下水中Fe、Mn主要来源于原生地层环境中的铁、锰矿物;受地面径流补给及有机质影响,地下水偏向还原环境,使得Fe和Mn含量超标;潜水含水层中Fe含量超标与人类活动影响有关;高矿化度和蒸发浓缩作用增强利于Mn含量升高,高Fe地下水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8.
9.
针对桑蚕污染事故的特点和监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现场调查,布点采样,分析测试及结果评价等环节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并就与之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为桑蚕污染事故的监测节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主成分分析及其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安徽省1978~2010年的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在对33 a来粮食动态变化的定量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安徽33 a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安徽省未来20 a(2011~2030年)的粮食产量进行中长期的模拟预测,以期为相关部门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1978~2010年,安徽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2)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成本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粮食生产在2011~2030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2030年粮食预测产量达到4 119万t,比2010年增长了1 039万t,年均增长15%。〖HJ1〗〖HJ〗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