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环境监测的生产性问题。监测主体的生产性,即社会化大生产及其排污是环境监测的本源和主体;监测过程的生产性,即环境监测是社会化生产过程;监测价值的生产性,即环境监测价值通过环境监测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来实现。针对环境监测业务中逆生产性问题,明确了环境监测业务发展3大方向,即加强污染源监测、发挥环境监测生产能力和提升环境监测信息产品使用价值。提出了创新环境监测站生产方式、发展社会监测力量和加强监测行业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测定东湖水样中微囊藻毒素(MC)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流动相、淋洗液和洗脱液对MC-RR和MC-LR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MC-RR和MC-LR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789μg/L和0.0234μg/L,其线性定量范围分别为0.1~10.0mg/L和0.06~10.0mg/L;样品测定回收率为78.4%~97.4%,RSD小于6.3%。该法灵敏度高,快速准确,用于实际水样测定的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前常用的铬渣处理方法存在铬形态不稳定、残留的酸溶性Cr(Ⅵ)易淋出等问题,该研究以添加还原剂的偏高岭土基矿物聚合物来直接处理铬渣,探索铬渣的一步解毒/固化及无害化利用。实验中将铬渣和偏高岭土混合用于制备矿物聚合物,加入Na_2S、Na_2SO_3、FeSO_4和FeCl_2作还原剂,改变还原剂的添加比例,对比制备的偏高岭土/铬渣基矿物聚合物固化体的浸出性毒性实验中Cr的浓度,选择最佳还原剂种类及比例。并在最佳还原剂的基础上,探索铬渣的最大处理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实际工作用S型皮托管测定静压方法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低速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用S型皮托管测固定污染源排气静压的平行法和垂直法二方法都在不影响排气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测定结果的范围内;用全压与平行法静压差作为动压来计算流速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现有的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水环境质量与水资源量相结合的静态水量评价新方法,即根据各个监测断面水质和该断面所代表的水资源量,以某类别水质的各监测断面代表的水资源量之和占评价区域各类断面代表的水资源的总量百分比来表征评价区域整体水质状况。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科学、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6.
以十堰市近几年来的气象统计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监测结果为例,探讨北方频发沙尘暴天气对十堰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认为沙尘暴天气对我省空气质量主要是以浮尘天气出现,总体影响不是很严重。本地扬尘、扬沙是影响十堰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而浮尘天气更加重了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7.
十堰市入库总氮对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贡献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5年湖北省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对库区及主要支流常规监测结果和主要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估算了十堰市入库总氮对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贡献。结果表明,2005年十堰市主要人为污染源贡献占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的31%;其中,贡献率最大的是水土流失,占59%,其次是城镇生活和重点企业,占24%。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监测人才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环境监测特性出发,论述了环境监测站人才结构三要素,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层级结构,讨论了制约人才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促进人才发展的建议,即规划先行、"五保"、"八忌",强调以环境监测学为指导加强监测科研,培养环境监测和管理综合性人才,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人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多年来对湖北省酸雨的监测结果,报道了湖北省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湖北省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以南和四川盆地以东的鄂西地区,降水的H^ 浓度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酸雨的高峰期出现在夏秋两季。对降水中各离子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致酸物质以SO2为主,各地的制酸机制和酸性物质来源与当地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气象条件有关。由于接地逆温、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在湖北东西部地区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降水的酸性物质来源有大气输送和局地污染源排放两种,西部地区降水中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局地污染源排放为主。对1996—2000年的酸雨量比率和酸雨检出率进行Daniel趋势检验表明:湖北省的酸雨范围在逐渐扩大,污染程度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用单位面积相对COD排放量———即评价区域COD年排放量/(该区域面积×年均降水量)表征COD排放的生态影响,以此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200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评价方法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各指标指数具有加和性,即区域EQI(或各指标指数)是以子区面积占区面积比例为权重的子区域分指数的代数和。由此,提供了计划生态区域环境质量指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