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采样及分析方法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采样及分析方法进展①徐东群崔九思(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北京10002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下简称VOCS)是指沸点范围在50-260℃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室内外空气中,且室内空气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室外。...  相似文献   
2.
空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细颗粒物(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其表面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可通过呼吸沉积在肺泡,甚至可通过肺换气到达其他器官.由于细颗粒物的重要性,美国EPA已经于1997年颁布了细颗粒物的空气质量标准,年均值为0.015mg/m3,日均值为0.065mg/m3,然而我国至今仍未制定细颗粒物空气质量标准.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组分主要可分成自然来源及燃煤或燃油等人为污染来源两大类,特别是来自工业性和居住区燃煤及汽车燃油尾气.空气细颗粒物污染表现为形态各异、成分复杂等特征.细颗粒物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引起机体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较为广泛的损害.细颗粒物与心肺疾病密切相关,如增加入院率、急诊次数、呼吸疾病及症状增加、肺功能下降,甚至于过早死亡.简要概述了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徐东群  崔九思 《环境化学》1999,18(6):566-572
本文以活性炭纤维为吸附材料,建立了活性炭纤维吸附/二次热解吸 缩/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VOCS的方法,讨论了吸附剂的安全采样体积,湿度控制及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检出限和回收率。本法对苯,甲苯,四氯乙烯,对-二甲苯和苯乙类的最低可测浓度分别为0.13,0.02,0.12,0.05和0.05μg.m^-3,适用于低浓度VOCS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于1974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正在开展的有四方面的工作:气候监测、可更新资源监测、海洋监测及环境卫生监测(即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监测)。 环境卫生监测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主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助的方式进行。它包括六项内容: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食物污染监测、生物监测、人类接触空气污染物的监测和人类接触评价点规划。我国自1979年以来相继参加了这些监测活动。 下面分别简要叙述我国参加全球环境卫生监测工作的概况:  相似文献   
5.
一、 前言 氮氧化物发光法的基本原理如下: NO+03—→NO_2~*+O_2 NO_2~*—→NO_2+hv 当O_3与NO相遇时,把NO氧化为激发态NO_2~*分子,NO_2~*随即释放出能量,回到基态NO_2,能量以光子(hv)形式放出。 由于NO_2与O_3在常压下没有化学发光反应,所以不能直接测量NO_2,但是在大气中氮氧化物(NO_x)包括NO和NO_2,而且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国产KC-8301可吸入颗粒物采样器的基础上,引入环形扩散管,研制成一种能同时采集气体和颗粒物两种存在状态污染物的空气采样器,选用1%Na_2CO_3为涂渍液,以去离子水为提取液,利用离子色谱法可测定多种组分,2.6—10.1μm的颗粒在环形扩散管中的损失率平均不大于5%;SO_2平均采样效率不小于97%,测定SO_2和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硫酸盐的相对标准差平分别为3%、6%和12%,与国内现行的统一方法相比较,其相对偏差平均分别为0.3%,—3%和—0.3%。  相似文献   
7.
人对空气污染物个体接触量的监测崔九思,宋瑞金,曹兆进,史黎薇,王桂芳(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北京100021)评价空气污染状况一向是以设置在室外固定监测站所获得的结果为依据。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角度来看,这是很不完全的,也是不尽符合...  相似文献   
8.
人体接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标志物是阐明接触与健康损害之间关系的工具。综述了37 篇文献,简单论述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包括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还简述了各种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介绍了各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应用它们来评价VOC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